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2009-11-23李帮魁黄显能
李帮魁 黄显能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伏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成为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
小学数学学习目标具有超前性。它在学生学习活动之前就已经确定了,目标中的各项要求都略高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只有经过努力才能将目标变为现实。因此,小学数学学习目标在实现以前,对每个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种挑战性会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从而转化为自觉实现学习目标的强大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认同学习目标要求,将外在的学习目标转化成学生内部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他们的学习自觉性。怎样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呢?
一是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如通过“看到今天要学习的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等问题引导学生在亲身经历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理解教学目标的各项要求,把教学目标的各项要求看成是自己的学习任务,产生努力实现目标的学习心理。
二是引导学生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教师一方面要创设适当的情境,以学生理解的方式提出教学目标,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和任务有所认识。把目标要求转化成自己的学习需要;另一方面要把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可操作的学习主题,让学生明确目标内容各部分的具体要求。通过多种形式使学习目标成为引起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
丰富学习材料,激发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主要是培养他们对数学知识本身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对数学学习材料的了解,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机。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数学教材本身所具有的激励因素,让学生明确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动机。另一方面,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他们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思维实际出发,改造学习材料,拉近学习材料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乐于接受,利用学习材料和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认知动机。
如在“加减法的一些速算”教学中,我改变了教材中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设计了一个“付整找零”的商店购物情境,并以课件展示出不同的“付整找零”的购物场面。由于“付整找零”的事例是学生的生活常识,学生见了亲切,学习积极性高涨,在后面的学习中很顺利地完成了生活常识的数学化过程,得出了“一个数加减接近整百、整千……的数,用这个数先加减整百、整千……的数,再减去多加的,加上少加的,或减去少减的,加上多减的”速算方法。
上面的教学过程激活了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即认知兴趣(求知欲),一旦激活了学生的认知兴趣,其学习过程便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整个学习过程因此变得简洁而高效。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一个新奇、有趣、困惑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可以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自觉、主动去探究问题的解决策略。如在“角的度量”教学中。一位老师巧妙地创设了两个教学情境,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情境一:课前利用学生喜爱玩的“射击”游戏来创设情境,学生通过经历、尝试这种游戏,在大炮角度调整的过程中,在击中目标的激动中,初步明确了精确角度的重要性,产生了一种欲罢不能的急切学习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强烈的吸引下,学生自然产生了探究新知的学习动机。
情境二:在探索量角的工具时,教者创设了一个融猜想、验证和操作为一体的学习情景,激发了学生认识量角器的学习动机。1猜一猜。黑板上的两个角哪个大?2验证,(教师出示材料)①师出示一个活动角,用它能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吗?②师又出示10个大小一样的小角,用它们能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吗?3导出量角的工具。将18个小角拼在一起形成半圆工具。4初步量角,教师提出“怎么用这个半圆来量这个角呢?”学生探索并试着度量角的大小,量后在相互交流中总结出不同的具体方法。这一教学情境从眼睛看,到用活动角去比较,再到用几个大小一样的小角去比较,比较的方法越来越进步、科学,这一环节的情境设置了层层矛盾,让学生在矛盾中产生强烈的认知需要,而教师则在这种心理需要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在操作中化解矛盾。当学生提出把多个“小角”粘在一起进行量角时,量角工具——“量角器”也随着“呼之欲出”了。
以上教学过程把要探索发现的数学知识隐含在情境之中,这些小而具体、新而有趣、难度适当、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既体现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又符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还注意了方式的多样,使数学学习在问题中发生,知识在学习中生成,学习动机得到不断的激发,使整个学习过程形成了一个持续发展的学习态势。
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动机
数学学习中的认知冲突,是指不能用现成的数学知识经验和方法直接解决当前问题的认知状态。它一般是针对学生不完全的认知体系而产生的,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矛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这种认知冲突情境中,便会在其心理上造成认知失调,产生认知需要,从而激发出强烈的认知动机。
如在“年、月、日”的教学中,一位教师在上课伊始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李老师今年多少岁吗?李老师的父亲今年五十几岁了,你们今年几岁?过了几个生日?”“李老师的父亲比你们大得多,可他老人家生日却没你们过得多,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教师以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特殊情况,创设了与一年一个生日的生活经验不相符合的问题,造成了学生认知的不平衡,使学生产生了一种知识上的缺陷感,唤起了学生探索和研究的欲望。这里的问题成为了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原动力。认知冲突造成的问题情境成为课堂的悬疑,该教师抓住了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有效地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到新知的探索学习之中。
优化学习方式,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是行为参与、情感参与、认知参与和社会参与的有机结合,反映了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合作性方面的特征。有关实验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相应地就会产生不同的学习结果,即使教学环境一样,由于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式不同,学习效果也会有所不同。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行为方式影响学习结果,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不能产生高质量的学习效果,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优化数学学习方式,诱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便成为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
首先,要注意通过学习内容的呈现和展开去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学习数学。一是注意问题情境的探索性和学习题材的选择性;二是为学生设置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情境。如在“长度单位”的教学中,设置用不同工具测量课桌长度的情境,引起学生“同一课桌测得的结果不同”认知冲突,就会使学生带着统一长度单位的心理需要进入新知的探索过程。
其次,允许、鼓励和引导学生采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学习,以满足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学习兴趣、学习优势、学习内容的需要。不论从何种角度采取何种途径,优化小学数学学习方式都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为前提,才能使学习的外在动力转化为内部动力,进而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
适时评价反馈,激发学习动机
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表明,适时而恰当的评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正面的肯定评价常常能激发被评价者的成就动机,使他们追求好的评价结果,激励他们创造更大的学习成功,特别是在教学中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强化其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因为当他们知道学习结果后,既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学习热情,增强努力程度,又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激起上进心,克服缺点,改进错误,争取更好的成绩。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生成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把课堂观察与课后访谈,口试与笔试,活动表现与作业分析,自评、他评与互评,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综合评价与分散评价结合起来,特别是针对不同学生实施具有个人意义的评价方法。教师要从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和个人成长历程中发现其可取之处,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每一个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诊断、反馈、激励功能,强化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持续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