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叙教学目标的表述

2009-11-24

教师·上 2009年9期
关键词:测力计课程目标课标

黄 健

教学目标,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必不可少的内容,更是教学实践活动的方向目标。尽管老师们认同这一点,可是并不代表大家都能很好地理解并予以落实,在科学课分课时的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实践当中,我们经常遗憾地看到因为教学目标表述不贴切导致存疑颇多的现象。

本文将举例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进一步引发大家的思考。

1.教学目标过“大”

案例1:《会“团结”的水》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执教:山东省邹城市×小学 ×老师)

本课目标如下:

1.意识到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观察、实验了解水的表面张力现象

问题:

此例中,如果只看教学目标不看课题,看前面两点时,估计每个人都是如坠云里雾中,不知道究竟要干什么,要耐心看到第三点,才知道此课教学大概与水的表面张力有关。显然,此教学目标过“大”,别人看后不知道具体的目标在哪里。

分析:

没有区分清楚“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把总体目标直接拿来作为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就无法得到具体的表达。我们不难发现,此例中的前面两点,几乎可以放到所有的观察课和实验课中,也就是说,这是科学课的“课程目标”之一,它是较抽象的,而不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是“课程目标”落实到具体课堂教学中的体现,也就是说,此例教学目标的每一点都应该围绕“水的表面张力”具体化。

对策:

加强教学论方面的学习,区分清楚“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如果找不到教学论的专业书籍,可以直接研读《“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以下简称:《课标解读》)。《课标解读》在第77页至80页中,详细地阐述了“如何理解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2.教学目标太“空”

案例2:《奇妙的指纹》教学设计(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执教:江西省南昌市×学校×老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观察自己或他人的指纹图样,让学生认识每个人指纹的独特性,学习一些观察与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对自己指纹的观察,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提出合适的问题。能根据问题,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方案。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研究和实验中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科学学习中让学生养成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良好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问题:

此例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只要与《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对照,我们就会发现,只要能够与《课标》挂上钩的,几乎都用上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本来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堂课,能够实现这么多的教学目标吗?显然,此教学目标太“空”,可操作性不大。

分析:

首先,误以为“课程目标”即“教学目标”,其次是不善于选择和表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

对策:

一课一得,突出重点,化“虚”为“实”。教学活动有重点,科学态度方面的熏陶也应当围绕重点活动予以渗透,不要涂“万金油”。例如,此例中,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年龄特点,可以将“合作学习,认真观察”定为情感教育点。例如,“在观察、研究和实验中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果变成“拓印指纹要相互帮助,观察指纹要认真并如实记录”将显得要实在一些。

3.教学目标走“偏”

案例3:《弹簧和橡皮筋》教学设计(湘版,四年级下册,执教:湖南湘潭雨湖区×学校×老师)

教学目标

1.玩过弹簧和橡皮筋之后,能表示它们形状的变化和自己所感受到的反推力的方向并由此认识弹力;能正确使用测力计测量的大小并做好记录,通过统计图表分析数据能发现弹簧伸长的规律并据此制作简易测力计。

2.乐于探究弹力的奥秘,体验到科学就在身边。

3.知道弹簧变形后力图恢复原来形状所产生的力是弹力,知道使用测力计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知道在一定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就伸得越长并且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

认识弹力,发现弹簧伸长的规律,能正确使用测力计。

教学难点:

发现弹簧伸长的规律。

问题:

此例中,执教者第一次的教学是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来设计的,其教学目标也很好地达成了,后来教学另一个平行班时,考虑到那个班的学生动手能力很强,执教者便大胆进行了一次有益的探索,将原来教材中最后的活动“制作简易测力计”提前进行,变“先教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后制作测力计”为“先制作测力计从中发现规律后归纳出使用方法”,试图突出“做中学”的理念。

分析:

由此可以看出,此例中,当学情发生变化、教学活动的支撑点发生变化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都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否则,教学目标就走“偏”了。“不合理的教学目标会使教学活动遭受挫折。”

教学目标走“偏”的情形主要有两种:总体目标走“偏”,重点或难点走“偏”(需要说明的是,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是紧紧捆在一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教学的主要目标,解决好教学的重点、难点就等于实现了教学的主要目标)。无论是哪种情形,都可能与执教者对教材的把握、对学情的分析、对教学目标的灵活性缺乏正确的认识有关。

对策:

准确把握教材和《课标》,充分预设学情。教材是依据《课标》编写的,首先我们应当深入研究教材,准确把握了全套教材的结构和特色之后,再到单元、到课次,只有对教材有了相当深刻的理解之后,对照《课标》,结合全套教材,我们才能真正领会“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含义而不是动辄“大胆处理教材”,动辄“大胆处理教材”或者迷信教材都极易导致教学目标走“偏”。

其次,每个学生和每班学生的学情都不一样,同一个教学目标,在某个班可能达到,而在另一个班有可能达不到,所以教学目标的设计一定要有针对性、有灵活性,对学情要进行充分预设,不能简单照抄、照搬参考书上或他人制定的教学目标。这就是教学目标要贴切,即“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科学的设计和贴切地表述,一方面有利于教师自己和他人弄清教学中需要掌握的方向、把握的尺度和注意的问题,进而锻炼、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落实新课程理念,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做了一些粗浅的分析,但愿本文并非老生常谈,我们热诚地期望能够引发大家进一步的思考和交流,为我们的科学教育建言献策。

(责任编辑:冯权书)

猜你喜欢

测力计课程目标课标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测力计量检测技术的新发展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浅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