住房变迁60年
2009-11-30
“安居”是中国百姓自古以来的朴素愿望,如今,住房问题成为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和住房建设的推进,我国人民群众住房条件不断改善。改革开放以来,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经从1978年的6.7平方米增长到近30平方米。
建国初期:住房短缺
住房短缺和质量问题,是二战结束后很多国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也不例外。
建国初期,一些城市的人均住房居住面积甚至不到2平方米。除此之外,房屋质量极差,在武汉,1952年有38%的市民居住在棚屋内,在当年对633栋房屋所进行的调查中发现,214栋需要小修。235栋需要大修,25栋极为危险。有的堂屋“已经塌成锅形,污水尺余,人往上走,随时有塌下的跌伤的危险”;而在河北通县的35833间房屋中,倒塌破漏不能居住者达10455间,占29%。当时全国各地不断有塌楼事件发生,天津市政府研究室的报告就指出,全市“房屋要马上大量的修理,否则损失人民生命财产的事情将不断发生。”
从1956年开始,国家规定由政府统一对房屋进行分配和租赁,根据不同情况确定合理房租,取消中间环节的剥削,并逐步完成对住房的公有制改造。虽有利于国家对房屋资源进行掌控,统一配给,但仍无法解决“住房短缺”这一紧要问题。
福利分房时代:并不美好的福利
进入70年代,我国开始逐步实行福利分房制度。单位将房屋按行政级别、工龄等条件,分配给职工租住。许多人都有这样的记忆:开始时住单身宿舍,如果是两人住一间的,谁要是结婚了,同屋的另一个人就得挤到别的宿舍“打游击”。
福利分房制度虽然让不少人有了住的地方,但住房建设的速度,远远跟不上城市人口增长的速度。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知青返城,普通人的住房面积越来越小,居住环境也没有得到改善。除了极少数“单元楼”,大多数楼是没有独立厨房和卫生间的筒子楼。如天津,建国初期人均住房面积3.8平方米,1972年,人均住房面积下降到3平方米。在广州的一些地区,人均住房面积竟然不到1.5平方米。有一本书描述了当时的生活状况:“曾有无数人在这样的筒子楼里结婚生子。上班是面对面的同事,下班是门对门的邻居,一到吃饭时间楼道里就油盐飞溅、人声鼎沸,这样的场景和生活方式成了一代人永远的记忆。”
市场化改革:房奴时代来临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城镇人口快速增加,单一的住房行政供给制的弊端不断显现:财政负担巨大,群众居住条件改善进展缓慢,约有47.5%的城镇居民家庭缺房或无房。在这样的背景下,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提出了改革城镇住房制度、加快城镇住房建设的设想,开始推行以住房商品化、社会化为目标的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并于1984年正式启动住房货币化改革的试点,直到1998年,住房商品化全面启动。
市场化改革使得民众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相关统计数字显示,城镇住房建筑面积由改革之初的人均6.7平方米提高到2007年的人均30多平方米。比起建国初,这无疑是巨大的进步。
然而。房价高已成为悬在民众头顶的新达摩克里斯之剑。有数据表明,参加房改的城市居民中,买不起房或改善不了住房条件、难以实现住房小康的人口比例,已经占到了中国城镇总人口的七八成以上。以至于有学者惊呼,高房价将消灭中国的中产阶级。房价的波动也越来越牵动老百姓的神经。同时,现代汉语里又多了一个新鲜词儿——房奴。
望文生义,房奴就是商品住房的奴仆或奴隶,一般泛指那些身心俱疲,辛辛苦苦努力奋斗的按揭购房者。对普通百姓而言,住房是啥?住房是条吞金猛兽,它是世上最为昂贵的宠物。购房时,它会毫无怜悯地吞噬你一生的所有积蓄;养房时,消耗你大量的时间精力,物业费、水电费、煤气费等等,每年持续不断的开销,同样会绵绵不断地消耗你的财力。
于是,呼唤保障性住房的声音也越来越强烈。其实,1998年住房货币化改革全面推开的时候,就已经提出对困难家庭住房给予支持。一直到2007年前后,住房保障的对象、范围、标准、方式等才逐步明确。当务之急是如何具体化、抓紧落实。
从单位到社区:公民意识觉醒
在福利分房时代,每个人几乎都是“单位人”,由于住房不是自己的,所以户主并不具有权利意识,对公共事务毫不关心。而在住房市场化改革之后,一个新建的小区里居住的多数都是从不认识的人。在没有了单位作为“大总管”的情况下,小区的公共事务便需要由业主自主参与管理,在这种以共同利益为纽带的管理中,业主的公民意识大大增强,而且连带产生了社区配套设施和社区环境也是业主共有的观念,任何对社区设施的破坏及对社区环境的污染,不仅被认为是对社区公共利益的侵犯,也被认为是对住房业主权益的侵犯。
成家立业,结婚生子,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古训,而房子则是成家立业的标志,是安居乐业的支点。纵观中国人60年的住房奋斗史,我们发现,新中国建立后,房子的供求很紧张;计划经济下的福利分房,住房建设的速度远远跟不上城市人口增长的速度,而且在逼仄的空间里,毫无隐私可言,上班面对面是同事,下班门对门是邻居;住房进入“市场化”时代,“产权”的概念重新得到认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人的居住条件得到了巨大的改善。于是,十年间,房价几度狂飙,大多数老百姓只能望楼兴叹。60年,为了房子,奋斗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