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收购汇源:这一场聚散匆匆的姻缘
2009-11-19
编者按
自2008年9月3日,全球最大的碳酸饮料巨头可口可乐宣布将豪掷179.2亿元收购汇源灌装厂和果汁生产线,到今年3月18日商务部一纸否决并购申请,成为反垄断法实施以来首个未获通过的案件。一场备受瞩目的姻缘聚散匆匆,而整个过程引发的连环震荡却是前所未有的。
为什么并购会失败
商务部阐述否决收购三大原因
第一,如果收购成功,可口可乐有能力把其在碳酸饮料行业的支配地位传导到果汁行业。
第二,如果收购成功,可口可乐对果汁市场的控制力会明显增强,使其它企业没有能力再进入这个市场。
第三,如果收购成功,会挤压国内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抑制国内其它企业参与果汁市场的竞争。
而支撑的数据就是:
NO.1:汇源果汁是中国最大的果蔬汁生产商,08年Q1汇源占高浓度果汁市场56.1%的份额。
15.5%:可口可乐拥有中国软饮市场15.5%的份额,是百事可乐的两倍。
10.3%:汇源在中国果汁市场占10.3%的市场份额。
70%:汇源在所有果汁品牌中市场占有率第一,并购之后外资在果汁市场份额将突破70%。
郎咸平:可口可乐败在太拽
可口可乐因为“太拽”、“走得太快”失去了机会。
郎咸平解释,果汁领域外资收购,显然不如啤酒领域“高明”、“隐蔽”。郎咸平以青岛啤酒举例,目前,青岛国有资产管理局持有青啤30%已上的股份,维持大股东地位。3月,日本朝日啤酒出资6.665亿美元,获取青啤19.99%的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同时,比利时啤酒公司拥有大量的股份。外资只要在H股市场再多买一小部分,就能成为青啤大股东。
国内啤酒行业外资持股比例,远远高于果汁行业,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一个低调逐步渗入,一个高调公布于世。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一案,方才引起人们对外资进驻与行业垄断的关注。但郎咸平一语道破:“外资大举收购,不是正在发生,而是正在完结。众多行业已经被外资瓜分殆尽。”河北山东部分粮食局,早已被国际粮商收购;江浙粮食业90%是外资。西南地区几乎所有的水泥工厂都被法国拉法基收入囊中,世界三大水泥厂把中国水泥业瓜分完毕。药厂、矿产公司命运同样如此。
事件影响
未遂婚姻,无人收益
摘编自:《京华时报》、《经济观察报》等
从汇源方面来说,并购失败之后,汇源果汁在股市上的表现迅速委顿,以至于朱新礼不得不考虑停滞其在上游产业的巨大投资计划。而迅速缩水的汇源,已经远离了可乐开出的每股12元港币的价码。无论如何,汇源这个即使重新想嫁人的新娘,再也得不到那么高的礼金了。而朱新礼如果真的继续想卖掉汇源,只要低于可乐开价一毛钱,就会招致铺天盖地的责骂。
此次并购失败,汇源的融资能力受到巨大打击。市值缩水,股市融资难度加大,成本提高。如果汇源只能靠经营业绩来提升股价,而不能转让或者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对于潜在的战略投资者来说,会望而却步,或者压价而提高并购条件。汇源基本已经被锁定在了现在的位置甚至还会有糟糕的表现。
可此次收购案被否决,对可口可乐来说实质影响不大,更多的是某种程度上的“面子损失”,但对汇源来说,或许会面临品牌和资金的双重损失。汇源近年来业绩下滑、资金链紧张以及渠道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如果能以一个好价钱卖给可口可乐,可以同时获得品牌、渠道以及资金的强大支持,而此次收购案被否决使这一想法完全落空。
从行业角度来说,在中国市场,可口可乐、雪碧、统一企业、康师傅、娃哈哈、汇源等企业的饮品,占中国饮料市场约80%的份额。除了碳酸饮料,基本上没有哪个企业形成某一品牌的市场垄断。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恶化,他们不得不进行更大的技术投资,生产出更好和更便宜的产品供给消费者。
汇源与可乐的合作,可能会给这种上台阶的竞争注入能量。因为除了中国饮料市场对可口可乐的诱惑外,他的身后,是时刻张着大嘴吞噬他地盘的行业老二百事可乐。
汇源的成就证明中国人在果汁业中大有可为。朱新礼转入产业链的上游以图再战的计划,已成明日黄花。对于理应在被保护范围内的其它果汁企业,并没有欢欣鼓舞的迹象,在理应额首相庆的时候,他们大多选择了沉默,特别是一些本土的民营企业,因为他们看到自己未来有一条路似乎已经被堵上了。
棒打“汇源”正中“可口可乐”下怀
综合摘编自:《证券市场红周刊》《经济参考报》
否决并购让可口可乐偷着乐。
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果汁是在半年前议定的,当时给予了汇源果汁1.9倍的溢价,可口可乐以179.2亿港元收购汇源果汁全部股份,折合每股12.20港元。是不是卖了个好价钱当时还见仁见智,但时隔半年,国际金融危机已经不断蔓延和深化,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显然是个好价钱。事到如今,形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口可乐本身可能也面临流动性不足的问题,也许其正在为要不要履行这项购并协议而头痛。现在商务部出面否决,正好使可口可乐避免了违约的麻烦,因此其在获悉商务部否决的消息后,马上痛快地表示尊重商务部的决定,不再收购汇源果汁。而美股投资者显然也将此视为可口可乐的利好消息,导致可口可乐股价小幅上涨。对照一下汇源果汁在H股市场的股价暴跌,否决并购协议保护了谁损害了谁其实已经一目了然。
中国饮料市场并不是一个战略性市场,而还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市场,其上游的浓缩果汁主要由国内企业掌控,而下游消费领域也是充分竞争。即便可口可乐有垄断,也只能是在中端。而且还有个竞争对手百事可乐在与其抗衡,还有国内其他众多的饮料企业在参与竞争。在这么一个完全竞争的行业中,选择一个卖了高价的汇源果汁打响反垄断的第一枪,实在是选错了目标。这里既不存在因为垄断而损害消费者利益的问题,也断送了国内一家民营企业的好买卖,令人扼腕叹息。
说心里话,汇源果汁的前景并不看好,国内曾经有多少品牌盛极而衰,最后不知所终。朱新礼作为汇源集团的掌门人,对此应该看得最清楚,他的选择或许是最明智的。但是当商业行为被涂上政治色彩以后,注定会背离经济规律而变得不伦不类。朱新礼的悲哀并不是他个人的事,而事关投资环境,因为到这个时候民营企业家才发现,即使是在一个完全竞争的行业,投资与回报也是不那么纯粹的。
对行业影响
行业整合大势所趋,或呈三足鼎立格局
综合摘编自:搜狐财经、《齐鲁晚报》
可口可乐内部是否早已对并购案存在分歧、心生悔意?又或者如某位汇源集团内部人士所猜测的那样:是可口可乐操纵了收购案的结果?真相我们不得而知,但可口可乐方面的确早已做好了两手准备:旗下的品牌“美汁源”已经在悄悄试水橙汁饮料外的领域,推出混合果汁新产品。
另一方面,汇源集团各地经销商已经在进行业务强化
演练,以期在最短时间内提振渠道战斗力;从3月23日开始,上百家电视台、报纸,将连续三个月刊播汇源广告,其收复失地的愿望十分明显。
其实,就算可口可乐不收购汇源,也并不等于中国的果汁企业就可以减少市场风险,这个行业的竞争仍然会异常激烈。从整个行业来说,如果中国的果汁老大汇源经此一役损失更大,甚至从此一蹶不振,那岂不等于无形中帮可口可乐消灭了一个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尽管可口可乐与汇源的这次牵手未能最终成行,但从长远来看,果汁行业市场的整合才是大势所趋。
商务部否决收购后,可口可乐将可能会自行开辟果汁市场,或许会另辟蹊径,再兼并国内果汁行业其他相对比汇源小一些的企业。
而对于汇源来说,有可能有几种结果,一个是汇源依旧维持现状,独立经营,另一个则是与国内的一些其他果汁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加强国内果汁行业的整合,“当然也不排除拆分或者是其他结果。”
未来内地果汁市场极有可能是以可口可乐为代表的外企、以康师傅为代表的台企、以及以汇源为代表的国内企业,三足鼎立的局面。
观点碰撞
可口可乐并购汇源并非只有商业逻辑
摘编自:《第一财经日报》
在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的背后,它仅仅是商业逻辑吗?否,这一行为至少包括如下几层逻辑。
一,商业逻辑。从商业逻辑上,可口可乐并购汇源很简单,它是一个生意,只要买卖双方均觉得合算,你情我愿,愿赌服输就可以了,双方有权签约,锁定交易的预期和过程。然而,正如美国否决中国企业收购尤尼科石油一事显示,商业活动并非只有商业逻辑,还有其他逻辑。
二,消费者的逻辑。不少消费者天然反对形成垄断危险的并购。在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已经基本垄断了中国可乐市场的情况下,如果再并购占有纯果汁43%市场的汇源,就可以很轻松地控制纯果汁市场。以后再难有其他竞争者能够抗拒它的垄断扩张。
三,国家经济主权利益的逻辑。国家经济主权有两种逻辑,大国逻辑与小国逻辑,小国逻辑是夹缝中求生存,大国逻辑是必须扶持本国强大企业与民族品牌,必须掌控国家的经济和金融主权。我们已经宣誓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然要靠民族品牌的伟大崛起。
四,“无国界”逻辑。这个逻辑被广泛传播,即品牌无国界、资本无国界等等。但现在国家还在,民族还在,“民族品牌”概念怎么就被耻笑了呢?当劳工国界、高新技术国界壁垒森严,那么单方面鼓吹资本无国界、品牌无国界的道义逻辑基础立刻瓦解。
那么,还是让可口可乐并购汇源还原事实的真相吧。这就是一场利益博弈而已,是朱新礼与达能、可口可乐间的博弈;是可口可乐与行业竞争对手的博弈;是资本市场投资投机者的博弈;是消费者与垄断者的博弈。每一方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促成或抵制这一并购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若以一个单边逻辑掩盖和否认其他逻辑就不正常,尤其是借机瓦解“民族品牌”的存在合理性就很虚伪。要否定“民族品牌”,先否定国家边界和民族差别再说吧。
禁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我们在惧怕什么
摘编自:《经济观察报》
单从商务部依据的法律本身来说,裁定结果无可厚非。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这个流产的并购案已无再行检点的必要。
其实技术性的细节无庸多议,虽然裁定出台,相信关于对垄断及其构成要件的争执仍将持续。反对者恒反对,更是可见的结果。我们不妨跳出技术性的窠臼来谈一谈,比如所谓民族品牌、公共利益等等。因为,正是这样类似的“大词”,让这么一个普通并购案最终升级成“公共性大事件”。
中国正在快速成长为对外直接投资母国,如果我们在自己国内对外资给予过多的法律限制,那么,我们如何要求贸易伙伴更多地向中国企业开放?好在商务部已经明确表态,这并非意味着中国对符合条件的外资收购关闭大门,也不意味着中国要搞贸易保护主义。
另一值得探讨的话题是,在整个是非争论过程中,作为事件主角之一汇源的利益被始终忽视,这家企业失去了在最好时机出售自己并获利的机会。为了某种可能并不存在的、模糊的公共利益,激进的反对者认为牺牲汇源是值得的。但是企业并购本质上属于产权交易,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商业行为,如果一个企业连买卖自己的权利都没有,对一个自己创造的品牌没有处分权利,这无疑将影响创业者的积极性。反对者也许会反驳说,汇源至少不应该把“民族品牌”卖给外资。但是之前如乐凯、小护士等等被收购,消费者是否就遭受了难以忍受的外资垄断之害,我们是否在化妆品、胶卷等行业损失了巨大的利益,或者尊严受损?如果答案为否,那汇源为什么不能出售?
现在好了,中国人朱新礼挣不着美国人的钱了,大家也就乐得清静。只是,令反对者们失望的是,可口可乐没准更会感谢眼下这个结果,正因为否决的裁定,它将不用在市场如此不济的年景下再履约,并支付巨额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