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班里的“优秀生”
2009-11-24李宗峰满忠刚
李宗峰 满忠刚
老师们对学习好且听话乖巧的学生往往偏爱有加,有时甚至宠着、惯着、护着,怎么看怎么喜欢,就算发现他们身上有缺点,也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痛不痒地说几句,生怕他们受了委屈。评选各类好学生时,老师们也总是想尽各种办法给他们开绿灯,就因为“这是好孩子,评不上多可惜呀”。老师们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做法值得讨论。让“优秀生”成为教育的盲区,只会使这些“好孩子”被宠出“骄”气和“娇”气,使他们认为自己完美无缺,从而不能主动发现自身存在的缺点,更不能主动加以调整和改进。“优秀生”自身暴露的问题应该引起老师们的高度重视。
首先,“优秀生”应对挫折能力差,只能听表扬,不能听批评,缺乏坚韧的意志品质。这些从小学就深得老师喜爱,各类“好学生”都当过的学生,认为表扬、荣誉属于他们理所应当。所以,我们往往发现这些学生说不得,只要一挨批评,哭天抹泪的受不了;如果评选中落选了,更是不能接受。据家长反映,这些孩子在家里也常常表现出经不起打击、听不了批评、不能适应逆境的弱点。究其所因,就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听惯了来自各方面的夸赞,很少经历挫折的考验。人的一生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现代社会的竞争如此激烈,要想成功就必须付出努力,并且对挫折甚至失败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只有这样失败了才能重新爬起来奋斗。这些一帆风顺的“好孩子”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没有经历过狂风暴雨的考验,将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时,还能绽放吗?
其次,一部分“优秀生”比较自私,不关心集体,不愿帮助同学,甚至看不起学习差的同学。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学生,学习成绩很好,但就是自顾自,对学习绝对是百分之百认真和投入;对集体的事则毫不关心,属于“觉悟低”的类型。其中有些学生对自己份内的事,如值日、扫除还能勉强应付,而有些学生连对集体最基本的义务都不愿履行,对集体的活动和班内的日常事务更是袖手旁观,仿佛来学校的唯一目的就是学习、考好成绩。想让他们利用学习上的优势帮助其他同学更是难上加难,什么没时间了,什么家里有事了,各种理由层出不穷。他们对待学习差的同学非常冷淡,甚至看不起。我曾亲耳听见一位成绩优异的小班长,在被要求给同学讲题时,嘴里嘟哝道:“笨猪,给你讲题你听得懂吗?”仿佛在他的意识里真的认为自己是老师眼里的红人,是高人一等的特殊学生了。这种思想是非常可怕的,如果连同班同学都看不起,那么很难想象以后步入社会时他会和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与合作。
再次,有些学习好的学生当着老师一面,背着老师一面,这种“两面派”的作风对班集体产生了消极影响。他们当着班主任老师的面规规矩矩,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好学生,但背着班主任老师,上其他课时则时不时表现一番,说个话、逗个笑、传个条、看本课外书等等,反正靠自己脑子好使,先听懂了再折腾,会给周围同学带来什么影响、什么干扰那可就管不着了。一旦出了事,被告到班主任那里,班主任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什么?不可能呀,这可是好学生呀,搞错了吧”。等事情查清了,板子却往往打在周围同学,尤其是学习较差的同学身上,而班主任对这些“优秀生”过失的处理有时只是轻描淡写,来个“下不为例”了事。班主任的这种心态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这既不利用于对“两面派”的批评教育,也不利于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对班级管理带来消极影响。
最后,有些“优秀生”学习方法死板,工作能力较差,遇事没主见。对于这些成绩好的学生,老师总觉得他们在学习上有自己的一套东西,也知道努力,不用老师再操心了,因此在学习上老师的注意力往往是在那些较差的同学身上。其实,这些“优秀生”的学习也需要老师的指导,特别是一些女同学在学习中死记硬背,如果老师不指导她们改进学习方法,培养思维能力,很有可能使她们随着年级升高、知识加深而失去优势。还有一些学生很有学习潜力,但由于学习中的某个环节或某些能力没有掌握好和训练好,使他们的学习潜力发挥不出来,对此,老师也应该及时给予点拨,让这些“优秀生”真正成为学习的有心人,不仅肯学,还会学、巧学。这些“优秀生”平时拿老师的话当“圣旨”,但缺乏自己的主见,工作能力较差,对于老师交给的工作任务往往不能独立完成,且自信心不足。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如果只会执行,不会决策,更不会创新,那么分数再高,恐怕也难以成就一番事业。
学习成绩的高低不应成为教师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只因为学生分数高就忽视他们身上存在的缺点,使他们长期处在教育的静音状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把爱的雨露洒向每一位学生,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才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应持有的工作态度。
(责任编辑赵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