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诗歌教学创新一法

2009-11-26陈绍兰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10期
关键词:外景杜甫诗人

陈绍兰

教学了电影分镜头剧本《辛德勒名单(节选)》之后,我便尝试着将诗歌和电影剧本这两种文学样式打通,让学生试着将古代诗歌改写成电影分镜头剧本,以期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一,案例呈现

让学生改写的是杜甫的《七律·登高》。学生热情高涨,跃跃欲试。经过反复尝试,多种形式的交流,形成的电影剧本整理如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01,外景夔州山间的一处高地。白天。

秋风摇撼着树枝草叶,天空晴朗高远,此时传来猿猴悲哀的啼叫声(画外音)。

02,外景夔州山间的一处高地。白天。

远处,澄澈的秋水中有一片绿色的小洲。洲永相接处是白色的沙滩。那儿有一群鸟儿在上下翻飞,盘旋打转。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03,外景夔州山间的一处高地。白天。

近处,是一眼望不到边际的树林。此时,在劲吹的秋风中,落叶纷纷扬扬,像漫天卷下大雪,细听去,有萧萧的落叶声。

04,外景夔州山间的一处高地。白天。

远处,不见其发端的长江奔涌而来,势不可挡,然后,滚滚向东流去,流去,……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05,外景夔州山间的一处高地。白天。

诗人杜甫独自一人,侧身站立在高台上,秋风将他的衣袖和长衫的下摆高高地吹起。此时,他从眼前的秋景中收回视线,转入冥想……(闪,回)(叠映)杜甫留滞夔州前流亡颠沛的一些镜头:“安史之乱”开始,社会动乱,人民纷纷逃离家园。杜甫也历经离乱,备尝艰辛。先寄身于秦州、同谷等地,后携妻儿入川,辗转漂泊于梓州、阒洲、夔州诸州县近十年。他此生忧国忧民,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如今垂垂老矣,壮志难酬。

06,外景夔州山问的一处高地。白天。

又一阵风起,年老体弱的诗人一阵咳嗽。(闪回)(叠映):杜甫因患肺病生病卧床的情景,咳嗽被老妻阻止喝酒的情景。镜头回到高台上杜甫的身上。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07,外景夔州山间的一处高地。白天。

镜头渐渐推向杜甫斑白的鬓角。杜甫,头发凌乱,两鬓斑白,面容瘦削枯槁,神情衰颓失意。

08,外景夔州山间的一处高地。白天。

镜头转向杜甫的正面,只见他仰起头来,慢慢闭上双眼,眼里慢慢溢出两滴浊泪。镜头渐渐拉远,诗人的身影慢慢消失在周围的秋景中……风不知何时已停下。

二,方法点拨

由于影视作品是学生课余最多接触的东西,他们对影视常识有较多的自然习得。加之改写的目的是服务于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而非培养学生学习写作电影剧本。因此,关于电影剧本写作的特点,只需稍加点拨即可。

首先,了解电影分镜头剧本的写作格式。电影分镜头剧本写作格式不尽相同,按照《辛德勒名单》的格式,第一行要求写上:镜头序号内外景地点时间。

其次,掌握电影剧本的一个重要写作特点是它的视觉造型性。所谓视觉造型性,指的是电影剧本的作者所写的东西必须是看得见的。是能够被表现在银幕上的。他所写的每一句话都要能够以某种视觉的、造型的形式出现在银幕上。

再次,约略懂得几个概念。

“镜头”:电影的基本组成单位。电影摄影机每开动一次机器所拍摄的一段连续的画面被称为一个“镜头”,一部电影便是由许多不同摄法和长度的“镜头”衔接组成的。写电影剧本,就是对一个个“镜头”的描述;对一个个“镜头”的描述,就是对一幅一幅画面的呈现。改写《登高》,分镜头时,既要考虑时空转换。还要考虑诗句的结构,甚至它可以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分镜头。

“画外音”:电影中处理声音的一种方法。凡影片中发出的声音,其声源不在画面内的,都称为画外音。如“风急天高猿啸哀”中的“猿啸哀”用画面不好表现,就可以考虑用画外音的方式进行处理。

“闪回”:通常指在一定的场景结构中插入另一场景或片断。它可以是情绪性的,也可以是叙事性的;可以是较长篇幅的,也可以是瞬间的意识表现,目的是使观众更清晰地感受剧中人物的思维、情绪或了解事情原委。《登高》中,站立在高台上的杜甫。有对自己长期漂泊生活的回忆,有对自己韶光已逝、壮志难酬的凄怆,还有对自己眼下老病孤愁情形的联想,这些都是适合运用“闪回”手法来袭现的。

“叠映”:电影的一种表现手法。画面在银幕上重叠显现,省去了画面间的过渡和衔接,表现剧中人物的回忆、想象及梦幻等,或构成并列形象,使观众产生联想。《登高》中的杜甫,其内心活动极为丰富复杂,可谓“五味杂陈”,绝非一二个镜头可以表达,“叠印”的手法正可以大派用场。

“蒙太奇”:电影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表示对电影镜头的剪辑和组合。蒙太奇除画面与画面之间的组合外,也包括画面与声音、声音与声音之间的组合关系。《登高》中,就既有画面与画面的组合,也有画面与声音的组合。

三,收获思考

这次带有创意的古典诗歌教学,有如下的收获和思考:

其一,可以变平面静止的文字画面为多维立体的视听形象。

诗歌创作运用的是形象思维,诗人是通过创造形象、描写画面来表现生活、抒发感受和思考的。因此,古代诗歌的教学,最紧要的环节便是设法让学生进入诗人创造的形象体系,感悟诗人创造的艺术境界。但在日常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发现,无论我们如何努力,学生总好像和诗作隔了一层,难以真正掌握诗歌的形象,融入诗歌的意境,因此要求他们感悟诗人的内心世界,和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也就变得生硬牵强。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我们平时的教学,多半停留在对诗作中的画面作平面的静态的视觉欣赏上。而改写成电影剧本后,情形就不一样了。虽然一部电影剧本也是一个由画面讲述出来的故事,但对于电影剧本的写作者来说,构思的时候运用的是视听思维,除了画面具有视觉的、造型的特征之外,还可以运用“蒙太奇”手法。将音响组合到画面中来,这样,电影剧本呈现出来的就是多维立体的、有形有声的视听形象。这种生活场景的还原再现自然非诗歌阅读鉴赏中传统的画面欣赏可比。比如《登高》的首联,通常我们在鉴赏时,说它是由“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六幅画面组成,但在电影剧本中,它就变成了两段由不同元素构成的带着强烈的地域色彩和季节特征的秋天的一幅幅实景,仿佛是自然风光片呈现在阅读者的眼前,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以及审美体验。

其二,可以变一幅幅独立的画面为一段连贯的原生态的生活片段。

诗歌的画面是独立的,跳跃性

的。将其改写为电影剧本,就必须在画面与画面之间进行大量的填补,连缀。进而还原出被诗人撷取到诗作中的生活片段。在这个过程中,改写者必须认真感悟每一幅画面,并研究画面与画面之间的联系,尽可能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创作背景甚至社会与自然的环境等等,然后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加以大胆地想象,联想,揣摩,判断,推理等,才能完成对诗作中生活片断的原生态还原和再现。如改写《登高》。就必须仔细揣摩诗作中的每一幅画面,并了解杜甫相关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然后再仿佛和杜甫一同登上高台……只有这样,才能原生态地还原出诗作所表现的诗人为了排遣郁闷而抱病登台的生活片段,才能逼真深入地再现诗人彼时彼地的所见所闻和万千感怀。改写成电影剧本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改写者由少及多、由有及无、由表及里地深入诗歌意境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其它的阅读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其三,可以让改写者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触到诗人跳动的情感脉搏。

诗歌形象的特点是含蓄蕴藉,诗人把众多的内容蕴蓄到了典型而又精约的形象中。因而增加了诗歌阅读的难度。但如果我们将诗作表现的生活原生态地还原出来,改写者真正走进了这段生活,与人物共经历、同感受之后,了然诗人此时此刻的见闻感受就变得简单得多,深入解读诗人的情怀,并与之产生共鸣也就变得容易得多。其实,改写诗歌的过程就是改写者和诗人两个生命的逐渐靠拢与交融的过程,是心与心相印相通的过程。改写《=登高》时,当独立高台、年老体弱、两鬓苍苍的杜甫出现在我们身边时,他那在静穆、壮丽、寥廓、恢弘的大自然中潮水般涌出来的凄怆情怀,一定也会潮水般地涌入我们的胸中,激荡起我们强烈的情感共鸣,他那浓烈的沧桑感、无助感、悲愤感一定会重重撞击我们的心灵。

综上所述,采用这种视听冲击、还原生活、把握情脉的方法来进行古代诗歌教学,既能营造身临其境的现场氛围。又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从而设身处地,感同身受,主动走进诗人的生活世界,探究诗人的精神遭际,领略诗人在炼字、炼意方面所达到的艺术高度,从而更准确地把握诗歌意境,体悟诗人在身心俱惫的状态下,对宇宙与生命的叩问。

对于这样的改写,可能有人会担心,改写后会不会破坏诗歌用语言构成的文学形象所具有的联想性和感受性的特征,缩小阅读者的想象空间,浅化诗歌的丰富意蕴。其实,这样的问题是多虑的。一方面,电影剧本仍属于文学体裁,仍是语言文字的艺术,它虽然体现了影视形象直接性和体验性的特征,但它与拍摄出来的影视作品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在教学中,我们追求的是影视形象直接性和体验性的特征与文学形象联想性和感受性的特征两者的互补,而不是两者的互换,因此,改写只会让审美主体获得更为真切生动、丰富细腻的审美体验。另一方面,只要我们把准三个要点,一是意象的情境性,二是生活的真实性,三是情感的自然性,就能够恰如其分地解读诗作所表现的历史及人生长河中的经典瞬间。

猜你喜欢

外景杜甫诗人
访陈潭秋故居
登高
“诗人”老爸
愤怒
旅行的眼界等3则
浅谈《甲方乙方》中的电影美术技巧
绝句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No.3 最佳小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