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反思的鸿沟
2009-11-23冷学宝
冷学宝
反思是针对教育教学中生发出来的相关问题的理性思考与再度认知。它对帮助教师从更高的层面上认识教育、理解教学,并优化育人行为,促进专业成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如果缺乏对反思的深层理解和深刻感悟,反思就有可能异化为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一道难以逾越的坎。
几年前,笔者所在地的某所学校参加了朱永新教授倡导的“新教育实验”。教师每周至少要写两篇反思。领导更是周周检查。虽说这样做有效地提高了该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但几年下来,学校发展并没有出现大的起色,学校里也没有诞生想象中的名师群体。看到努力未果,许多教师产生了疑惑:反思到底能不能引领自己走向成功?
为什么本应是帮助教师专业成长的反思,却摇身一变,成了横亘在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的一道坎,甚至异变为教师的发展之痛?
作为普通教师,要想跨越反思这道坎,在专业发展道路上走得更远更高,必须拥有足够强烈的发展愿望,有高度自觉的职业认同意识,有永不离弃的生命归属感,将对功利的追逐变为内心的诉求,真正做到情为反思所系。力为反思所用。只有这样,才能自觉汲取理论营养,主动提高实践能力,以丰厚积累、丰沛情感、丰富人生。
明确反思目标,养成良好习惯。反思的终极目标,是促使师生共同探求自然、理解生活、认识社会,并且张扬创新意识。实现精神上的相互承领和诗意契合。如果单纯地将反思的目标锁定在成名成家这一类外显的绩效上,就无法给反思以足够的能量支持,也就无法给人生发展以永恒的动力保障。“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我们应将学习生活化,将反思常态化。养成阅读的习惯,多读专业书籍,以获得广博的专业知识;多读文学书籍,以浸润朴素而美好的人文情感;多读教育报刊,以把握新课程改革中的成长机遇。养成思考的习惯,经常回味教育细节,思量教育的功效与作用,反思教学细节,从寻常的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从点滴的交流信息中窥视育人之美。养成动笔的习惯,能够及时记录新发现,再由点及面、由浅入深地加以思考,将这一闪的灵光化为智慧的火焰,照亮专业成长的道路。
提升反思能力,造就学术品格。能引领教师走向更高境界的反思,不该落人形式化、平面化、表面化的窠臼。而应呈现螺旋型发展的态势。要有意识地提升反思能力,学会回忆与分析,看自己处理问题的方法是否科学,以探寻促使学生进步的有效策略。要善于梳理和挖掘,学会以小见大,触类旁通,推陈出新,从常见的生活情景中洞悉教育真谛。要以学人风范培养学术品格。力争让反思拥有“风”的内核,“雅”的意蕴,“颂”的雅致。要能从平常的课堂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主动跨越就事论事的藩篱,摆脱无病呻吟的虚幻,广泛思考,多维延伸,深层拓展。做到立意高雅、内容充实、文字简练。要致力于对教育本质的探求,从学生发展的层面上认识教育。要自觉摒弃寻章摘句、虚辞以饰的文风,在质朴、洗练的评述中传达智慧。有了反思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才会有反思能力的提升。才会有学术品格的诗意生成。
升华反思境界,感悟教育真谛。将反思当做走向名师的手段来使用,给我们的反思以动力的同时,也会给反思以压力。过于看重“名师”这一外在的称谓,正是反思之误、发展之忌,至少,它标志着我们还没有能够参悟到反思的真谛,其结果会让我们一旦遭遇阻碍,就会舍弃反思,以致半途而废。要追求反思的至高境界,将反思变成内心期许的于名无争、于利无求的本性作为,当成教育生活的必需,当做人生发展的必然,以理性和智慧之光,照彻笼罩在反思之上的层层迷雾,跨越狭隘的功利范畴,达到无为、无欲的境界。这样,反思就能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教育功用,理解教育精髓,顿悟教育玄妙,引领我们步入人生发展的自由、自在、理想、美妙境地。当然,参悟反思、感悟教育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我们要有从容的心态和淡泊的心境,要学会在内心的观照与超越中不断强化自信,在尽情享受美好的教育生活中不断锤炼品质、砥砺意志、涵养气度、升腾精神。这样,我们也就不会斤斤计较于名师的桂冠,而能够将反思化为教育行走的常态,化为人生成长的自觉。到那时,我们也许就会发现:反思的过程之美。是难以言喻、无可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