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香港到上海

2009-11-26宋涵慧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5期
关键词:租界报业报刊

宋涵慧

摘要:中国近代报刊的出现是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联系在一起的。其办报中心经历了一个从香港到上海的转移过程。上海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为它成为全国新闻中心提供了决定性的因素;此外,众多的人口、租界性质也是上海独具的优势条件。国内商业和贸易的发展形势也促进了近代报刊中心向上海的转移。

关键词:近代报刊办报中心上海香港

近代报刊是内容与形式都比中国古代报纸先进的新型报刊,是在鸦片战争前西方列强图谋打开中国大门的过程中传人中国的。

鸦片战争前,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社会阶段,是一个在清王朝统治下的独立的封建大国,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政治上是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制度。在这种条件下,不仅官办的《邸报》,就是民间报房的《京报》也没有什么新发展,而是流于程式化。长期处于主要抄传谕旨、奏折等官府文书的状况。就在中国因循守旧。且因腐败从18世纪中叶走上国势日衰的下坡路时,资本主义在欧美迅猛发展。英国等西方国家在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后,自18世纪60年代起。又开始了以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的工业革命,生产力大为提高,科学文化日益发达。诞生于16世纪的近代报刊,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功用日显,已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信息传媒和舆论工具。工业革命开始以后,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强国掀起了殖民扩张的新热潮。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英国在统治了印度,侵入了缅甸、马来半岛等东南亚地区后,加紧了对中国的扩张,在殖民扩张的过程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仅大肆向我国倾销商品,而且也带来了资本主义文明和近代报刊。

中国近代报刊的出现是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联系在一起的,其办报中心经历了一个从香港到上海的转移过程。探寻中国近代报业中心转移的轨迹,对中国近代报业的地域布局、报业结构、办报模式等,都有着一定的历史意义。

早期的办报中心——香港

香港是个天然良港,位于中国的东南沿海,是早期殖民主义者进入中国内地的一个重要海港门户,为英国殖民主义者垂涎已久。1840年,英国政府为实现商业扩张和保护鸦片贸易,出兵侵华,发动了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求和,于1842年8月29日,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这是外国资本主义强加给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条约第三条规定把香港割让给英国。鸦片战争的发动者巴麦尊说,“香港是插入中国领土的一个楔子,同中国内地的关系正如瓦特岛之于英国,长岛之于美国”一样,侵占香港,便于“英国作为军事和商务基地”。香港被割占。成为英国殖民者首先着力经营的地方。

在这种特殊条件下,近代报刊首先是英文报刊,先于全国其他地区在香港迅速发展起来。香港第一份近代报刊是英文的《香港公报》,是随着英国侵略军出现于香港的,主编是英军翻译马儒翰,1841年5月在澳门出版,旋即迁港。之后到1860年前。英文报刊在香港出版共约16种,大部分是商业报纸,主要有《中国之友》、《香港纪录报》、《德臣报》、《孖刺报》等。可以看出,这些报纸与英国在香港的经济、政治活动及需求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随着报纸的增多。各家报纸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求生存和发展,各报都很重视经营和发展,纷纷加大行情、船期和广告的分量,出版专门的行情版、航运版、广告版。为满足欧美本土关心对华贸易人士的需要,还纷纷出版海外版。

从1860年到1894年甲午战争期间,香港报业仍继续发展,仅英文报纸就有七八种新报问世,报纸的商业化程度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此外,中文报刊也在香港出现,时间早于上海。《遐迩贯珍》创刊于1853年8月,由马礼逊教会主办。是香港最早的近代中文报纸。之后,《香港船头货价纸》(1857年11月创办)、《香港新闻》(1861年7月)、《中外新闻七日报》(1871年3月)、《香港华字日报》(1872年4月)、《近事编录》(1864年)等相继出版发行。

总的来看,不论在报刊的数量上还是在报纸的商业化程度上,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中国近代报刊在香港的发展一度相当繁荣。使香港形成了办报的一个中心。这是当时的澳门、广州甚至上海等地所无法比拟的。有一个历史事例能从一个侧面来印证这一状况。这就是后来相当有影响的中文近代报刊、创办于上海的《申报》,其创办人为英国商人美查,在创办《申报》之前曾专门赴香港考察报业,作为创办《申报》的借鉴,说明当时的香港报业是比较繁荣和发达的。

侵略者为自身利益。选择了上海

上海是中国人口最多、物产最丰富的长江流域的经济门户。一方面。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将上海开辟为通商口岸,且强行建立了“国中之国”的租界,外国商人发现,上海是中国江海交通的枢纽。通过上海将商品转输到各地极为便利。于是,他们将对华贸易的重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上海成为他们进行商品倾销的重要基地。另一方面,中国出口的大宗商品丝绸和茶叶,其产地临近上海,此时不必再绕道广州出口。可以直接经过上海运往海外。这样一来。上海的进出口贸易额迅速增长。对外贸易刺激了上海商业的繁荣,上海迅速取代广州、香港,成为中外贸易的枢纽和全国工商业中心。当时曾有人评论。对外贸易的心脏就是上海,而其他日岸不过是血管罢了。

在繁荣的贸易和商业的背后,存在着频繁的信息交流,蕴藏着对信息媒介的巨大需求。于是直接为殖民者的经济活动服务的外文商业报纸,而且主要是英文报纸,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起来。最早的一家是英文《字林西报》,其前身是《北华捷报》的附张《每日航运和商业新闻》,创刊于1856年,后因增加了行情、物价等内容,改名《每日航运和商业新闻》,1864年再次扩充内容,改名《字林西报》。成为独立出版的日报。《字林西报》出至1951年停刊,是上海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外文报纸。它在形式上纯为英国报纸的风格,内容主要为行情、船期、广告等商业材料,但始终有很强的政治性。创刊不久即被英国驻沪领事馆指定为该馆集商务供述各项公告的发表机关,并得到租界工部局的经济资助和优先刊载工部局文告、付费广告的特权。因此。它被视为英国驻沪领事馆和租界当局的喉舌,被上海的外国人称为“英国官报”。

除《字林西报》外,从1860年到1894年。外国人还在上海租界创办了30余种英文报刊,其中多数为商业报纸,出刊后,竞争激烈,曾不断发生兼并。较有代表性的有《上海每日时报》(1861-1862)、《上海晚差报》(1867-1871)、《上海通信》(1867-1871)、《华洋通闻》(1874-1927)、《文汇报》(1879-1930)等。

除英文报纸之外。上海从19世纪60年代还出版有葡萄牙文报刊、法文报刊、德文报刊、日文报刊等外文报刊。它们大多数是商人创办的商业报纸。总体原则是维护该国在华的经济、政治利益。

继外文报刊之后。从19世纪50年代末起。教会中文报刊开始在上海出现。1857年。英国伦敦会在上海设立的墨海书馆主办了《六合丛谈》,内容包括宗教、科学知识、商业行情和新闻报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上海租界人口的激增,传教士、教众人数增多,传教士报刊也显著增加,到1894年前,先后出版十余种。主要有《中外杂志》(1862年)、《万国公报》(1868年)、《福音新报》(1874年)、《小孩月报》(1875年)、《格致汇编》(1876年)、《中西教会报》(1891年)等。

随着西方殖民者对华经济侵略的加剧。为了向中国商民推销商品,字林洋行于1861年在上海率先创办了中文商业报纸《上海新报》。英国商人美查以盈利作为主要目的,于1872年4月30日创办了《申报》。这是一份在上海乃至全国近代报刊史上颇有影响的中文商业报纸。它的创办和发展充分显示TY-海近代报刊在全国新闻事业中的中心位置。

从1850年到1894年,外国人在上海创办了60多种中外文报刊,其中有数种后来发展成为颇有影响的全国性报纸,使上海取代香港成为中国近代报业的中心,对中国近代报业的地域布局、报业结构、办报模式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附1865年-1895年各主要城市新办报刊统计表)。

上海具备成为全国新闻中心的优势条件

除了优越的地理位置带来的便利的交通、繁荣的商业和贸易之外,上海之所以取代香港成为全国近代报刊的中心,还因为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首先,上海拥有广大的新闻信息的信源和受众群体。上海贸易和商业的发展吸引了各地的资金,吸引了人口的汇聚。来到上海从事商业活动和出卖劳动力的有各地的杂色人等。其中以浙江人、江苏人、广东人居多。1853年上海县城内小刀会起义,1860年、1862年太平天国军队两次逼近上海,许多居民为了躲避战乱,纷纷拥进租界。种种原因使得上海城区(主要是租界)人口骤然膨胀。近代中国还没有一个城市具有像上海这样复杂的人口构成,每天每时在他们中间有大大小小的事情发生,这为新闻媒介的涌现创造了极好的新闻来源。而且准备了庞大的读者群。

其次,外国殖民者在上海强行建立了“国中之国”——租界。毋庸讳言。租界的存在对上海近代报刊的发展提供了相对有利的外部环境。起初,租界不过是租赁给外国人的一块居留地,按1845年签订的《土地章程》规定,我国政府对这块居留地仍然有土地管辖权、司法权和行政权。可是由于殖民主义者的强蛮狡诈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英、美、法殖民者进一步攫取了租界的行政、立法、司法大权。从政治意义上来说,这是外国殖民者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和文化的侵略;可是从另一方面来讲,在租界创办的报刊免受清政府律历的严酷禁锢,租界为外文商业报纸、传教士报刊及中文商业报刊提供了一定的言论自由空间,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报刊的发展。

最后。长江中下游生产的恢复和洋务运动的开展,带动了上海的发展。随着英、美、法等国的侵略步伐向中国内地挺进。中国贸易和商业的发展也由广州、香港逐渐转移刭长江中下游地区,这就使得上海新闻中心的形成有了一个网络背景,使上海报刊同全国各地取得了最密切的联系,能迅速广泛地扩大自己的影响。同时,19世纪60年代,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在一些进步清政府官员的倡导下开展起来。上海、武汉、广州等地开设了造船厂、机械局等近代工业工厂。洋务运动的兴起为上海近代报刊的繁荣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租界报业报刊
百强报刊
《小学生必读》再次入选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1845—1945上海租界百年
鲍罗廷与收回汉口英租界
大数据时代的报业出版
华洋共管新格局的开启(1914-1930)——上海法租界公董局华董选举初探
2009年10月报刊广告刊登额排行榜
上海租界时期的公共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