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渗透

2009-11-24何晓莹

黑河教育 2009年5期
关键词:教师应绘画美术

何晓莹

美术绘画活动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美术绘画活动是培养和训练幼儿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在幼儿绘画过程中,一些家长和教师容易忽视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一味鼓励幼儿为了“形似”而绘画,其实这是错误的。实践证明,儿童绘画作品是幼儿情感和爱好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幼儿内心的真实写照。绘画是幼儿心理、人格、情绪等方面的表征,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折射了儿童心理活动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幼儿美术绘画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

一、创设宽松的环境,让幼儿自由快乐地进行绘画

幼儿更多是用心灵去感知物象,按自己的理解方式表达情绪。幼儿绘画的过程,既是游戏,又是学习。教师应创设有利于幼儿观察、思维、构图、表达的宽松创作环境,提供一个能充分调动幼儿创作积极性的绘画空间,让幼儿去自由选择和探索,保护他们的原创天性。感知美是审美活动的基础,教师应引导幼儿自由地观察和欣赏各种不同的艺术作品,如绘画名作、雕塑、建筑、工艺品等等。在美术绘画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歌曲、展示图片、穿插诗句等方式设置情境,引导幼儿在宽松美好的艺术创作环境中发现美、追求美、表现美。教师要尽可能使幼儿发挥自然天成的想象力,享受绘画带来的快感,使幼儿的感官和心理得到充分平衡与和谐的发展

二、针对作品中反映出的情绪变化进行积极引导

幼儿常常把生活中遇到的愉快或不愉快的事情通过绘画表现出来。幼儿的情绪常带有明显的情境性,容易根据外在情境的改变而变化,不同的情绪也可以在短时间内互换。例如在《快乐的周末》美术绘画活动中,我让幼儿把周末的经历画出来。有一位小朋友画的是妈妈,但没有给妈妈的衣服涂上颜色。经过了解得知,他的妈妈在周末严厉地教训了他,而他正是通过绘画的方式,宣泄心中的不满情绪,以达到心理平衡。我引导这名幼儿正确对待妈妈的批评:“妈妈批评你是为了你的进步,也是爱你的一种表现。”于是,他不但在这幅画上填了很多颜色,还把妈妈的头发画得很长很长。他笑着告诉我:“我最喜欢妈妈的头发,长长的很漂亮。”绘画中我还经常鼓励幼儿大胆运用色彩和线条表现情感,色彩可以反映人的情绪变化,多运用红色、黄色等暖色能使幼儿愉悦亢奋。绘画对幼儿来说是一种很有效的“情感沟通”活动,他们常常把绘画当做好玩的交流方式,很多时候乐于绘画活动,不一定是热爱艺术,而是想把个人的情绪和愿望通过绘画表达出来。因此,教师在美术绘画活动中,应及时了解幼儿的心理和情绪,采取合适的方式培养幼儿健康的个性。

三、以欣赏的眼光评价幼儿的作品

“一句鼓励的话,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甚至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句负面的话,可刺伤一个人的心灵与身体,甚至毁灭一个人的未来。”幼儿的个性是丰富多样的,他们经常会把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用多样的方式表现在绘画作品中。教师应多表扬他们,鼓励他们创作出不同的作品,充分发展创作个性。教师在幼儿绘画过程中以及作品完成后,应和幼儿多进行轻松的交谈,确定作品中传达的信息,鼓励幼儿说出超越视觉、形象和绘画作品本身的东西。是否对绘画原型进行忠实的复制并不是评价幼儿作品优劣的唯一标准,教师应理解幼儿的表现风格,顺其自然,因材施教,充分提高幼儿的绘画兴趣和热情。评价是美术活动中的重要环节,科学的评价会激发幼儿绘画的信心;不合适的、片面粗暴的评价会使性格内向的幼儿产生烦恼不安、郁郁寡欢的不良情绪,使性格外向的幼儿学会以攻击性、破坏性行为向外界发泄内心的不满。为了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在评价过程要尊重幼儿,善于挖掘幼儿作品中的亮点,多表达赞美之情。通过评价,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良好个性。

总之,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也不是某个活动或某个领域的教育,而应该贯穿在幼儿的一日生活当中。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为幼儿构建积极健康的心理生活环境,让幼儿情绪安定、愉快,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 赵永玲)

猜你喜欢

教师应绘画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