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对“知沟”的影响
2009-11-26田俐
田 俐
网络“知沟”概述
所谓“知沟”,也称为“知识沟”或“信息沟”,是指“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达的信息越多,这两者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播媒介的普及,社会各个阶层在信息拥有的总量方面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增长。但是不同阶层的人之间相比,他们的信息拥有量增长的速度却是不一样的。经济地位较高的人信息拥有量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地位较低的人,于是在信息拥有量增长的较量中,两者之间的距离将会越来越大。也就是说。社会越发达,传播事业越进步,人们之间的“信息沟”也就越大,社会的分化速度也将加快。
网络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而出现的一种新型媒介。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互联网的规模快速扩张,成为全球最大的、最流行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它打破了传统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文化的概念,形成了虚拟的以信息为主的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全新空间。网络媒体作为一种全新媒体,已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给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9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人数达到2.98亿,较2007年增长41.9%,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1.9%)。继200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之后。中国的互联网普及再次实现飞跃。赶上并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毋庸置疑。我国受众已进入网络受众时代。
网络传播的特征
何谓网络传播?中国现代媒体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诗兰认为。网络传播有三个基本的特点:全球性、交互性、超文本链接方式。因此,其给网络传播下的定义是: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发布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作出反馈,它的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
由此可以看出。网络传播在以下三个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
一是信息资源的全球联通。互联网是一个由无数局域网连接起来的世界性信息传输电子网络。全世界的任何信息都可以组织成为电子空间中的信息资料库。而所有网民都可以直接面对广泛而丰富的信息资源,方便快捷地获得自己需要的任何知识。
二是信息空间的高度开放。网络化的信息系统是个高度开放的电子信息空间,它不同于传统的物理信息空间,整个网络不受任何政府和商业机构的控制。网民可以自由进出。获取信息。
三是信息传播的双向互动性。网民不仅可以主动地选择信息。更为重要的是可以积极地发布信息和意见。在计算机网络发展到Web2.0以后,网民更是可以利用网络广交朋友。对信息的发布和转载也更加自由灵活。
因此,在以网络传播为主要媒介的今天,网民与非网民便自然地被划分为两个阶层,甚至以此划分两个代沟也不为过——他们之间不仅可能存在着“代沟”。并且一定存在着网络时代的“知沟”。网络传播正在以其快速、高效、便捷的媒介优势进一步加剧传统大众媒介下业已形成的知识分布的不均衡。
网络传播“知沟”现象根源
经济水平导致“知沟”。从经济水平上看,当一种新的传播技术产生并试图普及时,面临最严峻也是最现实的问题就是经济水平的制约。报业时代、广播时代、电视时代如此,网络时代更不会例外。受众要能接触网络,就必须支付一笔不菲的费用来购买电脑,交纳网络使用费。这对于经济富有者而言是轻而易举之事。但对于经济贫困者来说,他们迫于生存的压力。只能把更多资金用在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上。据CNNIC2009年1月发布的《报告》显示:“在各个省份中,西部地区网民数增长最快。其中增长率在60%以上的8个省份中,6个在西部,增长最快的3个省份均来自西部。”然而从数据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出:网络普及率最低的3个省中(贵州11.5%,安徽11.8%,云南12.1%)有2个在西部。现实的经济状况成为网络普及的瓶颈:城市与农村经济差异——我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60%。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受条件限制,不与电脑接触。甚至不知电脑为何物;沿海与内地、东部与西部经济的差距——《报告》指出:“占中国人口最大比重的农民、产业服务业工人在网民中所占比重还比较低;与2007年相比,网民中无业人群从11.9%下降到5.5%。”由此可见。这种由于经济水平的差异导致的媒介分布率与接触度的强烈反差,是知识、信息接触程度不平等的一个根本原因,从而形成了“知沟”的扩大。
文化教育程度形成“知沟”。这是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下衍生出来的一个原因。在我国,虽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制约,不同阶层、不同地区的人们受教育的程度也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师资力量、教学仪器、教育内容等硬件和软件的不平衡。特别是在西部地区。这种现象表现尤为突出。教育部近两年加大西部“两基”攻坚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西部教育明显落后于东部。而网络作为一种新技术,在阅读能力、语言能力、专业技术操作能力等方面与传统大众媒介相比,对用户的要求更高,这些必然导致不同文化水平的人从新媒体上获得知识的广度、深度的差异。
《报告》中指出:“在非学生网民中。初中及以下网民的比例明显低于网民总体。而高中及以上比例都高于总体。在此群体中,互联网向低学历人群的渗透速度明显低于学生群体。”
由此可见,文化教育程度的差异。必然导致媒介使用能力的差异,从而加剧了“知沟”的扩大。
个体认知需求不同加剧“知沟”。这是由个人文化教育水平生发出来的一个因素,某种程度上也蕴涵于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之中。
根据H·拉斯韦尔对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概括,认为社会传播具有“环境监视”的功能。个人的认知需求,其对象是外在世界,是个人的生活环境,个人对外界环境认知的目的是为了消除不确定性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个人认知需求强烈与否,是形成社会成员“知沟”的重要原因。传播学理论中的“两级传播”和“舆论领袖”的概念与理论,就是这一原因导致的社会成员“知沟”的表现。“两级”和“领袖”这两个概念。本身即意味着“阶层”或“等级”的差别,而之所以形成这种“阶层”或“等级”。除了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个人认知需要度”的不同。那些积极探索、时刻保持与外界联系的人。他们的认知对象丰富,知识储量充分;而那些对外界变化不敏感,并且不愿意主动接触新鲜信息的人,便可能被抛在离时代越来越远的地方。
同时,个体认知需求的“知沟”还表现在对信息接触的理性与非理性上。网络媒介融合了传统大众媒介的许多功能并扩展出新内容,这种功能选择空间的扩大为个体接触媒介的兴趣、动机的多样化创造了条件,用户的注意力不再局限于知识的学习或信息的获取,而是被分散到其他诸如时尚流行、娱乐等更具吸引力的功能上来。仅以网络游戏为例,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显示:2008年12月。中国网民游戏用户规模达到1.87亿人,较2007年增长了49.6%。除了使用游戏外,还有大量网民每天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聊天、看碟、听音乐,网络功能的多样性不但分散了这部分非理性个体有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注意力,而且使他们放弃了通过其他途径或媒介获得信息以缩短“知沟”的机会。从而造成了理性使用者与非理性使用者之间的“知沟”。
信息浪潮席卷全球,我们正在步入信息社会,信息无时无刻不显露它的重要性。当信息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时,对它的接触程度和消费质量的高低,便自动地对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进行重构;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便需要对网络时代表现出来的社会成员间的“知沟”进行控制、缩小甚至弥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