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探究
2009-11-19徐献红
徐献红
摘要: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一方面刺激了高校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引发了一系列心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探讨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促进高校教师队伍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原因
近几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对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较多。殊不知,高校教师同样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早在2002年广东省教育工会对19所高校的8417名教师的调查发现:心理健康的教师只占10.4%,亚健康状态的教师占45.55%,有前临床状态的教师占23.65%,有疾病状态的教师占20.4%。还有学者对哈尔滨市的高校教师进行抽样检测,统计结果显示:躯体化、强迫症、焦虑和不安是当前高校教师群体中最主要的心理健康障碍,被调查对象中约有33%的高校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而我国普通人群心理障碍发生率仅为20%左右。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乐观。
高校是大学生实现社会化并形成健康人格的主要场所,高校教师是大学教育的主要推动者,其心理健康状况将直接影响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对教师的心理进行疏导、补救,促进教师心理和谐发展,已成为高校的重要工作,也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一、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高校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由于所处地位和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他们承受着来自社会、工作等方面的压力,容易引起很多心理问题:强迫症,经常出现某些自认为不必要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抑郁,对生活、前途逐渐丧失信心,没有把握。教师的心理特征、行为方式对大学生有示范作用,其思想观念、科学态度、道德行为、意志品质、言语特点等都有可能被大学生所认同和模仿。心理健康是教师整体素质和高质量教育教学效果的基础与保障。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影响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对策与方法。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高校教师承受的压力过多
第一,工作压力。高校教师的工作具有特殊性,虽然平时不用坐班且有假期,但是隐形的精力和时间投人却非常大。由于高校扩招,学生越来越多,教师的课时也逐渐增多,经常出现一个教师同时担两三门课、一周上一二十节课的现象。况且,高校教师除了繁重的教学任务之外还有一定的科研任务。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使教师长期处于超负荷的状态。2005年,相关组织对3所部属综合性大学的519名教师调查发现:有330人处于高压力组,占63.6%:有144人处于中压力组,占27.7%;感到压力较小或没有压力的教师只有45人,仅占8.7%。
第二,知识经济时代给教师带来的压力。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高校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不仅是本学科的专业人才,还要成为复合型、综合型人才。另外,高校教师以前的教学方式以及知识体系已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这都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压力。高校教师作为科学知识的传播者,不但要学习更多的知识,还要对所接受的各学科知识进行分析加工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第三,体制改革带来的压力。当前,我国高校不断进行各项改革,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按绩取酬等。改革给高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给高校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压力,高校教师中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扰和问题。特别是职称评定,过多地强调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刊物的等级,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成绩考虑甚少。而职称在高校又作为衡量教师教学科研水平高低的标准,同时也是其社会地位的标志,所以职称评定牵涉每一个教师的利益,职称评定中出现的一些不正当竞争给处于“弱势”的教师带来更多的心理压力。
2,人际关系复杂
高校教师间的人际关系状况也影响着教师的心理健康。高校中的人际关系主要有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亲戚朋友关系等。在种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同事关系是最难处的关系。融洽和谐的同事关系不仅有助于教师交流、切磋教学经验,而且还能从同事那里得到关爱、帮助和鼓励,从而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的积极性。否则,矛盾冲突、互相嫉妒等会使教师之间无法进行正常的交往,容易使教师产生孤独、压抑、焦虑等不良情绪,影响正常工作。
3,教师自身的原因
每位高校教师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有他自身独有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他们的理想、信念、爱好、性格、气质等都会有所不同。遇到困难时,有的教师能得到很多的社会支持,问题会很快解决;有的教师社会支持力量较弱,问题就不好解决。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要安贫乐道,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心理失衡、退缩、逃避等负面情绪。
二、维护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措施
1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重视,每年新生入学后,相关部门都要对大学新生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普查,但是能对新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普查的高校还非常少。2006年,华东交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对该校新上岗的62名教师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心理健康普查,结果显示:约59%的新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对于在某些方面有症状者,该校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定期干预,有针对性地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另外,西南财经大学成立了“教职工心理健康与人力资源开发中心”,该校教职工都将接受心理健康测试,并拥有自己的心理健康档案,还能享受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辅导等服务。
2举办心理沙龙,增进教师之间的交往
心理沙龙是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经常举办的一种集体活动,旨在促进自我反省与情感分享,形式比较松散、活泼。参加者可以在活动中自由发表见解,分享感受,也可以从活动和他人的分享中获得启发而促进行为的改变和心理的发展。高校教师由于工作的相对独立性,相互之间的交往较少。定期举办心理沙龙可以增加教师之间的交流与理解,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
3,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心理品质
高校教师要维护心理健康除了有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外。还要有豁达、乐观的态度,保持一颗平常心。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而社会竞争也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教师应正确认识竞争,善于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经常与人沟通交流,及时释放心理压力,防止心理失衡。在教学之余还应参加一些文体活动,积极锻炼身体,保持充沛的精力,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4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
各高校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本,把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为教师建立宽松和谐的管理机制,探索科学的教师教学实绩考核机制,以科学实效的办法使教师教学工作张弛有度,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高校不能不考虑教师的实际而硬性规定科研任务、论文数量,那样就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无异让教师打一场疲劳战。上海社科院2005年公布的“知识分子健康调查”显示:在知识分子最集中的北京,其平均寿命从10年前的59岁降到调查时的53岁,这比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北京人均寿命75,85岁低了20多岁。因此,高校必须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不仅要提高教师的待遇、改善工作条件,还要改革管理体制以减轻他们的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
综上所述,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高校要重视和加强对教师的心理维护和疏导,在管理中应注意构建人性化的激励机制,以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给教师提供各种体验成功的机会,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