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2009-11-24吴巧慧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28期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综合性探究性

吴巧慧

摘要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研究性教育,在教学中为学生建构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所学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这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渗透4个理念,明确自己在研究性学习实施中的作用,并在语文教学中从课内、课外2方面实施研究性学习。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问题性;综合性;探究性

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广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它适用于各学科的学习。从狭义上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通过探究,主动获得知识。研究性学习提出很多新的教育观念,包括新的目标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新的教学观(把教学过程看做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具有主体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特点);新的学生观(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确定课题,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让学生成为“学者”);新的教师观(优化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就必须不断吸纳新的语言知识和科学、社会、历史、环境等多方面的背景知识,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初中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语文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语文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现在语文教材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涉及社会、科学、历史等多方面,其宗旨就是要求学生在掌握语文语言并学会应用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进行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来获取更多的相关信息。这样可以使学生拓宽视野,了解社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由此,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方法,把研究性学习的新理念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在教学中为学生建构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所学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这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呢?

1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4个重要理念

1.1 在学习氛围上渗透开放性、主体性的理念传统的课堂教学都比较封闭,教学模式比较固定,学生被当做知识的接受者,依赖性较强。把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主体性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打破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前提。教师要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尊重学生的想法,与学生平等合作,为学生创设宽松、自由的活动空间。

1.2 在学习内容上渗透问题性、综合性的理念就研究性学习而言,问题性、综合性是研究性学习内容呈现的主要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以教材内容为基点,以开放性、综合性问题为线索,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问题”教学过程中,问题所蕴涵的思维价值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尤其是教师提出的问题,既要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问题的设置可以有2个层次:一是以教材为凭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新知识,不断探索新知识;二是设计有一定开放性、综合性、思考价值和探索余地的问题,培养学生收集、分析、综合利用信息和进行探究的能力。

1.3 在学习方式上渗透探究性、合作性的理念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其合作意识难以萌发,而缺乏合作精神就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研究性学习中的合作理念,则要求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所以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逐步形成一种在学习和生活中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在课堂教学中,尤其在教学一些与科技、环境、大自然等相关内容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学会多渠道地获取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概括提炼观点,形成自己的结论。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探究,通过探究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个性特征。

1.4 在学习指导上渗透启发性、激励性的理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的指导作用是重要的。教师在学习的组织和指导中,应渗透启发性、激励性的理念。在“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细心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学生研讨问题遇到争论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教师对学生的研习活动应多肯定、赞赏、鼓励,消除他们的种种顾虑,使他们大胆质疑,敢于创新;要尊重学生的研习成果,不要随意否定和贬损学生的观点和结论,刺伤学生的自尊心。

2 明确研究性学习实施中教师的作用

2.1 设计者有效的研究性学习不是学生自发产生的,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这种学习通常要通过任务型学习的方式来实现。因此,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是一个设计者。

2.2 组织者和促进者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及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应成为学生进行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在这一阶段,教师对学生进行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必要时可为学生提供相关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2.3 资源开发者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与学生一起去开发和利用对研究性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及网上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及方便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条件。

2.4 指导者教师在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不同阶段,要起到不同的指导作用,当好学生的指导者。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确立问题,如何围绕问题去搜集资料,如何根据所收集到的资料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还要指导学生撰写相关的文章。

3 研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3.1 “课堂探究性学习”模式是所有的阅读训练课都可为的课堂研究性学习形式如学习鲁迅的《故乡》,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读课文,然后将课文中的难点或疑点提出来。经仔细研读,学生提出许多问题。教师则根据教学目标,筛选出诸如“闰土前后性格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杨二嫂为何从‘豆腐西施变为‘圆规”“‘我为何两次在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辛亥革命为何使农村变得更穷困不堪了”等问题,然后让学生以4人为一组开展讨论,找依据回答问题。这种“课堂探究性学习”模式,不同于一般的师问生答的启发式教学,而是教师把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归纳整合为对课文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再反馈给学生。这种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是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中心,以讨论为交流方式,以陈述观点说出理由为要求,以思维强化为训练程序,让课堂上每一位学习者(包括教师)都成为研究者。这样的学习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多余的讲授和不着边际的指导,从时间上确保学生的自主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效率。这是语文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因为只有课堂上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才能引起其他情境下学习方式的变革;只有课堂上强化探究的习惯、兴趣、能力和氛围,学生课下的探究才有示范、基础和条件。

3.2 “课外探究性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课外知识如课内有很多节选小说,有选自《水浒》的《智取生辰冈》,有选自《三国演义》的《杨修之死》,有选自《红楼梦》的《香菱学诗》等。学习这类课文,就可采用课内向课外拓展、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这类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古典名著的积极性,扩大阅读量。可分以下4个步骤进行。

1)筛选问题,确立研究小专题。让学生在堂上预习课文,然后提出问题。教师则根据这些问题整合出一些专题。如《杨修之死》一文中,可整理出这些问题:杨修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写了与杨修有关的几件事情?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然后让学生选其中的一个专题,或独立或组成小组去分头找资料,完成研究任务。

2)研究文献,搜集整理资料。在初期,要教给学生查阅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从而找出有用材料的方法。如采取“滚雪球”的方法,即先查几篇与专题有关的主要文献,通过阅读消化,了解课题的有关范围并从文章中发现新的线索,再扩大查阅对象。如研究《杨修之死》文中的小专题,得先阅读《三国演义》,再由此涉及《三国志》《资治通鉴》中的有关内容。

3)分析整合,形成小论文。如学习《杨修之死》,可让学生写一篇《我看杨修》。写小论文是汇报研究成果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综合素质的训练,它是开展语文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应分层指导学生写好小论文。

4)展示成果,总结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作自评、互评,教师再加点评。这种让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无论对课文的理解、知识面的拓宽,还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锻炼,都是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所无可比拟的。同时,学生的阅读品位也得到提高。有人说,没有名著的民族是可悲的,它意味着文明的短暂和浅薄;拥有名著却远离名著更是可悲,它意味着自动远离高尚和不朽。通过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探究性学习,不仅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走进名著,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是把小课堂变大、变活、变新,把语文学习、研究与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所提出的目标要求。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岭市温西中学)

猜你喜欢

研究性学习综合性探究性
浅析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
定制铺丝新工艺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性能
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初步实践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类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讨
开展研究性学习深化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探究
高中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探究
模糊PID在离合器综合性能实验台中的应用
浅谈探究性阅读教学
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