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阅读 坏阅读
2009-11-23吴士余曹维劲
吴士余 曹维劲
在世界读书日这一天,温家宝总理视察商务印书馆,参加“阅读与人生”主题演讲会。温总理号召开展“读好书”活动,全国各地纷纷响应,由此引出“好阅读坏阅读”的话题。
吴士余:阅读充实知识,丰富人生,不仅能促使个人的成长,也能提升城市发展的活力;阅读不仅是社会文明的一种形态,也是传承文明的一种形式。所谓好阅读,便是倡导当代人的文化阅读。通过读好书,构建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书香社会。近三年来,“百家讲坛”就是推动了学国学、学经典的大众阅读。论语心得,庄子心得,品中国人、品三国,以及贞观之治,明朝那些事,康熙大帝等对中国唐、明、清诸朝历史的解读,对中国四大文学名著的解析,都成了城市大众阅读的热点,其阅读的影响力、持久性远远超过了“文革”书荒的文化阅读。
我们可以思考一下,“百家讲坛”推动经典书籍的大众阅读不下数十种,但归结起来无非两个方面,一是如何为人、做人,二是如何治国、兴国。中国的儒学文化传统构建了“和谐”的伦理哲学。“中和”的文化思维,这对当下的建设和谐社会,构造和谐的社会文明,重塑信念,规范行为仍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基础;审视中国封建王朝的兴衰,社会更迭,尤其是治国安邦的得失,仍不失为以史鉴今的一种经验积累。这也就是为什么“百家讲坛”能持久推动大众文化阅读的缘由。今天的阅读,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承传、弘扬的一种自觉。
曹维劲:谈到“好阅读”,使我想起了一句老话:“开卷有益”。其实,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开卷”未必一定“有益”,这已经为一些事实所证明。所以,在提倡“读好书”的同时,厘清“好阅读”与“坏阅读”,就显得十分必要。
吴士余:坏阅读,较为浅显的理解,便是读坏书、不健康的书,笔者以为,坏阅读的误导,主要还是不良的阅读功利性。诸如,读书尽兴于猎奇,窥视隐私、潜规则的丑闻;或是满足于浅阅读,读而不求甚解,一知半解。阅读并不排斥休闲读书,在轻松中获得娱乐。但应避免把阅读当作一种消遣或消费。读书的目的在于知识的积累、对生活的发现、对人生的感悟。树立良好的阅读功利性,也是一个人精神气质和生活方式的彰显。
曹维劲:你所说的“坏阅读”,似乎涉及到了这样三个层面的读书现象:一是“读坏书”,二是“功利性阅读”,三是“浅阅读”。“读坏书”当然是一种“坏阅读”,特别是在大众阅读层面。至于“功利性阅读”与“浅阅读”,我倒以为不能简单地去判定“好”与“坏”。如功利性,这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内驱力,是推动人类进化、社会进步的杠杆。唯其如此,作为人类活动之一的读书,其首要功能无疑是它的实用功能,即功利性。由此,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说,“功利性阅读”电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阅读,它既包括“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大功利阅读,也包括为个人成功的小功利阅读。不过,如果过于急功近利,阅读过于专注于个人的成功和名利,就走向了负面,成了你所说的“不良的阅读功利性”。同样。“浅阅读”也不能一概而论。“浅阅读”总比不阅读好,只要书的内容是健康的,无论“深”“浅”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况且,由浅入深,本也是读书的题中应有之义。当然,如你所说的:一味停留在“浅”的层面,甚至“尽兴于猎奇,满足于不求甚解”,就不能算是一种好阅读。不过如同一切精神活动都是十分复杂的一样,阅读也不例外。如有些专家一方面批评“功利性阅读”,一方面又指责休闲、愉悦性的浅阅读,使自己陷入了不能自圆其说的悖论之中。因为许多“功利性阅读”恰恰是相当深刻的阅读;而那些休闲、愉悦性的“浅阅读”倒又不失为一种非功利性的审美阅读。鉴于阅读的这种复杂性,尽管,阅读确实存在“好”与“坏”之分,但我却不主张简单地给某些阅读戴上“坏阅读”的帽子。我们要做的是积极地、大张旗鼓地提倡各种“好阅读”。
吴士余:当然,好阅读,还需要拓宽空间,把阅读的视野放得更宽、更广泛些。我们热衷中国传统文化阅读是好事,但也不可否认,中国传统文化有其封闭性的一面。在我们的生活中、文化交往中,人们常常提及“中国元素”这个词,而它的象征往往是“长城”“紫禁城”“活字印刷”“北京胡同”“旗袍”“陶瓷”,这些都从国家意识形态、建筑、文化、居住、生活等人文生态不同层面显示了传统文化思维的封闭性。
当社会进入全球化时代,开放、交流、融合,成了新的主题词,因此,阅读空间应该要有新的延伸。不妨有选择地阅读一些西方著作,从中了解西方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文化精神是怎样推进历史、社会的进步的。
曹维劲:谈到拓宽“好阅读”的空间——从中国传统文化到西方名著经典——使我又想到读书界的另一句名言“读书无禁区”。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所谓“好阅读”“坏阅读”,并不在于阅读过程本身,而是取决于阅读的目的与心态。如果有一个正确的读书目的与健康的阅读心态,那么,读书是可以无禁区的,开卷也应该是有益的,“坏阅读”在一定条件下是能转化为“好阅读”的。反之,哪怕你读的都是经典,也未必能读出好的效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