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夫:监管不力留下再融资圈钱后门
2009-11-28
目前的A股市场上,经过再融资之后实现做大做强梦想的上市公司几乎没有,经过再融资之后优厚回报其投资者的上市公司更是寥寥无几。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就是再融资的公司大多“不差钱”
中国上市公司2009年再融资毫无疑问创下了世界之最:今年已募集完成再融资额高达2100多亿元,提出再融资预案的公司拟募集资金更是高达6200多亿元。按理说,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的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再融资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一些上市公司所谓的再融资行为,早已演变成了“圈钱”的游戏。目前的A股市场上,经过再融资之后实现做大做强梦想的上市公司几乎没有,经过再融资之后优厚回报其投资者的上市公司更是寥寥无几。相反,资源浪费,“劣币驱逐良币”等不正常现象却比比皆是。 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就是再融资的公司大多“不差钱”。 如某证券商的定向增发,在增发对象付出了高昂的成本之后,上市公司募集的近300亿元资金中,竟然还有绝大部分在银行“睡大觉”。
另据报载,截至今年6月30日,万科账面上有现金268.80亿元,比年初增加了69.02亿元,其在“不差钱”的状态下融资,更有趁市场好转借机圈地圈钱的嫌疑。保利地产同样如此,原有91亿元的现金储备,加上7月14日增发募集的78亿元,目前保利地产拥有的货币资金近170亿元。许多增发公司给予投资者的回报少得可怜,成为名副其实的“圈钱”专业户。某公司A配股3次,增发、发行可转债各2次,总计再融资186.5亿元,但给予投资者分红仅29.9亿元,目前该公司净资产345亿元。
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首先是上市公司缺乏自我约束。上市公司要成功地实施再融资活动,必须明确再融资的目的,选择合适的再融资时机,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降低再融资成本以及加强再融资实施过程的管理与控制。就上市公司再融资的目的而言,主要包括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进行技术产品创新、改善公司财务状况、进行企业购并等。
无论出于何种目的,都必须在确定融资计划前明确。许多公司融资投向具有盲目性和不确定性,普遍不注重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致使募集资金投向变更频繁,投资项目的收益低下,拼凑项目圈钱的迹象十分明显。有的上市公司再融资只顾及自身的需要,不考虑市场实现条件,不顾及再融资计划推出对股价甚至对整个市场的影响,结果不仅未能实现再融资,反而对市场运行和公司形象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管理层监管不力也是不容小视的重要原因。目前中国证券市场仍然没有摆脱政府对证券市场完全主导的阴影。政府对股市的主导不仅在于国有企业占上市公司的绝对主导地位,而且在于政府决定股市发展速度与规模,甚至于决定了股市指数的高低及股市的定价。
我们不难发现,历次的再融资潮都与管理层主导密切相关,因为所有的再融资项目都是经过管理层审批的。今年之所以加大再融资项目的审批力度,我想管理层至少有三点考虑:一是认为资金充足,市场预期看好;二是市场需求旺盛;三是可利用再融资调控市场。股改启动之后颁布的《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不仅将原先的考核指标大大降低,更引入了非公开增发这一模式,大大降低了再融资门槛,自然也更受到上市公司的青睐。修改之后的《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不仅有利于上市公司再融资,也更有利于上市公司“圈钱”。
由于再融资本质上是高强度的扩容行为,它的大规模展开必然成为引发股市异常波动的重要原因。尤其在市场走势并不稳定的情况下,对于再融资的审批应慎之又慎:一要掌握再融资的节奏,二要确保优质企业再融资。
上市公司再融资若要从根本上摆脱“圈钱”嫌疑,就要清理和完善现有的证券市场制度和规则,特别是证券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否则,尽管这种上市公司的再融资现象会受一定的程度限制,但不能从源头上强化中国上市公司的股东回报意识,中国股市的长期健康发展亦难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