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兴趣 贵在创新
2009-11-24徐春霞
徐春霞
创新就是对原有传统观念的怀疑,是对历来陈旧意识的革命。纵观几千年来国内外科学发展,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发展。而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有没有创新能力已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作为教育者,教师必须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推进创新思维教学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不但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而且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表现出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强烈的探索欲望,产生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学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激发创新欲望。化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各种与化学有关的现象随处可见,教师应善于创设问题情境,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在讲到CO2不能帮助人呼吸,使人窒息死亡时,笔者做了一个小实验:将一只蚂蚱放入一个充满CO2的集气瓶中,蚂蚱开始时还不断地走动,片刻后就躺在瓶底不动并失去知觉。然后笔者提出问题:“怎样将其抢救过来?”学生回答:“将其取出放于通风的地方。”如此照办,一会儿,蚂蚱又动起来。这样一来,学生对所学知识便有了深刻的理解。
2 巧妙设疑,养成质疑习惯,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意味着质疑,只有在质疑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创新。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考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究活动需要质疑。疑是对一个问题没有找到答案前的一种焦急心理,它是学生企盼新知识的重要源泉。在教学中,抓住中学生这种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学习“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按课本要求完成实验后设疑:若不用酒精灯加热,能否完成这一实验?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表现得非常活跃,积极思考、思路开阔,小组合作非常好,不仅设计出2种方案,还设计出实验装置图。笔者对学生的设计给予肯定和鼓励。在进行过程中,笔者感觉到在学习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后,学生很需要一些机会将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境。
3 优化科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验是科学兴趣的源泉,而兴趣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化学实验在提高学生素质上具有整体的、综合的、独创的功能,它生动、简捷、有效,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最好的教学手段之一。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在化学实验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折不挠的敢于冒险的创新精神。如在序言课上,笔者说给大家变个魔术,学生立即精神放松,课堂气氛迅速被“魔术”二字调动得活跃起来。笔者拿出一杯澄清的石灰水,故意告诉学生是一杯“清水”,然后通过玻璃管向杯中吹气,不一会儿,杯中的水变成一杯乳白色的“牛奶”,学生欢欣不已,继而表示惊讶。有学生提出质疑:“老师,这是真的牛奶吗?”笔者摇头说:“这不是真的牛奶,大家如果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我们就要认真学习化学知识。”从而把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
4 利用好动心理,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行为事件,而是在良好的社会和学校环境条件下不断培养起来的。创新不是简单地参与社会实践、创业活动,不是学生单方面的活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只是学生单方面的活动,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化学课外活动有其独有的优势,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有着其他任何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化学课外活动中可以扩展学生对科学与社会、社会实践的视野,开拓学生思维发展空间,培养信息收集和整理、问题的分析和判断等科学实践能力。在研究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促进科学态度、方法、价值、情感和责任等人文精神的教育,充分扩展学生的经验,培养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相融合的教学理念,也为学生创设一个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学习环境。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把握好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一些基本教学思想和方法,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创新能力之花在教学课堂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的果实。
(作者单位:河南省开封市铁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