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报道的易读性与可读性问题
2009-11-26胡广梅
胡广梅
摘要:作为专业门槛很高的新闻品种,财经报道的核心课题之一就是易读性与可读性问题,易读性标准是与财经报纸锁定的目标读者的特点密切相关的,而可读性标准就是如何将专业性的“硬素材”用人性化的“软风格”进行简化与加工,如果按一定的易读性和可读性标准对特定的专业化素材进行文字包装与加工,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稳定而成熟的写作模式,这正是现代财经报纸在内容写作方面的发展标杆。
关键词:易读性可读性硬文章软风格写作标准
现代财经报纸虽然是改革开放深入后出现的新生事物,但其置身于经济主战场,亲历经济领域里日新月异的变化,日渐成为搬界精英聚集之地,短短几年便初具雏形,其创新之处是传统经济类报纸所望尘莫及的,尤以一批堪称“美文”的财经报道为人所称道。但与此同时,良莠不齐的新闻作品也比比皆是,甚至在同一财经报纸的相同版面内也出现了作品的可读性、易读性参差不齐的现象。针对这种现状,各家财经报纸首先应明确统一的写作标准,而写作标准的核心目标就在于解决易读性与可读性问题。
一、财经报道的内容易读性分析
我国财经报道的易读性问题及其产生根源。易读性标准是财经报道写作的难度指标,当然这也是相对而言的,一般人觉得很难读懂的内容。专业人士可能会认为很简单,所以说,易读性标准是与财经报道锁定的目标读者的特点密切相关的。基于宽众化定位的《华尔街日报》的易读性标准是“让八年级学生都能看懂”。早在上世纪90年代,该报教室版就进入了全美5200余所学校的中学课堂。反观国内的财经报纸,通篇充斥着大量的专有名词、业内行话、简略缩语,俨然已成一种“准专业读物”。没有相当的经济学常识与专业认知,阅读障碍就会随处可见,不要说一般人,就连一贯思维活跃、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强的大学生人群阅读起来都会比较吃力。其实,窄众化定位并不一定意味着过低的易读性,像各家财经报纸定位的高端人群中真正具有财经背景或知识的又有多少?财经报纸在内容制作上是怎样判断这一群体的阅读理解力的?有没有可靠的市场调研作依据?这些恐怕才是问题的根源。
财经报道的内容易读性标准。难道易读性是不可控的或至少是因人而异的吗?其实,众多报界精英的实践探索已经给出了答案,以下作出一个简要归纳。遣词:尽量减少行话,用容易理解的词汇来表达专门术语的内容。造句:尽量少用长句,多用短句,以简明为佳。分段:太长的段落或过长的引语容易引起受众的视觉和心理疲劳。拆分:可把一些纯技术性、背景性的内容单独列表或制图表示。篇章:按清晰的逻辑次序展开。结构脉络尽量避免分叉和频繁跳转。数据:切忌堆砌数据,如特别需要可单独列表。类比:对特别专业或复杂的事情,以通俗化、形象化的方式来表达。解释:当不得不使用专业术语时,尽量使用暗含于上下文语境中的自明性解释。由此可见,易读性标准是自成体系、客观存在的,但目前国内还多囿于撰稿人个人的经验范围。没有上升到组织层面或制度层面,更没能成为一个组织或集体共同遵循的内化了的规范。
二、财经报道的内容可读性分析
我国财经报道的可读性问题及其产生根源。易读性只是打开了阅读之门,要抓住受众的眼球,内容的吸引力亦即可读性问题才是关键。总体上讲,国内不少财经类报纸在内容的可读性上做得比易读性要好得多,尤其是一些主流财经大报创造了不少堪称典范的故事套路与“内容包”,如公司故事中的“矛盾—博弈—结果—启示”故事链、企业家故事中的“事件—回放—质疑—反思”故事链、煲汤式人物专访内容包、互动式对话内容包、主题式组文内容包等都相当引人入胜,但由于撰稿人写作水平参差不齐且缺乏相应的标准加以规范,也表现出诸多欠缺:
首先在人性化方面。态度暧昧、就事论事、过分的中性客观、近乎麻木的无褒无贬。并非旁观者的冷静,而是看客般的麻术;其次在故事性方面,有些文章逻辑比较混乱,结构颠三倒四,线索头绪繁多。使人读起来如入迷宫中,读完之后一头雾水。更有甚者通篇没有核心当事人。属典型的“三元”文章——“无主角、无情节、无细节”,这类文章又以大量充斥各家财经报纸的“引语体”报道为甚;最后是细节方面,国内财经报纸普遍不善于通过细节刻画来以小见大、拉近距离感及增进亲和力。鲜有生动丰富的细节刻画,在行文风格上虽然措辞鲜活时新、饱含张力,但往往太过标新立异,有时甚至不知所云等。可读性问题的真正根源在于写作认知误区,其内在表现就是潜意识中将“硬文章”与“软风格”对立。认为财经报道这种“硬”文章一“软”,就会失去所谓的“专业水准”;其外在表现就是财经报道几乎是清一色的“事件中心型”报道,人物只不过是道具与载体,无血无肉,鲜有个性。
提高财经报道可读性的出路——“硬文章”与“软风格”。财经报道应该“硬”在哪里?无疑是一篇财经报道所描述的相关专业内容的准确性与正确性,它是非人性化的。元论是经济事件也好,经济资讯也罢,莫不如此。其次是财经报道这种“硬”文章应该如何软化?唯一可行的办法是人性化,即便是讲公司故事,也要做拟人化处理,突出人性,让“事件中心型”报道中被抽象化的“经济理性人”复归本性。“几千万人的死亡只是一个数字,一个人的死亡就是一个悲剧”。有了生动鲜活的人性。就有了故事、有了细节,一招棋走好,满盘皆活,人性化正是这招“活棋”。
下面就以《华尔街日报》的一篇经典之作为僦来说明以上观点。《格林斯潘是如何与股市妥协的》是一篇讲述格氏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思想“非理性繁荣”论的形成、发展与演变的专业文章,虽然篇幅较长且时间跨度也较大,但却不显沉闷与枯燥,原因在于作者不仅将格氏深奥玄乎的经济思想的演变过程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还通过诸多人性化的细节刻画,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这里仅举一处细节描写以展示作者的人性化处理:在介绍各界对格氏的指责时,“漫画家因为这个题材而获得了意外的成功。一位漫画家画了一头标有‘华尔街字样站在窗台上的公牛,性急的格林斯潘问道:‘喂。你在等什么?《纽约客》杂志把他表现为面无表情地坐着,像甘地的样子,被一群挥舞着旗帜的裸女们包围着,标题是:格林斯潘的诱惑”。类似的细节描写文中还有多处,将一个有血有肉的格林斯潘塑造得尤为丰满,从而使整篇报道充满了人情味,枯燥的经济思想如果离开了人性化的作料就会索然寡味,由此可见,《华尔街日报》对可读性的追求之高。
财经报道的内容可读性标准。当然。故事性并不完全等同于可读性,但至少说明了现代财经报纸对可读性的要求达到了何种文学水准。如何生产出可读性强的财经报道有一些原则和标准可供参考。人性化。尽量通过人物的活动与故事来展现事实,在事件性报道中,核心当事人不能缺位,最好有众多有血有肉的主次角色,把他们在经济事件中的作用和表现与其个性、态度、喜怒哀乐联系起来,挖掘出事实背后深刻的人性。细节。生动丰富的细节能增强现场感。让受众找到身临其境的“体验人口”。故事性。尽量赋予报道一定的故事性,以故事化的结构和情节来组织文章。导语。开门见山,设置悬念,尽量浓缩,寥寥数语,直中要害。开头。小角度切入,尽量贴近读者的生活经验,再渐次引申。行文。要有亲和力,不要板起脸孔说话,恰当地使用活泼、幽默、口语化的词句。引语。人物直接引语是关键性的话,越短越好,尽量少使用大段引语。悬念。不停顿地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往下读。
结语
除了具备可供依循的标准或规范之外,财经报道的可读性与易读性还需要一整套的专业化分工、专业化制作流程及相关制度与组织架构来保证,标准化体系中相应规范与标准的建立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层面。如果按一定的易读性和可读性标准对特定的专业化素材进行文字的包装与加工,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定的写作模式,这正是财经报纸专业化写作趋于成熟的标志性特征之一,也是未来我国财经报纸内容写作方面的发展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