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构建

2009-11-25陈昭庆刘合群蕙等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职教广东校企

陈昭庆 刘合群 姜 蕙等

2月11日,《广东教育·职教》杂志组织了广东部分职教专家学习《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座谈会,探讨了南方职业技术教育基地的建设话题。职教基地是职教体系的载体,它的建设还要有体系的引领和支撑。3月17日,在广州白云山畔麓湖边,《广东教育·职教》杂志召集部分资深职教专家和一线职教管理者,深入探讨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构建问题。

主持人:陈昭庆:广东教育杂志社副社长,《广东教育·职教》杂志执行主编

嘉宾:

刘合群: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院长

姜蕙:佛山市顺德区教育局副局长

李明惠: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所长

陈秋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曹永浩:东莞市长安职业高级中学校长

漆军: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副主任

张燕东:原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

体现“现代”特性突出“广东特色”

陈昭庆:各位专家,欢迎大家出席本次座谈会。在座各位对我省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都有深刻独到的认识。可以说是资深职教专家。2月11日,《广东教育·职教》杂志召开了关于南方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建设的座谈会,探讨了一些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而基地的建设需要有理论的支撑和指导。今天,就请大家围绕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构建这个话题进行深入探讨。这既是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继续学习,也是对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研究性思考。

刘合群:我一直盼着广东能有一本杂志来宣传和提升我省的职业技术教育。广东职教可以说是硕果累累,但非常遗憾没有形成一个整体态势,没有在全国发出响亮的声音。现在很高兴《广东教育·职教》杂志提供了交流平台,我很愿意借此平台来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与大家共享一些研究上的体会,通过讨论和交流,进行思想碰撞。

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珠三角要先行先试建设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这个先行先试首先就是要构建具有创新意义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我是基于以下三点来说的:

一是为什么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需要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支撑。现代职教体系能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高素质、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促使其大腾飞,使广东持续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二是如何构建?我提出了“上下衔接,横向贯通,一体两翼”的体系架构。职业技术教育要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这是不能动摇的。但随着产业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又必须有层次上的提升,需要高职院校来培养更高端的技能型人才,这就是“上下衔接”。而“横向贯通”是指职业技术教育既要有学历提升的体系,也要有培训发展的体系,包括初、中、高级技能的培训,还要构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体系。这样的“一体两翼”才能具有广东特色。

三是如何保障构建?首先,基地的保障。基地的建设为职教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支撑点。只有这样一个网状基地,才能把体系支撑起来,体系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政策的保障。要制定有利于职教体系发展的政策和法律,让职业教育享受到和普通教育一样的待遇,进而改变当前的弱势地位。第三,投入的保障。体系没投入,只能是空谈。虽然职业教育的成本应该是普通教育的两三倍,但目前,职教的投入明显少于普教,必须加大。第四,人力资源的保障。一方面要创新职教人事管理机制,使职教类型的人才能聚集到一起,人才不聚集在一起的话就形不成合力。另一方面是要有几支队伍:一支职业化的校长队伍;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一支研究型的专家队伍。

姜蕙:现代职教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办学理念,不仅是目标的引领,还是定位的思考。它为我省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样我们的工作才有了一个前进方向,其他的配套才能跟得上。广东能够在全国率先研究构建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非常好。

刘合群:“广东特色”这个提法很好。

张燕东:构建广东现代职教体系,特色很重要。只有抓住广东特色,现代职教体系才能更好地反映广东职教的先进性、创新性和示范性,这样构建的广东现代职教体系决不会落后到哪里去,也能加快广东职教的发展速度。

姜蕙:因为全国各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广东职教就要结合这一要求,构思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广东特色的现代职教体系,一是要实现当地政府的一些工作目标;二是在人才培养方面体现“现代”。职教要结合区域的产业特色来办学,也就是说职业教育要“向下看”,而不是“向上看”,即使是高职教育,也要面向基层。如顺德区乐从镇家具产业发达,乐从职业技术学校就重点打造家具专业。这样才能联合当地企业变“招工”为“招生”,打开了校企合作的发展空间。

陈昭庆:我们常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同样地,只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才能拥有长久的生命力。“广东特色”是现代职教体系的基本定位,坚持这个前提不变,我们才可能进一步讨论如何构建的问题。

李明惠:对。刚才刘教授也讲到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对接珠三角的产业结构问题。我也很赞同。现代职教体系的发展方向应紧扣珠三角的主体产业群或产业链,形成一个中、高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也应强调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结合行业、产业特色。比如我校的定位是“立足广东,面向大珠三角经济圈,依托行业,服务粤港澳交通一体化”。从运作和发展来看,这个定位是比较成功的。

现代职教体系的专业布局,在适应珠三角现代产业体系的同时,也应有一个支撑和引领作用。纵向上,要从职业岗位梯度的变化考虑中、高职教育的专业布局:横向上,要从职业岗位之间的关联度和不同点来考虑专业上的错位发展和互补关系。而职业院校的专业布局,要形成“核心专业——主干专业——辐射专业”的梯度效应,这有助于学校的快速发展。我校用不到9年的时间,从一个只有3000多人的学校发展到14000人,数量在增加,质量也在提升,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得益于此。

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应高起点,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抓亮点,做品牌,形成广东特色。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培养高技能的人才。如养路工,以前只要一把铁锹,但现在要使用相对先进的机器和设备,才能适应岗位需求。所以,广东职教体系更应该注重培养新技术应用层面的高端人才,而不是高层次的人才。在体制管理、运行机制

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上也应该体现出高端来。从广东目前经济发展的态势来看,可以对国际上比较先进的管理模式进行引用和消化,形成自己的模式。

陈秋明:我想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应该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也就是要搭建三座立交桥。一是要搭建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立交桥。目前职业教育只有中等职业教育和高职教育两个层次,要打通职业教育的断头路,建立本科、硕士、博士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使职业教育成为与普通教育并行的另一条教育通道。职业教育内部通道的建立,不仅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珠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二是要搭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立交桥,应加强高职院校与普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衔接,打通高职院校升入普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通道,扩大本科插班生对高职学生的比例。三是要搭建学历职业教育与非学历职业培训之间的立交桥,整合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的资源,加强统筹管理,职业院校要根据不同的社会需求,设置各类培训课程,构建终身职业教育体系。

借鉴国际经验具有世界视野

陈昭庆: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职教体系,必须明确广东特色是什么。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是一扇“南风窗”,最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因此,可以更多地借鉴国外的做法,为我所用。

刘合群:这一点我很赞同,就是广东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必须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只有借鉴了别人的长处,才能持续发展。国际上已经成型的职教体系有以下几个:一是澳大利亚的TAFE,它包括中职、高职和本科,以培训包的形式解决了衔接问题。但这在中国还是难点,而且是体制上的难点。二是台湾地区的职业教育。它的职业教育高速公路是很畅通的,与普通教育一样也有硕士、博士,只不过是理论研究和技术研究的差别。英国、德国、新加坡在解决层次的衔接问题上也有很好的措施,都值得我们学习。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渐会有一个层次的提升,产业发展上去了,职业教育也要顺势而上。所以,要借鉴国际的经验,使广东的职业技术教育具有广东特色。

陈昭庆: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确应该站在民族复兴、大国崛起的高度,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来构建。珠三角已经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圈,有较高的国际地位,能在世界上起领头作用,她的职教体系也应该站在前沿,要融合世界先进的经验,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要避免走别人走过的弯路。要善于融会别人先进的经验,才易形成自己的特色。今日的珠三角,不仅是广东的珠三角,也是中国的珠三角,还是世界的珠三角。只有站在这个高度,建立的体系才不会落后。刚才刘教授提到的新加坡、台湾,原来都属于亚洲的“四小龙”,也一直是广东追赶的目标,现在我省的GDP已经超过了它们,职业技术教育也要追赶。珠三角职业技术教育,不仅要引领南方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还要引领中国甚至世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刘合群:对,必须要有这种气魄,才能先行先试,才能走在别人的前面。

陈昭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已经不是原来的中国了。经过北京奥运会的顺利举办,经过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世界更加认识了中国的力量和魅力。我们更应该站在大国、强国的高度来考虑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陈秋明:珠三角现代产业的国际化决定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国际化,也就是说职业技术教育必须服从产业需要,为国际化产业培养既具有国际观念和国际意识、熟悉掌握国际规则与惯例、又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技能人才。职业技术教育的国际化包括办学理念的国际化、人才标准国际化、教学内容国际化、师资队伍国际化、技能实训国际化、职业素养国际化、学生交流国际化。珠三角职业院校的国际化,可以借助港澳台职业院校的力量,要深化与港澳台职业院校的合作。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历来就重视与港澳台职业院校的合作。

加强校企合作促进深度融合

陈昭庆:当前,校企合作是很多职业技术学校的工作重点。但也有研究表明,校企合作存在形式化、浅层次等问题。现代职教体系该如何促进校企合作深层次发展?

李明惠: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是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成功的校企合作必须拥有这样一个前提:学校与企业及行业之间是双赢的。因为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如果没有利益,绝对不会支持学校。

漆军: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内在规律的要求。但现实中很多时候是学校单方面的热情,企业没有积极性。可以借鉴英国的经验,英国有个产业训练委员会,其职能一是促进企业的培训发展;二是促进社会培训。由于中小企业培训资金有限,不能像大企业一样单独搞培训,产业训练委员会就负责为他们培训人才,这样子一盘棋就活了。因此,建立一些依附行业并且又有政府、学校参与的中介机构,将能够为校企之间的合作提供机制保障。

张燕东:校企合作一定要在“双赢”的基础上,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责任同担、互利双赢、互动发展来建立长期稳定的运行模式,如果违背这个原则,校企合作就是一句空话。只有企业意识到校企合作能满足它的人才和技术需求,是有利可图的,它才会配合。否则,即使政府出台政策强制企业必须参加校企合作,企业也会想方设法抽身。

政府最好能参与校企合作的统筹和主导工作,构建一个政府主导,学校、企业主动参与的三位一体的共同体。顺德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政府统筹与主导。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并发挥了沟通作用。

因此,我建议在建立全省“网状辐射”式现代职教基地的框架下,各县、市成立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校企合作协调指导委员会,由政府主管领导,学校、企业和商会的主要负责人组成理事会履行指导委员会的职责,统筹当地教育和企业两种资源,发挥政府的组织优势、资源调节优势、规划管理优势,统筹规划当地校企合作的协调有序发展,并搭建校企合作的信息沟通平台,负责对校企合作的组织、评价和表彰。在校企合作协调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学校牵头,组建若干个由学校、企业、行业等相关单位或专家组成的,以行业性质为主线,按专业与行业对接的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计划,开展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以及教科研指导等工作。这两个机构能构成一个平台,有政府、学校和企业的参与,可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推进校企合作深入、稳定、有效地开展。

姜蕙:我认为管理机制还是要政府统筹,包括学校管理和招生工作等。在顺德,教育局和劳动局同属一个副区长管理,协调得好。现在顺德技工学校与中专学校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既整合了资源,也解决了职能交叉的问题。校长好做,学生也不会自卑。“现代”还有一层意思是区域教育的公平、优质发展以及均衡和协调。

李明惠:在上海、江浙一带,就出现了政府出面组织的结构性职教集团、区域性职教集团、行业性职教集团。这些集团,没有政府的参与及在其中发挥纽带作用是很

难建立的,即使建立也会很薄弱。只有在资金和政策上政府给予倾斜,校企合作才有发展。

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还要求企业全程参与学生的培养,从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到教学的监控,都要参与进来。其次,学校要成为企业的人力资源“蓄水池”,能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与学校深度合作的企业能在第一时间招聘到最好的学生。

张燕东:校企合作还要创新几个制度:一是技能型人才联合培养制度。2007年前,我们曾经办过成人教育高中班。很多工人初中毕业,想要提升学历,但是因为体制的关系,最后只能获得结业证书。如果能改变机制,灵活办学,很多问题都可以解决。二是改变观念,树立学校和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责任上的一体化思想,建立实践教学分段负责培养制度。企业应该也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责任者,也要参与人才的培养。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实训主要在职业学校进行,生产实习主要在企业进行,企业要制定实习场地使用、实习指导教师配备、实习安全管理等规定,并提供较为先进的设备设施,通过在生产岗位上的“传、帮、带”,进一步强化技能操作训练,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安全生产、劳动纪律和团结协作意识。通过建立实践教学全过程校企合作分段负责制,明确各自的义务和责任。三是建立企业教学咨询师制度。吸收企业和行业的行家里手,为学校专业教学提供建议,帮助学校改进教学。四是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学校单方面进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不科学的评价体系,建立学校、企业、社会共同参与评价、以企业评价为主的科学、客观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形成量化评估体系。据了解,现在深圳职业教育的评价是由多方来综合进行的,可借鉴。

校企合作要建立保障体系。一是法律保障体系。要制定一些法律法规,明确学校和企业的义务和职责。二是经费保障制度。三是税费优惠制度。不能搞平均主义,要通过评价,视评价结果的优劣实施不同的优惠。优惠的比例应该考虑企业的积极性。

刘合群:张校长的发言给了我一个启示:构建现代职教体系要突破的第一个难点就是体制障碍。这个障碍如果不能破解,现代职教体系就很难建立。现在,有的部门之间既有利益冲突又相互扯皮。要成立一个职业教育的统一管理机构,比如广东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局,为职业教育的运行提供行政保障。只有突破了体制障碍,职业教育才能有长期的利益保障,它的运行机制才能得到解决,才能有活力。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不乏先行先试。对于职教的发展,政府要有大的魄力,要有大的决心,才能保证体系具有生命力。

陈秋明: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也是职业院校的活力和生命力所在。从德国等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来看,先进的职业教育都是建立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建立校企合作的平台,学校才能了解企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学校也才能借助企业的资源用于办学。从全国的情况看,校企合作的情况并不是很理想,这需要从制度上对企业的助学行为进行规范。从珠三角地区来看,我觉得情况还是比较好的,一些企业也愿意参与到办学中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90多个专业都建立了专业管理委员会,专业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均是自本行业的骨干企业的高管或技术主管。学校通过这一平台深化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改革,而企业也为学生的实习和就业提供了方便。

新定课程标准建设类型课程

陈昭庆:“教什么”和“如何教”是教育的核心问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此是否也应该给予明确的界定?

漆军:前段时间,我到深圳一家眼镜架制造公司考察,他们反映技术人才的培养总是滞后于企业的需要,原来他们生产钛合金的眼镜,找不到相关人才,企业自己培养,现在引进专用数控设备加工眼镜框,需要既能加工又能编程的技术工人,还是面临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不同步的问题。

所以,我认为职教体系应该有两条线:一是学历教育,二是职业培训。学历教育虽然培养比较全面,但时间较长;职业培训,时间短,但非常灵活,能够迅速满足社会需要。学历教育有不同层次,培训对应也有不同层次,通过不同层次的资格培训,就能获得不同级别的资格证书。培训也可以不局限于技能证书的要求,单独针对某一个层次的职业需求也能进行培训。学历教育与相同层次的职业培训之间,在内容和技能上相互衔接沟通,这样横向相互衔接的两条线就构建了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现代职教体系。

职教体系建立起来以后,学校各专业就能够依照在职教体系中所处的层次,建立相应课程体系。职教体系各层次的划分,实际源于职业岗位层次的划分,因此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先将本层次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或者岗位群找出来,依据这些岗位的职业标准和职业分析,开发出专业培养课程,从而建立课程体系。通常,中职毕业生对应熟练技术工人,高职毕业生对应一线的技术员,那么在建立不同层次课程体系时,我们就可根据相应的岗位层次把培养目标细化,这就解决了现在经常碰到的中职与高职的培养目标重合的问题。同时,岗位是成长性的,包括了从操作工到工艺员再到编程员,甚至到管理人员几个层次,这就要求现代职教体系要设计一个上升的通道,通道建立起来之后,职业教育也就发展了,也能成为与普通教育相对应的一种教育类型。

课程是现代职教体系中最微观的支撑点,是体系的细胞。要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知识、素质分析出来,开发相应的课程模块,并且形成课程标准,但目前课程标准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规范。此外,还需要有一个机构来协调中职与高职的课程衔接问题。我校与一些中职学校开展了合作,但由于大家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在合作的过程中常出现问题。英国原来也和我们一样,技能培训属于就业部,职业教育属于教育部门,但后来他们把两块合起来了,统称教育技能部,这样就解决了职业教育整体发展的问题,这点我们可以借鉴。

刘合群: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关于专业设置的改造和课程特色的衔接。比如刚才说到的职业教育类型,同样是一个专业,有中职、高职和本科。不解决衔接问题的话,专业设置不定好位,体系仍然没有构建起来。课程也要定好位,比如数控专业,中职上什么?高职讲什么?本科又讲什么?要有明确的教学指导。只有课程的层次衔接问题解决了,才能解决教学内容的衔接,这样,人才的层次就能逐渐上升了,乃至将来读博士,都不会存在偏差。如果把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建立起来了,就能把中职和高职联系起来,就能把职业教育作为一个被认可的教育类型,中职就不会老往普高那边靠了。解决课程衔接、专业设置问题,才能从细胞上、从基础上解决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这个需要有更多的人做深入的、系统的,并且是实证的研究。有了实证研究,才能让体系焕发生命力。这也是现代职教体系要破解的第二个障碍。

漆军:建立课程标准还需要先构建课程体系标准。一个专业要先清楚课程体系包含了哪些课程,课程包含

哪些内容,才能深入下去制定课程标准。如果课程标准先做的话,就好比建楼房,不是先搭框架,后建房间,而是先做房间,后形成框架,这样构建的建筑就必然出现问题。这实际是一个自上向下设计的方法问题。现在各个学校都耗费大量资源建设精品课程。其实许多精品课程完全是重复建设,许多课程虽然名称不同,但内容重复度达到50%以上,这都是因为没有先形成一个统一的课程体系标准而造成的。还有一个是中职和高职的课程标准没有衔接,彼此之间就会出现打架的问题,所以说应该先做课程体系,再做课程标准,这样能充分集中教育资源,用较低成本有序地满足职业教育需要,而且提高教育质量。

李明惠:课程体系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理论支撑,比如是不是要用行动导向这种教育思想,思想确立了,才能搞课程体系。先得确立这个思想,再以行业标准、企业的岗位标准作为它的标杆,这样构建的课程体系才有价值。

开展类型评价促使质量提高

陈昭庆:现代职教体系就是要建立一个区别于普通教育的职业教育类型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这是刚才大家达成的共识。那么,有关职业教育的评价和考核方式也要有别于普通教育。

姜蕙:职业教育不能像普通教育那样采用卷面考核,应建立行动导向教学,更侧重操作技能的考核。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大胆创新教学方法。除了基础课,专业课可采取先做后学的教学方法:先让学生进行操作,当碰到为什么空调不冷、喇叭不响、电灯不亮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后,再安排他们去学习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样子就能引发学生学习专业理论课程的兴趣。

李明惠:姜局长提出了“先做后学”的模式。其实,高职教育从2006年开始已经在探索和实施行动导向教学一体化了,学生直接在实训场所上课,基于工作任务把课程化解为工作项目,在项目的引领下完成教学。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最大的问题是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因为教师既要理论教学,又要把理论教学有机的融入实践,既要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又要有动手能力。

刘合群:现代职教体系要突破的第三个难点是构建一个职教类型的评价体系。有了职教类型的评价体系,广东特色的现代职教体系才算比较完整。因为如果还拿学科知识型的标准来评价的话,那么职业教育永远是不合格的,永远是弱势的。

要完成评价体系的构建,要做几项工作:一是要根据行动导向教学的指导思想来构建一个评价方案。有方案才有理论指导,没有方案,大家凭嘴皮子来说,很难有共识。不管方案成不成熟,都没有关系。在实践中可以逐步改进。二是行政部门要采用这个方案,行政部门以这个方案作为奖罚的标准。用了,评价体系才有价值,才能促使它的生长。三是企业和社会认可。以前我们说职业教育培养的人好用,但企业就是不承认。于是就需要政策引导、舆论引导、激励机制引导。认可机制的建立还需要企业的参与,企业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就是因为企业认可职业教育,认可体系的价值。

漆军:在教学层面,政府部门主要抓两头:一是课程标准,二是教学评价。不建立课程标准就没有统一的能相互比较的评价标准,有了课程标准不去评价实施效果,就不能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抓好两头,将对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起到较大作用。

梳理“框、圆、点、线”有助实践操作

陈昭庆:今天参加座谈会的还有来自一线的校长。既是教育理论的实践者,又是教育理论的研究者,不妨从最具体最有操作性的层面来解读职业教育的发展。

曹永浩:刚才大家的发言给了我很多启发。下面我想以一个简单的图形来谈谈我的思路,即:一个框,两个圆,一个点,四条线。这是我从一个职业教育基层一线校长的视角,对如何做大做强广东职业教育谈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一个“框”:就是构建一个具有广东特色的职教体系的“大框”。它是现代职教体系的依托,也是职教这棵大树根植的土壤。它首先要与广东现代产业体系相配套;其次要与广东的战略发展定位相适应,要顺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脉络来发展;再次要与广东的经济转型和科技创新相促进。在这三个层面的框架下,构建有广东特色的现代职教体系。

两个“圆”:先说“大圆”,是指现代职教集团。职教集团建设的生命力在于行业和企业协会的参与,如果没有它们的参与,企业的设备资源、技术资源、就业资源等元素是融不进来的,职教集团也就没有创新性,没有生命力。“小圆”是指职教基地,基地建设主要以新型的职业学院为主。职业教育集团涉及的范围比职教基地更大,因为它涉及到企业和行业协会。

一个“点”:校企合作的突破点。职业教育要进一步提升,一定要调动行业、企业的参与,其突破点就是校企合作。目前,校企合作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做:一是模式示范——“带嫁妆”。要允许学校带土地、设备与企业合作,对成功的模式可作为示范点推广。二是表彰奖励——“给糖果”。省市有关部门对校企合作要有一个定期的表彰、总结和推广制度,比如可以开一个全省的交流会来推广经验,对校企合作实施得好的学校和企业给予表彰,或者给奖金,或者挂牌。三是督导评估——“拿棒子”。哪个企业没有做好,通过督导评估给予惩罚或者批评。既有“糖果”,又有“棒子”,校企合作就能有效推进了。四是政策扶持——“添加剂”。政府要大力支持企业和行业协会参与职教集团,用政府购买职教成果的形式,在办学经费和招生上给企业办学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推进校企合作更快更好发展。这好比一辆汽车,有车有油,也可以开上路,但如果在汽油里再加点添加剂,就能跑得更快。

四条“线”:第一条是主线,即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前几天看到一位人大代表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文章说,“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提高教学质量”,我觉得这是有偏失的。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关键还在于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在现有的生源基础上职业教育是很难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的。

人才成长的立交桥的特征是“双轨、多元、互通、开放”。让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开始分流,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双轨并行的教育制度。职教自成体系,形成拥有中职、高职、技术学士、技术硕士、技术博士的结构完整的教育体系,与普通教育彼此之间可以互通。同时,建立多元文凭等值互换体系,规定持有职业证照的人士,获得若干年的工作经验之后,可以取得相应的同等学历资格,从而建立起职业证照和毕业文凭之间的等值互换关系。那么学好技能既可以就业,也可以升学。“学好技能能就业,学好技能能升学”,这样职业教育就会比普通教育更有吸引力,因为它多一条路可以选择。

第二条线是课程体系。要强化课程体系的通识性。课程的设置应考虑受教育者能多次就业、转岗或升学的需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课程的开发应面向所有从业人员的任何阶段,培养广泛

的职业或专业都需要的一般技能、知识和理解能力。实现课程模块化,按不同的功能要求,将课程进行分类,组成若干模块,根据不同的专业或专业方向进行课程的拼装、组合和调整。职业课程就像“积木”,中职和高职的课程都是一块块“课程积木”,中职到高职可以通过拼接“积木课程”得到对接连通。

第三条线是师资建设。要落实“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创造条件提升教师的实践水平。在教师的聘请和准入制度上应该有突破,允许职业学校外聘一批资深的企业技术人员、精通行业企业工作程序的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可占学校专业教师比例的50%以上。

第四条线是就业准入制度。职业教育做得再好,再优秀,如果企业用工时有证书和没有证书都能上岗的话,那么职业教育就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就处于可要可不要、可学可不学的尴尬处境。任何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就业准入制度都执行得很规范。就业准入制度涉及到现在的多头管理问题。最好能有一个机构来指导、统筹、协调全省的职业教育资格证书工作,建立具有完备评估体系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加大对劳动用工情况的监督力度。

最后,从可操作性来看,要破解三个问题:一是体制问题。建议成立“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委员会”(副省级),打破全省职业技术教育条块分割、管理交叉、各成体系的旧框框和旧格局,将职业学校、技工学校、高职院校、成人学校、社会培训和继续教育等纳入职教体系的范畴进行统一管理。“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委员会”下设职业资格管理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处、教学管理处、师资管理处、招生处、企业行业管理处等机构。有了一个副省级的统筹管理机构,广东省推进职业教育的力度才能处在全国前列。

二是组建一所新型的应用型大学。依托广东的产业结构,把这所学校定位为全国顶尖的高等学校。建议从全省工科类的高校中抽取一些工科类骨干专业,设置技术学士、技术硕士和技术博士的完整体系。可以依托职教城或者职教基地的建设来创建,打造一所广东职业教育的“清华大学”。

三是统一人才成长“立交桥”的招生管理。统一制定全省的招生计划和各校的招生指标。要规定高职院校招收中职和技校学生的比例不得少于80%,可从高职高考中统一录取或单独组织招生,但一定要与普通高考相脱离。可以采用语数英+专业课+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形式,满分为400分,其中语数英三科各50分,专业课250分,专业课所占比例超过60%,部分专业还可增设实操环节。

整合研究力量构建粤职体系

陈昭庆:曹校长的一组“框、圆、点、线”的几何图形,很形象地描述了现代职教体系的基本要素,也较明晰地梳理了主要的关系,让人一目了然,坚定信心。

曹永浩:我也感觉到了一个信心的支持。第一,广东职业教育有一批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专家。如果没有理论研究,广东职教想要超越全国其他省份,就无从谈起。我考察过一些地区的职业教育,如台湾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原来“教育部长”杨朝祥的教育理念,他被称为“台湾职业技术教育之父”;江苏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同样离不开原教育厅副厅长周稽裘的理论引领。第二,广东从省委省政府到教育厅的各级领导都十分重视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让我们对职业教育的前景信心十足。第三,广东现在有一本很好、很专业的《广东教育·职教》杂志。这三个支撑点,为广东职教的发展构建了一个坚实平台,在此,我看到了广东职教的希望。

姜蕙:广东职教的发展很快,但还没有一个科学的理论引领和分析,理论研究的确比较薄弱,总说“广东人会生儿子,却不会起名字”。比如现在提出要推进职教集团的建设,但什么是职教集团?它包括哪种方式?是学校与学校合作的集团,还是学校与企业合作的集团?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引。再如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等,大家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希望广东成立职业教育研究院。广东职业教育的前景很好,如果研究跟不上,内在的驱动力就跟不上。有了理论引领,办事才不会只凭个人的经验和想法,而能够集思广益。

张燕东:其实,广东职教不比其他省市差,不缺乏实践经验,但缺乏理论引领,没有形成一个理论体系,有点像零敲碎打。我们组织教师到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参观或培训,总的感觉是我们做得并不比他们差,但他们就是比广东有名气。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有很多职教方面的理论专家,能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

李明惠:事实上,广东每所职业院校都有研究人员,也有一定的成果,但都是“散兵游勇”,如果省级职教研究院能成立,那么大家的研究成果就能整合起来,广东的职教理论水平肯定也不亚于其他省份。

漆军:我承担了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标准研究这个课题,但总感觉自己就是个“散兵”,因为在我研究的过程中没有一个沟通交流的群体。大家的研究就像一个孤立的岛,没有形成系统。如果集中起来,形成合力,就可在其他人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研究的进度就快多了。因为起草职教基地方案,我参与了两次讨论会,受益匪浅。因为每个人看事情的视野和角度不同,在讨论的过程中就可以吸纳大家的意见。广东职业教育的研究院或者研究所,建议定位在省级层面,使之能为整个广东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服务。

陈昭庆:当前,广东提出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就是要集结力量,把零碎的东西整合起来。假如没有把分散的理论研究聚合起来,就不是体系了。也只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职业教育的发展才能有方向。但现代职教体系毕竟是一项较庞大的工程,也是一个新生事物,它的构建不可能一蹴而就,肯定需要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当务之急是要先奠基,再逐步搭建,逐步提升。因此,我们也应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允许不同观点的充分表达。允许不同模式的先行先试。

今天在座的各位,既有从事理论研究的专家,也有在职教一线富有实践经验的管理者,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集中了广东职教的部分精英。本次的对话,既有宏观层面的理论思考,又有微观细节的实践描述。大家能从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背景出发,无论是对构建的内容、方法,还是体系的评价及其发展方向,都有精辟的见解,这对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必将起到一个很好的借鉴和推动作用。大家还站得高、看得远,不仅从珠三角,还从省内、国内的高度,甚至从国际的高度来认识职业教育。探讨职业教育的诸多问题。特别是强调了现代职教体系要立足广东,要突出“广东特色”;广东职教要率先改观,不但“会生孩子”,还能取上好名字,等等,这都很有启发性。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顺利构建并落实到位。就是我们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学好、用好的最好体现,必将会推进广东职教的大发展,助推广东经济的新腾飞。

接下来,我们将就“体系”中的系列具体问题继续进行探究,使之进一步深化。

(郑蔼娴整理)

责任编辑魏家坚郑蔼娴

“谋划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我为纲要献计献策”主题有奖征文启事

为了配合教育部和广东省教育厅开展“谋划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我为纲要献计献策,主题有奖征文活动(详见粤教办(2009)15号文),并制定好《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广东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与我社联合组织“谋划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我为纲要献计献策”主题有奖征文活动。

一、征文时间

2009年2月10日至2009年5月31日。

二、参与形式

各级各类学校师生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均可以实名投寄征文。

三、征文内容

重点围绕未来12年广东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政策措施、保障机制等,发表具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包括建设人力资源强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和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推进教育区域合作和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教育体制改革创新和争创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投入保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教育信息化建设等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以及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重大措施、保障机制等。每篇征文以不超过3500字为宜。

四、投稿方式

1、广州市东风东路723号广东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邮编:510080

电子邮箱:ghewm@gdhed.edu.cn

2、广州市小北路155号广东教育杂志社事业拓展部,邮编:510045

电子邮箱:g83545601@sina.com

(信封左下角和电子邮件主题请注明“纲要征文”字样;作者请在文末留详细通信地址及联系电话)

五、奖项设置

本次征文活动将设一、二、三等奖,颁发证书和奖品。《广东教育·综合》《广东教育·职教》《高教探索》《师道》等杂志将刊登部分优秀征文。

广东教育杂志社

猜你喜欢

职教广东校企
新时代铁路职教工作如何满足职工培训的需求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革命三谭”:推动广东党团组织发展壮大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粤来粤美”
“工匠之师”从何而来
国际输出是职教自信的具体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