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技术体验的初中科学教学方式探讨
2009-11-26杨封友
杨封友
技术是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的手段,技术与社会总是互动地发展,技术产品影响着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如体温计、吸尘器、抽油烟机、磁悬浮列车……现在,技术教育逐渐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科技界和教育界的重视,也逐渐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本文就基于技术体验的初中科学教学方式作些探讨。
一、初中科学技术理解型教学
技术理解型教学指的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技术产品进行观察、质疑、交流、试用,使学生知道产品功能,掌握使用规则,形成相应操作技能,从而理解技术的构成要素,并初步体验技术魅力,其教学步骤通常如下:
现以“温度计的教学”为例,对技术理解型教学的基本过程说明如下。
1观察产品,明确结构。教师适当介绍技术背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按一定顺序观察产品的基本元件、组装方式,从而明确产品结构。如,在教学温度计时,可先简单介绍普通温度计的发明故事,然后让学生两人一组观察温度计,说出所见所想。在此起彼伏的回答声中,学生逐渐明确了温度计主要由内装水银的玻璃泡、内径极细的圆形玻璃管组成,管上标有刻度,从刻度上可看出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除关注观察结果外,还尤需注意观察方法的指导。
2质疑交流,领会意图。在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对产品的构造、特点等要素进行质疑设问,并通过生与生、生与师之间的交流,领会装置的工作原理、设计意图。如,观察温度计后,教师先示范设问:“温度计的玻璃管为什么制成圆柱形”?经讨论后,学生明确了圆柱形可以起放大镜作用,便于看清液面位置。然后,让学生针对观察结果提出问题并相互回答。这样,“如何确定0℃和100℃”、“泡大径细有什么好处”、“能否用其他液体”、“温度计为什么能测出物体的温度”等问题逐渐出现,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并交流观点的过程中,学生对温度计的原理、设计奥妙也就逐渐得以理解。
3尝试运用,掌握规则。当学生知道原理、领会意图后,可先通过个别演示、集体观察、规则争辩的方式,让演示者充分暴露操作过程,让观察者发现不规范之处,从而掌握操作要领,形成规则意识;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进行技术实践,体验操作规则,训练操作技能,在组员互评中纠正不规范操作,实现技术体验与合作意识的双丰收。如,在领会温度计设计意图后,让一名学生上台用温度计测出烧杯中的热水温度,其他学生对其操作的恰当与否进行评估,并让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再上台演示,直至纠正了不规范操作,掌握了操作要领。然后分小组进行温度计的使用体验,并引导学生进行技术总结。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旁观,适时适当指导,对学生的“违规”现象,不要急于干涉、批评指责,要适度提示、宽容理解;对学生的意外结果,不要武断扼杀,要合理引导。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回到”技术诞生的年代讨论交流、理解技术,通过实践操作形成技能、体验技术。但具体采用怎样的步骤让学生理解技术产品的结构,要根据被理解对象的难易程度来确定。
二、初中科学技术改进型教学
技术改进型教学是教师先让学生以“吹毛求疵”的态度,列举技术产品存在的缺点,然后针对缺点,提出以现有物品的原型为“模特”的改进设想,从而使学生认识设计思想,同时经历技术发明的创造过程,其教学步骤通常如下。
现以“体温计的教学”为例,对其教学基本步骤阐述如下。
1观察产品,列举缺点。在学习普通温度计后,让学生讨论:“若用普通温度计来测量我们的体温,存在什么问题?”经一段时间的讨论,有学生答道:“不能离开人体读数,使用不方便”、“测量范围太大,没有必要”。为了进一步列举缺点,教师提醒道:“对人来说,与正常体温相差1℃就会很不舒服,大家不妨想想对测量精度的要求。”此时,许多学生又发现了另一缺点:普通温度计的最小刻度为1℃,若用于测量体温,则误差太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设置核心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并要对学生的困难给予适当的提醒,以帮助他们尽可能多地发现产品存在的缺陷。
2提出设想。点拨论证。当列举了普通温度计用于测量体温存在的问题后,让学生针对缺点逐一讨论改进的方法。并适时点拨、相互论证。如,针对测量精度问题,教师问道:“怎样改造温度计可提高测量的精度?”一位学生提出:“增大玻璃泡的容积”,教师追问:“你能说说这样想的依据吗”;也有学生认为:“把玻璃管内径做得更细些”、“换用热胀冷缩更明显的液体”、“在常用温度计的两条刻度线之间再加九条线”。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评价:“大家觉得这些想法是否可行?又会带来什么新的问题?”许多学生对“两条刻度线之间再加九条线”提出了质疑,认为即使线很细能画下,人眼也无法区分;也有学生认为,管子太细了,眼睛看不清楚。面对新的问题,再让学生想办法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经历了技术创新的过程。又锤炼了技术创新的方法。面对学生的疑惑与方案,教师要及时地将问题进行分解。并引导学生对方案进行评价。
3实践检验,完善产品。改进产品缺陷的设想,需要通过实践检验,才能确认是否真能弥补缺陷、完善产品。如,把玻璃管内径做得更细是否真能提高测量的精确度,可先引导学生得出推论:因为V变化=Sh变化,当V变化保持不变,s越小,h变化将越大;然后。让学生利用内装液体的小药瓶、粗细不同的吸管,分组设计装置检验内径做细的效果;不一会儿,学生就组装成如图一所示的装置,并用手分别加热药瓶,观察吸管内液面的变化情况,以检验实际效果;最后,让学生观察体温计,比较与普通温度计的差异,再寻找玻璃体温计的不足之处,从而完善对技术产品的认识。这一过程中,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动脑走向动手,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理解了产品构造对产品功效的影响。当然,在一堂课中,不可能对每一设想都进行实践检验,确定检验项目,要评估其必要性、可行性;安排实践环节,要依据学力水平,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等原则。
又如,在教学“滑轮组”时,当知道滑轮组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后,让学生讨论如何改进滑轮组可提高机械效率。经讨论,大家认为减轻动滑轮的质量、减轻绳重、适当减少绳与滑轮间的摩擦有利于提高机械效率,尤其是对绳与轮间摩擦的利弊争辩,有助于学生辩证思维的形成。
总之,列举缺点时,要敢于大胆怀疑。当然,这种怀疑应当有科学的根据。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质疑。列举缺点实际上就是发现问题,发现创造正是为了解决存在的问题。所以,每当发现一个缺点,提出一个问题的时候,也就是找到了一个发明的课题。能不能使用缺点列举法,关键在于不断克服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凑凑合合和惰性心理,努力培养和提高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初中科学技术设计型教学
技术活动的核心环节是技术设计,技术设计的一般过程如下: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技术设计的核心过程大致可分为技术预测、技术孕育、技术试验三个循环往复的阶段,需求是源动力,新产品是终极目标。技术设计型教学是根据实际需求,让学生在分析预测技术发展趋势、评估技术后果的基础上,构想技术原理,设计评估技术方案,并制造技术产品,从而体验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其教学步骤通常如下:
例如,在教学“氢气的制取”时,可变介绍装置为引导学生“设计制造”装置,其基本过程如下。
1明确任务,分析预测。教师出示锌粒和稀硫酸,告知两物质发生反应会产生氢气,当学生观察物质状态、板书化学方程式后,教师揭示任务:设计一套以锌粒和稀硫酸为原料的制氢气装置。此时,不要急于让学生开始设计,而是先引导学生设想:“大家认为怎样的制氢气装置比较好?”学生答道:“简易的”、“安全的”、“易于控制的”、“方便的”、“能制取大量氢气的”、“能避免爆炸的”……当学生预测了设计方向后,教师再追问:“在这许多的要求中哪些是最必需的?哪些最难以实现?”然后由学生讨论确定。在这一过程中,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分析技术目的、技术难点,预测技术设计方向,评估技术后果。
2构想设计,史流评估。在设计方向确定后,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常用仪器,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设计制氢气装置,教师巡视、指导并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评估,设计制氢气装置的师生活动程序及设计成果演变过程如
学生是怎样“造”装置的呢?他们最先想到的是图1、2、3;图1、2、3虽简易,但反应与气体导出不可控制,想到了加夹子控制氢气导出的图4;但图4产生的氢气会使管内气压过大,造成事故,于是,想到了图5的疏导减压方法;图5有人提出浪费氢气,于是,想到了图6套气球的收集方法;因气球膨胀有限,想到了图7插入液面的堵气法;堵气后会使稀硫酸倒流人气球,想到了图s的长颈漏斗;当液体全被压上后,外界空气有可能进入,想到了图9,将锌粒置于有孔塑料板的上方,夹住橡皮导管稀硫酸就会倒流人漏斗,当试管内稀硫酸液面低于塑料板与锌粒不接触,反应就停止,打开夹子反应就发生,而漏斗下端管口始终浸没于稀硫酸中;也有人独辟蹊径,想到了图10提拉锌粒的方法,经提示改铁丝为铜丝,变成了图¨;也有人对发生容器进行了改变,想到了图12、13,其中图13还兼具图9、11的优点。
在这一技术孕育过程中,教师主要扮演组织者、协调者、引导者的角色,当学生取得部分设计成果后。可通过个体反思或集体交流,进行可行性预测、利弊分析及价值评价,明确继续设计的方向,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不要急于求成。
3研制试验,鉴定完善。设计完成后,让学生利用器材组装所设计的制氢气装置,并试验制氢气的效果,以鉴定是否达到设计目标。若未能实现预期效果,则需进行技术反思,再重新进行改进完善;若达到要求,则可思考“能否用其他器材代替”、“能否变得更简易”、“是否有更好的方案”等问题,实现技术的拓展与思维的延伸。
又如,在教学“液体内部压强”时,当学生知道显示水对容器底部和側壁有压强的方法后,让学生讨论“如何呈现液体内部的压强”。此时,有学生很快就想到了如图三所示的两种方法:A、B中橡皮膜向上凸是由于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为给学生的设计提供帮助,教师出示图四压强计中的橡皮管和带膜金属盒两部件,问:“借助它能否帮助我们看见水内部的压强呢?”一名学生设想:“把橡皮管插入水中,盒上的橡皮膜可能会向外鼓。”演示发现真得向外鼓了,教师追问:“这与哪种方法类似?”生答道:“方法B”。另一学生设想:“把金属盒放入水中,橡皮膜可能会凹进去”,教师演示时追问:“不容易观察呀,如何改进呢?”有学生提出:“把橡皮管也插入水中,看是否有气泡冒出。”教师把橡皮管插入液体,发现没有冒气泡。学生很快纠正道:“要先把橡皮管插入水中,再把金属盒逐渐放入水中”。演示发现真的冒气泡,且深度越深,冒出的气泡越多。教师又问:“数气泡挺麻烦的,往上提时就没有气泡了,能否再改进一下?”学生出现了冷场,教师出示装有红墨水的U形玻璃管,提示道:“若把两者结合在一起,从哪儿可观察水内部有压强?”此时,许多学生顿悟:看管内两侧液面的高度差可判断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至此,压强计也就在师生的讨论中“制造”了出来,学生对压强计也就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了。
其实,技术体验不单是对技术要素的把握,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它还应是思想方法的体悟、综合思维的锤炼、人文情感的熏陶。开展基于技术体验的初中科学教学,要依据技术的难度及追求的目标,灵活选用理解型、改进型、设计型等教学方式;要以探究的思路,引领学生理解技术、实施改进与创造;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在“冷场”中思索,在“错误”中明理,在“争执”中澄清,融合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理解,体验他人或自己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提高运用技术“计划和行动”的能力,成为“产品”的领悟者和创造者。
参考文献
[1]黄军英等译,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技术学习的內容,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郑青岳,技术教育在科学教育史中的意义,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8(11).
(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