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融合和落实策略

2009-11-26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生命学校

庄 可

几十年来,生命教育的实践在全球已得到迅速发展。我国虽然在这方面较为滞后,但可喜的是近年来,许多有识之士已经开始关注生命教育这一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突然遇到一点挫折,就选择自杀、自残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除了学生的心理脆弱之外,还跟学生缺乏生命教育有关。很多学校错误地把自杀、自残预防的焦点集中在心理咨询上,而不是从教育本身进行检讨和改进。学校只有把预防学生自杀、自残的重点从心理咨询转到生命教育上来,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学校进行生命教育的可行方式

1采取综合课的形式进行生命教育

很多心理学家认为:生命教育课无疑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最重要途径,但由于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人生观教育、环境教育、美育的交叉关系,在内容上容易出现与其他学科课程的重叠。单纯的生命教育也不利于发挥学校生命教育资源的合力,容易使非生命教育课教师忽略其推行生命教育的责任。综合课的开设正好可以整合学校生命教育资料,形成合力。所谓综合课,是将生命教育作为综合课程里的一个单元进行,如“生存教育”、“生命教育”。这样一方面可使获得系统的生命知识教育,另一方面,又能与其他跨学科课题,如德育、环境教育等联系起来实施。目前,我国只有北京、上海等少数学校采取了综合课的形式进行生命教育。

2采取融合思想品德的形式进行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一种教育实践的领域,更是一种教育的价值追求,它的目标是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和敬畏生命。生命教育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将中小学现有的包括生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性教育、防艾教育、毒品预防教育、安全教育、环保教育等在内的教育予以整合,用生命教育来贯穿。在以培育青少年“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欣赏生命”为主题的“2007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上,一些专家建议将生命教育纳入新课程改革中去,逐步取代现有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时,学校应配备必要的专兼职教师开展教学,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青春期困惑、逃逸、自杀等危机状况提供咨询服务、指导和救助、帮助。生命教育应该从低年级开始,一直到大学,用生命教育来逐步构建我们新的思想品德教育。

3采取渗透式的形式进行生命教育

渗透式是指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和学校的其它活动中实施。主要通过教学、课外活动来实施。生命教育内容广泛,通过与生命教育有关的各科目讲授生命教育知识,可调动学校教师参与和关注生命教育,充分利用学校的生命教育资源,增强生命教育效果。生命教育实践性极强,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在实践中掌握生命知识,从而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生命意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不单是教师的事情,更是学校所有教职员工的事情。学校各部门必须密切配合,共同担负起学生教育的责任。学校各部门应组成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综合体。

4采取建设“温馨教室”的形式进行生命教育

“温馨教室”是上海提出的重要概念,“温馨教室”是指师生共同营造的,能满足师生合理需求的,有利于健康人格发展的教育环境。班级人际环境力求达到沟通协调讲诚信,人际交往见真情。课堂教学环境力求达到的最佳状态是:教风学风要严谨,求索创新入佳境。自身心理环境力求达到自我意识能稳定,顺境逆境好心境。教室物质环境力求达到硬件设计讲人性,环境布置显温馨。“温馨教室”就是要做到师生关系的和谐、生生关系的和谐、师师关系的和谐、教和学的和谐、自身的和谐。“温馨教室”能够满足师生的安全、生理、兴趣等生物性需求,满足师生交往、依恋、尊重等基本社会性需求,从而诱发奉献、理想、成就、发展、贡献等高级社会性需求。“温馨教室”可以让教师在工作中获得幸福感和成就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的体验,可以让师生体验生命的精彩。通过“温馨教室”的建设,让学生和老师都感到上课不是一种负担,不是痛苦的煎熬,而是借助于情感的交流,对知识流畅地传达和索求,使双方都感到智慧的喷涌和享受。

5采取在社会实践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形式进行生命教育

当前,社会实践已经成为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学校基本上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利用一个假期从事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为学生走向社会提供了良好的机会,然而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不能仅仅盯着为走向社会做准备,完全可以把它作为进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应当鼓励和支持学生到最贫困的地区,去体验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或是到医院或者殡葬场所去感受残缺的生命与死亡的不幸。对于生命教育而言,感受通常胜于知识的接受。自然孕育生命,因此,自然界即是生命教育的最佳导师,日常生活中的一草一木都是学习的好材料,在自然课或是其他课程中引领学生走人大自然,或许让学生对大自然有身临其境的感触。身边的事例对于被教育者的生命教育最容易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应该都有一些不同于电视、电动等声光娱乐之外的收获与兴趣,会对生命有不同的感悟与理解。

二、生命教育中教师应该注童的问题

1教师不要忌讳和学生谈自杀

据调查,教师都担心询问学生有关自杀的问题会助长他们产生自杀的念头。询问学生有关自杀的问题可能有害他们心理健康的思想源自几个世纪来人们对自杀问题的误解。最新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与学生讨论自杀的问题不但不会助长他们产生自杀的念头,而且通过询问困惑的学生任何有关自杀冲动的问题,还能缓解他们的忧虑情绪,也许能促使其中一些人不会尝试自杀。领导此项研究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玛德琳古尔德指出:“如果没有直接向学生提出这种问题。有时便难以正确认识它。”玛德琳的研究涉及纽约市郊6所中学的2342名学生,他们分别相隔两天接受了两份心理健康问卷的调查。结果表明,询问“麻烦学生”有关自杀的问题使他们有机会吐露自己的内心感受。研究结果将刊登在最新一期《美国医学协会杂志》上。

2老师不得用自我体罚的形式教育学生

老师不应该体罚学生,老师更不能以自己惩罚自己的“示范行为”来达到预设的教育目的,企图使学生从老师的自我“体罚”之中自觉矫正不良行为,其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的。教师这种自我体罚行为客观上也是属于一种很典型的“自虐”示范,教师“自虐”的示范行为会对学生年幼的心理发生直观性、仿效性、动作性的特强诱导作用,极易使孩子们稚嫩、好奇、脆弱的心理产生扭曲。如果不加修正,任意使用老师自我体罚的课堂公开教育形式,会导致学生中“自虐”现象加剧,引发自残、自弃、自杀等可怕的恶劣后果。

3教师不要把学生自杀、自残问题完全寄托于心理咨询

自杀、自残问题的解决不能从自杀、自残本身人手,只能从自杀、自残预防人手。如果把学生自杀、自残问题完全寄托于心理咨询,依靠心理咨询来解决必然有着很

大的局限性。心理咨询的对象毕竟是校园中的少数学生。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心理正常的学生并不在自杀预防的范围之内,然而却无法排除他们之中有人走向自杀的可能性。也不排除很多本来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向心理问题演变的可能性,这群人又往往成为校园心理咨询的“沙漠地带”。显然,将自杀预防完全寄托于心理咨询,很可能力不能及,更难防微杜渐。预防学生自杀、自残从更宽阔的视野上来看,必须追溯到人生问题、道德问题,才能从根本上防范和应对自杀问题。所以学校应该把预防学生自杀、自残的重点从心理咨询转向生命教育。

4教师对生命课程进行设计时应遵循的原则

(1)统整原则。生命教育、生死教育与死亡教育三者名称虽然不同,但内容实质上差异不大;生命教育、生活教育、伦理教育与生涯规划等主题之间具有相当部分的重迭性,因此,教师在做课程规划时应有所统整,剔芜存菁,统合于其他学科,如语文、健康教育、生活与伦理与自然等课程中,在各学科之间应互相联系、统整,才能真正达到良好的效果。

(2)积极原则。对于生命的历程,教师应教导学生积极地去面对,了解生老病死的过程,进而能把握目前一切,实时做该做的事,不因循拖延浪费生命;教师于讲解时,应注重教材的生活化,利用生活中的小故事与生活中的突发状况,随机教学。

(3)慎终原则。教师要教导学生了解生死,尊重生命。一方面感谢我们祖先传承生命,赋予形体给我们;另一面了解死亡的正面意义,绝不可随意有轻生的念头,以免对于关爱我们的亲人造成困扰与伤痛。让学生深切认识出生与死亡都是严肃的课题,不但要尊重周边的生命,也要对离开的亲人表达追思与感恩。

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因此,生命教育应该成为指向人的终极关怀的重要教育理念,是在充分考察人的生命本质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人性要求,它是一种全面关照生命多层次的人本教育。在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探索与尝试只是刚刚开始,依然有很多问题需要去克服与面对。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它的价值,并最终会促进其走向全方位的展开,减少人间不幸的悲剧。

参考文献

[1]谭嘉,张鸣,象牙塔里的悲剧,健康报,2007-05-25(6).

[2]翟书涛。选择死亡:自杀现象及自杀心理透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3][法]迪尔凯姆,自杀论。冯韵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责任编辑关燕云)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生命学校
“割韭菜”的心理咨询行业亟待规范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学校推介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心理咨询不简单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