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009-11-24沈国兰
沈国兰
近年来,青少年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原因不惜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案例时有发生,且有上升的趋势,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大力推进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摆在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体育学科在帮助学生改善心理困扰,纠正心理缺陷,克服心理障碍,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品质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和工具。
1 体育教师率先垂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热爱生活、充满激情、品德良好、业务能力棒、责任心强、为人处世公正,能尊重学生、宽容有度、做事公正、善于体察学生的心思、能与学生交流思想做朋友,与学生心灵沟通,其一言一行乃至气质、性格、能力成为学生模仿、学习的榜样。所以教师必须以自身为表率,提高心理素质,形成健康人格。
榜样的力量还表现在和谐课堂氛围的创设。教师心理状态和情趣影响整个课堂氛围,教师若能用真诚的微笑、友善的目光、亲切的赞语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就能唤起学生的愉悦、兴奋的心理状态。
2 重拾弱势学生信心
一些体育基础较差的弱势群体因常被师生忽视,而自暴自弃。教师应做有心人,细心观察,加以关注。平时多深入其中,课中多互动,建立和谐关系,帮助学生找出症状,解决困难,培养其良好的心态,使他们没有被遗弃的感觉。通过鼓励表扬、小型竞赛游戏强弱搭配、在教学中降低练习难度、多次的示范讲解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享受成功的喜悦,帮助他们走出心理误区。在一次跳高公开课中,笔者在课前是这样设计的:对于个子矮小者,在练习时可以适当降低起跳高度,没想到成功跃过的学生增多,学生自信心增强,气氛异常兴奋,课堂效果非常好,获得领导和其他教师的一致好评。在考核耐久跑时,笔者发现男生长跑很差,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在课堂中适当降低标准,使学生品尝到成绩优良的喜悦,改变及格或不及格的落后面貌,激发学生加强锻炼的意志和学习积极性。
3 精选内容突显健教
教材要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照顾他们体育兴趣,满足学生的体育需要。要尽可能扩大选取范围,增加一些选项课、专项课、开放式教学课。例如,可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游戏是学生喜爱的活动项目,通过游戏,学生的思想、智力、意志、体力得到锻炼提高,特别是对那些有自卑感、较孤僻的学生,应多让他们参加集体竞赛的游戏活动。因为在游戏中,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一组的学生为了在集体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好的群体力量。同组的学生会互相呐喊、助威,从而促使学生间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克服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使情感得到升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个性发展。比如在换物接力赛的时候,要求学生所换的物体都必须立起来,不得倒下,否则要重新回去立好;跑回队伍时,一定要从右边归队,错一次就扣该队1分。这时,各组前后学生纷纷互相提醒,增强学生的集体凝聚力,学生之间关系也很融洽。
4 教给学生调适方法
当学生出现情绪不稳定和障碍时,教师首先可以采用转移法,把注意力和思路转到其他方面,如观赏喜爱的体育竞赛,转移注意力,忘却自我,放松神经,达到心理疏导作用。其次可采用宣泄法,此法在实践中效果很明显。如向亲朋好友诉说、向大自然高声呼喊、打击废物等,其中运动宣泄方法可明显改善低落情绪和焦躁不安状况。第三要教育学生多修心,修心对心理障碍及精神疾病是一种较好的保疗法,可通过上课开展下棋、太极、益智游戏等活动,使学生精神专心,丢弃杂念,保持心理平衡。
5 建档立案,对症疏导
学校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资料,如学生家庭状况:家庭成员、经济和各种变故等,学生心理状况调查表,学生心理发育状况:体检、遗传疾病存档、重大疾病等,学生学习情况,这样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如性格、情感、智力等,使教师能做到因材施教,并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提供指南,避免各种不利于学习的心理问题发生。笔者遇到过这样一个女学生,在进行课堂练习时,总是说“我不会”,即使是简单的练习(立定跳远)也是如此。笔者就对她说不会不要紧,只要认真学、认真练很快就会的,又鼓励大家一起陪她练习,可她竟然哭了。后来笔者从其他学生那里了解到她母亲去世了,父亲娶了后妈,因此她有了心理障碍。于是笔者就和她的相关科任教师一起讨论,在课堂上多给她激励关爱,并引导班里其他学生对她进行友情帮助。后来她从不轻易说“不”,变得乐观自信了。可见,体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多么必要。
6 家校合作形成合力
要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卫生环境,而这个环境最主要的还是家庭。家庭的不和睦及其离异容易使学生心灵造成创伤,情绪处于极不正常的状态中,教师要通过家访与电话,与家长谈心交流,宣传心理卫生知识,使家长能给孩子一个完整和睦的家庭环境,这样有利于孩子的健康生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汤庄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