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视野下的弱势群体关注
2009-11-26许光明
许光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新闻摄影报道的层面上。必须将新闻摄影报道的现实意义建立在体现社会公平。人与人和谐发展的基础上。那么在和谐的新闻摄影报道过程中。新闻摄影必然应该对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同时更应该科学地思考新闻摄影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以下是笔者在实践中的一些看法。
解读新闻摄影关注弱势群体的缺失
综观近几年关注弱势群体的摄影报道,大多选择边远山区、城乡接含部的穷人以及进城打工群体的题材,关注他们的贫困、疾病与精神负担。有些报道不但具有新闻内涵,且切入点独特。拍摄手法新颖、到位,具有发人深思的积投意义。但也有些报道。属于猎奇式的现象罗列,没有新闻由头、没有故事。刻意展现贫穷、荒凉,渲染愚昧和落后。
关注弱势群体并没有错。无论从新闻理论还是新闻实践角度看。贫穷和弱势群体都是一种社会现象,不是新闻,这两者只有作为新闻人物、新闻事件的背景材料。才有传播价值。
弱势群体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渴望脱贫是他们的主要追求。尽管他们在改变自己命运的奋斗中。要与各种各样的困难作斗争。有时还要付出极大的代价甚至牺牲,但那是激发人的尊严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源泉。在笔者看来,读者不只需要目击弱势群体生存环境恶劣、生活条件匮乏的新闻报道。从而唤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更希望看到他们投身于市场经济大潮,表现出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和富于人情味的日常生活报道。以鼓舞广大群众的信心和斗志。
新闻摄影关注弱势群体的创新思考
创新思维,增强新闻的社会价值。创新的路是艰难的。习惯于拍硬新闻的记者们在新闻摄影报道关注弱势群体的过程中首先要转变思维方式。比如我们把目光聚焦在一个普通人身上,并隆重推出。公众对此的认可并不会那么强烈,但是随着关注度的增强。新闻的社会效应就会凸显出来。在报道中我们要具有真情实感地去发掘普通人的生活情趣、普通人的疾苦以及他们对社会的需求,久而久之。读者就会逐渐形成一种惯性的关注。不是大人物,也不是大事件,没什么大场景。选取的都是平凡人。就在身边,传递的信息含量却冲击着人们那一颗颗平常的心。以情动人,以小见大,其新闻价值也在无声中增值。
“软硬两手”齐抓吸引读者。新闻信息对于每一个受众来讲,有硬和软之分。硬有灌输之嫌。软则具有亲和力。在新闻摄影报道关注弱势群体的过程中。我们要做的就是硬软转换,把硬新闻从贴近性上作软化处理。根据新闻性质不同。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将弱势群体的表象凸显出来,但是还要根据表象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报道中有的是硬对硬。有的则是软对硬,以柔克刚,因而同一题目,角度不一,其效果也必然不一样。
下岗职工的生存状态一直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也是一个严肃的话题,可谓硬题材。照片拍得太直接、太具体,过分渲染他们艰难的生活现状,上下都不满意。回避这一事实。尽挑好的说,也不符合新闻事实。过去我们拍同类的照片不少,摄影专题也做过,因顾及太多。给人留下的印象不深。换一下思路,从贴近性上来软化这一硬主题。几经思索,发现下岗职工除了经济上的压力外,他们的情感状态很少有人去关注。那么我们假设从他们的情感生活、生存状态等方面去拍摄一些图片,则会使全社会对他们的生存状态引起关注。
选题由大而全向小而细转变,硬新闻软处理后,摄影专题逐渐显现活力,在读者中也获得了认可。摄影画刊走出以往的热闹场景。逐步向报道的深层次探索。
以人为本,以情动人。最能引起人们共鸣的是人的情感。在新闻摄影报道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度中。我们不能把新闻理论与社会伦理机械地定位在新闻摄影的刚性要求上,而是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情动人。进一步把面缩小。大胆舍弃。把镜头的焦点锁定于人的情感上。
2005年新年一过。湖北潜江市派出警车护送民工到深圳打工,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打工者的关心。若简单地就事件本身来报道,就可能做成一般性的工作稿。经过仔细策划。我们选定外出打工者中的一个人,他为了心中不断升起的梦想,为了明天更好的团聚,离别了亲人。离别时全家无一不充满伤感。丈夫舍不得妻子。妻子留恋丈夫。年幼的孩子更是扯着妈妈的衣角久久不放。民工们一到深圳驻地,便把思乡、恩亲之情深藏在心底,换上工,装。融入繁忙的生产线流程中。记者见证了他们情感流露的全过程,跟着采访对象一起落泪,《分离,是为了更好的相聚》一组精彩瞬间的图片和文字。打动了许多读者。
新闻摄影关注弱势群体的具体实现
在新的历史时期,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人与人的和谐发展,就必须给予弱势群体更多的关注,尤其是新闻报道中。不仅要淡化“小人物”的“小”,而且要将普通人的平凡事情有机地与新闻价值、社会效应联系在一起。在报道中,新闻摄影工作者则需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而且要真正贴近弱势群体,用手中的相机为他们说话。显然在给予关注的同时,作为新闻摄,影报道从业人员更需要从自身抓起,做到以下几点:
转变观念,树立先进的新闻理念。新闻摄影的功能就是要将消息或者图片信息有效地传达给受众。这就要求新闻摄影工作者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敢于关注弱势群体的勇气和意志,还要有足够的新闻敏感与社会正义感。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开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许多社会问题也不断出现。诸如农民工进城务工问题、城市下岗失业问题、教育乱收费问题、野蛮执法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如果我们密切关注这些问题。就可以起到反映群众疾苦、引导社会舆论、化解社会矛盾的作用。这既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贯彻执行,也是“三个为民”思想的具体体现。因此,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反映民意,给予社会公众以更多的人文关怀就应该成为新闻摄影作品的重头戏。
将关注转化成公益服务。新闻摄影报道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体现在更多地关注社会活动,将新闻摄影报道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惯性,转化成一种和谐的服务理念。许多公益活动的举行。吸引着弱势群体的参与,新闻摄影记者也不能忽视对社会活动的关注,我们应积极报道,弘扬团结友爱、和谐相处、互相帮助的社会新风。对社区进行新闻摄影报道。摄影记者要带着感情去工作,将弱势群体当作自己的衣食父母,拍好每一张照片,尽心为他们服务,增强报道的亲和力。
另外,便是服务于社会。凡是社会上发生的、有重要意义、能够反映社会发展建设成果、为弱势群体所关心的事件,都是新闻摄影记者需要关注的。由于社会新闻源头众多、种类繁多,新闻事件具有很强的复杂性,面对社会新闻的这些特征,摄影记者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抓住社会发展的主流和前进方向,站在推动社会有益发展的高度,把握全局,扑下身子。调查研究。去伪存真。
对关注弱势群体新闻的表现手法,新闻摄影记者要着力于画面生动和报道角度的更新。因为弱势群体的新闻一般都属于日常新闻,在题材上有很强的重复性。在拍摄时要考虑构图、用光等摄影语言的创新,还要考虑主题的切入角度。要与时俱进,紧贴时代脉搏,这样才会使日常新闻摄影报道避免重复和乏味。
时刻凸显人文关怀。在关注弱势群体的摄影报道中贯穿人文关怀。其最终落脚点在于在新闻传播中如何更有效地实施人文关怀,由于其涉及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问题,操作起来比较复杂。以下从新闻摄影报道环节略谈新闻报道过程中怎样更好地实现新闻的人文关怀。第一,新闻摄影报道要真正体现人文关怀。摄影者首先必须建立正确的人文价值取向,传播者自身的人文修养是确保新闻传播过程实现人文关怀的重要前提。同时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强烈的敬业精神。第二。记者在采访中要尊重采访对象,首先要尊重采访对象的风俗习惯;其次是注意对方的身份地位,提问得体,不唐突、不鲁莽,特别是对于一些敏感的、涉及他人隐私的问题。更要慎重地提问;最后,记者在采访对象回答问题时要仔细倾听。认真记录。记者与采访对象应平等交流。在情感上接近对方。在人格上尊重对方,用自己的真诚赢得对方的尊重。新闻摄影报道关注弱势群体体现人文关怀精神,既要注意对弱势群体的报道,还要尽量做到全面、客观。新闻人文关怀的对象应是“苍生大众”,它应体现为对社会中每个人的尊重和关怀。对每个人生存状态的平等体味和理性思考。真正的人文关怀也应体现出对社会中非弱势群体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