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中的情感教学
2009-11-24赵朋荣于文哲
赵朋荣 于文哲
情感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一方面,情感是学生智力及非智力发展的原动力。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才会有相应的智力及非智力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只有对学知识产生情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学习中。另一方面,情感又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有一定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应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
一、激发情感,引发探求热情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促使学生实现良好的情感体验,使之有利于语文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因为“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但“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教师必须要结合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培养,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热情。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始,采用情境导入、悬念激活、朗读激情、联想引发、感情渲染、气氛烘托等方法,扣住学生心弦,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使学生“想知”、“乐知”,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中。其次,教师可采用直观形象的教法,增强教学的艺术性,打动学生,使学生忘身于课文所展示的境界。然后在此基础上,渗透思想教育内容,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把“兴趣”变为“爱好”,并进一步转化为“志趣”—对语文的无比热爱,也是学好语文的持久动力。
二、倾注爱心,播撒情感种子
中学生正处于一种特殊的心理阶段,反抗意识、破坏意识特强,如果教师不以情感去打动学生,引导学生,而老是采用高压手段,必然会造成师生矛盾加剧,也不能达到发展学生个性的教学目标。而且教学是师生相互配合的双边活动,只有通过学生的认可、消化,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教师要设法用自己的真诚赢得学生的信任:课堂中,随时关注学生的动态,用炽热的爱心和期待的目光激励和鼓舞学生,借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经验告诉我们,当学生意识到教师是真正关心、爱护他时,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这时,教师的批评和诱导是最有效的。
三、把握基调,创设教学情境
每篇课文所蕴涵的情感基调都不尽相同,或高昂,或低回;或热烈,或沉郁;或急促,或舒缓,不一而足。这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教师要善于创设一种与教材所表达的情感相吻合的课堂情调,将文中此情此景,巧妙地化为眼前的此情此景,引发学生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如教学《变色龙》一文,由于学生对变色龙这种动物随环境的变化而变色以保护自己的本能特点认识不清,因此不可能真正了解奥楚蔑洛夫性格中的可怜与可悲,对人物的理解也只能停留在“可笑”的层面上。为此,可先播放自然界中变色龙的录像,再让学生寻找奥楚蔑洛夫与变色龙之间的共同点,这样,就帮助学生迅速地进入了作者所创设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四、披文入情,形成有效“情感场”
作者写作时,总是在心中对某人或某事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后再诉诸笔端,读者在阅读文章时或多或少也能领悟其中的情思。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对生活充满热爱、激情和幻想。教学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把完善的人格和表情结合起来”(马卡连柯语),以唤醒学生沉睡的情感。当作品中的某种生活与其相仿、相似或相通时,学生便会产生情感的“共鸣”。如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他们以前遇到的可怕的事,并提问:你们会怎样用文字表述当时的心情?接着,请学生细读课文品味作者的心理。因为学生都遇到过与作者同样的情境,所以易与作者产生共鸣。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很快调动了起来,形成了有效的多层次的“情感场”,教学效果明显比精讲好。
五、巧用语言,优化师生情感
教学语言不仅对传递知识具有特殊的作用,还能起到强烈的感染效果。教师在课堂中应注意声调的抑扬顿挫,根据课本内容创设课堂情境。如《口技》是一篇生动有趣的古文,文中描述四口之家深夜睡眠时所发生的情形。教师可用不同声调模拟情状,也可选班中善于口技表演者配合,再利用课本中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文中描述的生动场面。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合理运用审美语、幽默语、应变语、批评语和体态语。另外,对不同文体还要采用不同的语言艺术:叙述,娓娓动人,丝丝入扣;描写,绘形绘色,声情并茂;说明,平实明了,简洁科学;议论,头头是道,逻辑严密;抒情,发自肺腑,亲切真诚。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教师如果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就可以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责任编辑李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