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儿童挫折忍受力的培养

2009-11-24杨雨新

教师·上 2009年9期
关键词:教会挫折困难

杨雨新

人生的漫途,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干扰和障碍,如身体上的不足、同学间的纠葛、考场的失利、他人的误解、学习上的困难,等等。在遇到挫折后,人们的行为反应各不相同:有的人能正确对待,把挫折作为磨炼意志的砥石,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调整目标,改变方法,使自己更加成熟、坚强;而有的人则心灰意冷,懊丧怨恨,自暴自弃,陷入苦恼、悲观、厌世的情绪之中。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儿童挫折忍受力的差异造成的。

所谓挫折忍受力,是指个体遭遇挫折情境时,能摆脱困扰而避免心理失调与行为失常的能力。不同忍受力的人对相同挫折,行为反应有很大的差别。近年来,人们普遍感受到,现在的孩子普遍具有典型的"蛋壳心态":好话赞歌听得进,批评逆语受不了。一旦遇到挫折的环境,听到不顺耳的话语就自怨、自叹、自责、自畏、冷漠退让。有的中小学生受到一点儿委屈就离家出走,甚至放弃人生……出现这些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乏挫折忍受力的培养教育是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对身心发展变化特快的儿童来说,培养挫折忍受力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该如何培养儿童的挫折忍受力呢?

一、要教会孩子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

首先,要让孩子知道: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有风风雨雨,也有坑坑洼洼。使其懂得生活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随时可能会遇到挫折。其次要让孩子知道许多获得成功的人,都遇到过挫折。"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成功者都是在克服困难之后才取得成功的,如张海迪、吴运铎、奥斯特洛夫斯基等。再次,教育者要有意识地设置逆境锻炼孩子的心理承受力,或者有意识地利用现实生活中有可能遇到的困难,如迷路、生病、伤残、丢失财物等,帮助孩子认真对待和克服,使孩子在克服困难、挫折中受到锻炼,增强孩子克服困难和挫折的信心。

二、要教会孩子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客观条件确立希望目标

儿童生活中的挫折,多是自身需要与客观环境产生矛盾,或自身需要和自身能力不相适应而产生的。一般来说,儿童抱负越大,失败后挫折感会越强。因此,只有加强自我认知,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目标,才能减少自己由于认识上的偏差而带来的挫折。

三、要教会孩子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方法

面对困难和失败的挫折,孩子可能会产生种种消极心理,教育者除了给予应有的关心、鼓励、启发之外,还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教会孩子对待挫折、战胜挫折的具体方法。

⒈理智法:即通过智力活动让自己对心理刺激有个正确的客观认识,从而控制和指导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挫折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难以避免的,关键在于能否理智地站在别人的角度试一试、想一想,你的所作所为是否值得,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可以解决。经过如此的思考,就会缓解心理紧张,使情绪渐渐平衡。

⒉补偿法:就是在某方面目标受挫后,使用另一方面的成功来补偿、代替,使孩子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生活中常常出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现象,就是这种方法的真实写照。如有的学生想在学习上拔尖,但总不能如愿,这个目标受挫,但他百米赛跑成绩好,为减轻挫折感,可发挥短跑的长处,以优异的体育成绩弥补学习未能拔尖给自己心理带来的痛苦。

⒊升华法:即把自己具有的不能实现或不为社会所接受的欲望、行为加以改变后,将其导向社会可以接受并能实现的、具有积极价值的活动中,去寻求象征性满足的一种方法。如把对某些同学学习成绩的强烈嫉妒心升华为发奋学习,奋起直追。

⒋自我慰藉法:也称阿Q精神胜利法,就是为了摆脱挫折后的烦恼、保持自尊而编造一些自己所需要的理由,从而获得心理平衡。就如俄国作家契柯夫在《生活是美好的》这篇文章中所写:“要是火柴在你的衣袋里燃起来了,那你应当高兴,而且感谢上帝:多亏你的衣袋不是火药库。要是手指头扎了一个刺,那你应当高兴:挺好,多亏这根刺不是扎在眼睛里!……依此类推,朋友,照着我的劝说去做吧,你的生活会欢乐无穷!”这种方法对受挫的人来说,可以使他们从中获得自我安慰,自我解脱,不至于因心理压力得不到正确的疏导做出失去理智的偏激行为。

⒌合理宣泄法:遇到挫折出现消极情绪时,要把它们通过适当的“渠道”排出去:如向老师汇报,向信得过的同学倾吐,自己哭出来、写出来,参加喜欢的擅长的运动等,从而耗尽负性的冲动和能量。

除此之外,还有转移法、自我鼓气法、幽默法等。总之,培养儿童的挫折忍受力,核心是培养学生内在的自信和乐观,培养学生受挫后的恢复力,培养学生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心和技巧,使孩子在任何挫折面前泰然处之,永远保持乐观亢奋状态。

猜你喜欢

教会挫折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挫折使我更坚强
选择困难症
在挫折与攻关中铸就优雅
生活需要挫折
初恋教会我们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