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教学新模式新思路探讨
2009-11-19张江伟
【摘 要】 按照大学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新要求,体育课程新的教学模式应是一年级设置“素质课+保健课”,二年级设置“选项课+俱乐部+健身课”,三年级设置“选修课+俱乐部+健身课”。这种新模式可以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实现“教师为中心”与“学生为中心”的相互转化;加强“体育”与“健康”的相辅相成。严格考核制度和考勤制度、加强组织教学是强化这一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教学目标;实现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活动的要求不断提高,而体育锻炼作为其中内容之一,正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接受。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纲要》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颁布实施,把健康标准作为教育手段和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之一,我国在教育理论方面又提出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这一新的教学指导思想。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身体素质教育是体育课程建设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学院的公共体育课教学,因受旧教学观念和传统思想的制约,在教学方法、内容、手段等方面,近几年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并在课程的安排与设置方面与教育部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本文,就学院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中课程的合理设置与教学新模式的探讨等方面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一、体育课程的提出与设计
1、体育课程的提出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采用的模式是:大学一年级基础体育课,二年级选项课,三年级以上开设选修课。我院情况是:一年级基础课(主要以素质为主),二年级选项课,三年级以后没有体育课,这与其它高校就在公体课教学中有了一定差距。另外,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把体育教育和身体发展等同起来,造成目标与内容的分离。随着“健康教育”的提出,对学生健康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国家确定的一个健康人的标准应当是:体质良好、体能全面、心理健康、道德高尚。公体课中“健康第一”、“快乐体育”的新的教学指导思想,打破了原有基础课的框架,在结构和内容上注重学生健身方法的学习,身体素质的提高,锻炼能力的培养,养成良好的终身体育的习惯,来完成国家对大学体育公共课的要求,实现教学内容与目标的统一。
2、体育课程的设计
课程教学模式是课程目标和实施教学计划的中间环节。只有目标明确,设计合理,才能圆满完成教学计划。
(1)一年级设置“素质课+保健课”。普通高校中,一年级的素质课程,同学们基本上在一学期内即可完成。而我院学生来源不同,地域分散,从高原到内地,不同地区的学生,有其各自的生理特点。特别是高原来的同学,他们必须经过三个月以上的适应期后,才能进行正常的素质训练,这样素质课的学习,则需要一个学年来完成。因此,在教学中以国家颁布的《全民健身纲要》和《学生体质与健康标准》为指导,对刚入校学生的身体机能和素质指标进行综合评定,将测试后学生分成A、B、C三个等级,使其在大学一年级的体育课中,A级学生可以直接选择其它项目进行学习;B级学生继续进行素质练习;C级学生进行个别练习+保健课程学习(主要以太极拳、气功和养生体育为主,参加保健课学习的同学经过考试,总成绩不超过85分)。理论课主要采用大班上课的方法主要讲述保健知识,树立学生的健康意识。在课程分配上,理论课约占总课时的10%左右,其它素质及专业课程设置占90%左右。由此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学生体质与健康标准之规定。
(2)二年级设置“选项课+俱乐部+健身课”。为了满足学生掌握实用性体育运动项目及健身手段和保健知识的需求,大二年级在开设专项课的基础上,增设体育俱乐部和健身课。俱乐部共设有12项三个大类:一类是球类俱乐部,主要包括: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垒球、网球等。二类是健身俱乐部,主要包括:健美操、体育舞蹈等。三类是武术俱乐部,主要包括:武术、摔跤、气功等。选项时每项分为基础级和高级两个层次,考核和要求各不相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基础级可跟班教学,高级可跟俱乐部进行学习,时间可适当放宽。学期中途可更换层次,但项目只有在学期末才能更换。“健身课程”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安排内容。在身体发展方面,强调发展大学生的力量与耐力,强调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与能力的培养,这一要求是对一年级素质课的补充。考核方法为:选项占70%,平时占15%,健身课占15%。
(3)三年级设置“选修课+俱乐部+健身课”。在高年级设置新型、高雅、休闲的运动项目及有一定难度和层次的体育知识系列,成为高校体育发展的趋势。学校中“公共选修课”的项目,要供学生自由选择。在此基础上,为了发挥学生的组织能力和个人特长,成立各单项课外体育俱乐部,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同时,在公共选修课的基础上,加入健身课的内容:如体能类、技能类、传统类、休闲类等,将竞技运动项目化、健身化、游戏化,克服以往死板的教学模式,增加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培养大学生热爱体育的意识,使“快乐体育”深入人心。
二、体育课程新模式的目标及所解决的问题
1、新模式的目标
从学生的需求及课程理论出发,该模式的目标分为:身体发展目标,动作技能发展目标,认知发展目标,也即: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传授健身、保健与健康生活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素养;让学生掌握1—2套健身方法,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2、模式解决的问题
(1)增强体质,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提出,要求体育教学以人为本,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据统计,学生在校期间或走向工作岗位后,只有不到20%的人能做到经常参加锻炼。这就要求学生在上学之初,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培养良好锻炼的习惯,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身体基础。
(2)“教师为中心”与“学生为中心”的相互转化。目前学校的体育课教学,主要停留在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基础上。“健康第一”的新教学指导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形式和结构上注重健身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使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互补”的模式转化,来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的需要。
(3)“体育”与“健康”相辅相成。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指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发展方面都保持完美状态。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说明体育课程与健康的关系极为密切。体育不但能强身健体,提高自身身体素质,而且能陶冶情操,锻炼学生坚韧不拔地毅力,磨练他们的意志,这样才能使学生达到身心健康,也即,用体育锻炼来健身,又用健康的体魄来完成体育运动之目的。
三、新模式下学生的出勤与教学组织及课程考核情况
1、学生的考勤
在一年级时要严格管理,保证出勤率的优良,使学生在体育课的教学中争取达到满出勤。在二、三年级(特别是有体育教学俱乐部)时,并不要求学生次次出席体育辅导课,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对不同的班级和课次进行集中学习和个别辅导。
2、体育教学的组织
一、二年级的公体课均为必修课。一年级课程,可采用男女分班教学,教学班一般应以30人为宜。人数过多对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会造成一定的影响。选项课和三年级的选修课可打乱行政班制,根据学生的志愿,按项目重新编班,不分男女混合授课。选项课一般不超过30人,对有些项目可适当放宽人数。教学俱乐部及选修课中的公共课,根据项目的不同,人数可控制在20至40人左右。在教学俱乐部授课时,依据学生的技术水平和身体条件分为不同的等级,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比赛,这有利于教师针对不同技术水平的学生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3、课程考核
对学生每学期进行一次课程考核,每年进行一次体质测试,每二年进行一次问卷调查(知识、意识、能力、习惯等),以便对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及时调整。对教学俱乐部的学生,根据各项运动的特点,制定考试标准与内容,并将俱乐部会员的学习成绩与比赛成绩挂钩。以此,来验证新模式下的教学成果,用以与传统模式进行比较。
体育课虽然被国家规定为必修课程,同样面临课时压缩和课程改造。作为一个学校,在一段时间内,应有一个相对统一和稳定的教学模式。这个模式应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提下,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有利于学生个性特征和锻炼习惯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一、二年级的体育课中加入“保健课”和“健身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和教学效果,使大学体育课真正担负起让学生健康地走向社会的重担。以教学俱乐部为核心,促进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推动校园运动文化的形成,给学生造成“自觉地、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的氛围,为其大学毕业进入社会后的终身体育锻炼,奠定技能上和意识上的基础。因此,新的大学公体课教学模式,必将在二十一世纪的体育教学中,结出累累硕果,为培养新世纪的建设人才,创造出辉煌业绩。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出版社,2001.7.
[2] 王宗平等.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走向[J].体育与科学,1999:20(2):54-58.
[3] 刘建军.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的进展与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1,22(4):68.
【作者简介】
张江伟,新疆师范大学在读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