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亭大鼓“东路”、“西路”之探
2009-11-17何建春
何建春
[摘 要]:乐亭大鼓问世以来,艺人辈出,流派纷呈。近年来,有人把乐亭大鼓人为地隔裂成“东路”、“西路”,这样有背历史,也不利于乐亭大鼓的发展。本文本着尊重历史和科学的态度,阐述了乐亭大鼓东、西路之说。
[关键词]:乐亭大鼓 东路 西路 创新 发展
乐亭大鼓是我国北方主要的鼓曲之一,其音韵优美、宣叙、抒情,板式灵活,曲牌丰富。乐亭大鼓起自民间乡里,带有极强的乡土语言,融昌(昌黎)、滦(滦县、滦南)、乐(乐亭)一带的独特民风、民俗于其中,广为大众所喜爱。
乐亭大鼓起源于滦乐一带,以乐亭冠名,就其影响,遍于冀东及其周边广泛地区,远达东北三省。乐亭大鼓问世以来,艺人辈出,在唱腔和板式上不断进行改造和创新,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风格和流派。但主要有两大流派:韩派和靳派。近年来,有人把乐亭大鼓以地域隔裂成“东路”和“西路”,“东路”以乐亭域内韩香圃为中心;“西路”以乐亭域外,滦南一带的靳文然为代表。早期的先人也加以分类,东路有乐亭域内的温荣、陈际昌、齐祯、韩香圃及其传人;把冯福昌、戚永武、唐子阳、靳文然、戚文峰等这些乐亭域外的艺人划为西路。
历史上,昌、滦、乐在唐尧时属冀州,虞舜时属幽州,商时属孤竹,秦时属辽西郡,汉时属右北平郡,至两宋时,为辽、金统治,明朝时都城北迁,为充实京畿,大量移民至此,与当地居民通化,尤其是习俗与文化的通化,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程式而得以传承,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昌黎、滦县、滦南、乐亭诸县人文相通,水脉相连,本来是一块“玉”儿,俗语谓之“房不连脊地连边”,是密不可割裂的,是一个整体的版块儿,从事乐亭大鼓的艺人中以滦乐最多,遍布整个冀东地区。乐亭大鼓的形成及发展是这一地域数代大鼓艺人辛勤耕耘的结果。是这片沃土孕育产生并发展了乐亭大鼓这枝艺术奇葩,它经历代艺人们的精心培育,已成为中国民间文化的宝贵财富。
所谓“东路”、“西路”,实指韩派和靳派。事实上,韩派是比较传统的乐亭大鼓,而靳派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靳派乐亭大鼓创始人靳文然先生将毕生精力用于乐亭大鼓的艺术研究和鼓词创作,使乐亭大鼓艺术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得到不断发展。他大胆改革,锐意创新,广采博取,融百家之长,吸取京剧、皮影、评剧等其他姊妹艺术精华为己用,丰富充实了乐亭大鼓艺术,并完成了乐亭大鼓由原来的联曲体到板腔体的重大革新,从而把乐亭大鼓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峰,并由此形成靳派唱腔。正如音乐界权威人士著名作曲家王云阶先生所评价的那样:“靳文然的艺术成就不低于一部有影响的西方交响乐。”他是真正的乐亭大鼓之集大成者。
1958年,河北省首届曲艺汇演中,韩香圃、靳文然两位老先生,均演唱了各自的代表作《金山寺》和《双锁山》,在大会分组讨论中,韩香圃提出说“靳文然唱的不能叫“乐亭大鼓……应该叫唐山大鼓”,对此,所有参加汇演的演员都参与了讨论,结果是百分之百的支持靳文然,否定了韩香圃老先生的意见。大会领导为了听取群众意见又组织了有韩香圃和靳文然参加的在保定街头、国棉六厂的小型演出,现场听取了近30人的意见,一致认为,“韩香圃唱的我们听不懂,靳文然唱的我们听得懂,腔调、音韵比韩香圃好听,唱的也灵巧”。后经评议,靳文然获得表演一等奖,在汇演的总结大会上,由原省文化局副局长申申做了总结报告,谈到乐亭大鼓问题时他说:“毛主席的双百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而且重点在出新,你那个乐亭大鼓是乐亭大鼓,靳文然的乐亭大鼓也是乐亭大鼓,而且是改革和发展了的乐亭大鼓,我们不能否定和排斥别人……”“东路”、“西路”之说,这不符合历史,也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更不利于乐亭大鼓的发展。乐亭大鼓作为一个地方曲种,要想发展,博采众长,推陈出新是其根本,决不能泥古不化作茧自缚。从冯福昌(冯铁板)、温荣(温铁板)废木板而以铁板击节伴唱,再到历代大鼓艺人对唱腔的丰富,无不体现着推陈出新,博采众姊妹艺术之长。乐亭大鼓艺术就是在众多艺人的改革——定型——再突破——再定型的艺术探索中发展壮大的。时代越进步,艺术越应改革而创新,老于陈规、孤芳自赏毕竟要被时代所淘汰。乐亭大鼓作为曲艺的一种,只能说有流派、门户之别,而不能人为地以地域去加以隔裂,更何况自古昌、滦、乐本来是一家。
靳文然先生是乐亭大鼓的集大成者,他没有泥古不化,而是在学习继承的基础上大胆革新,吸取姊妹艺术的精华,从而形成唱腔丰富,板式灵活多变,令人耳目一新的靳派乐亭大鼓艺术。
正是由于靳派乐亭大鼓艺术纳百家之长,勇于出新,植根于观众,才受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如今,靳派乐亭大鼓影响之大,传播之广。整个冀东家喻户晓,并闻名于东北三省、京津等地。实践证明,只有不断推陈出新,紧跟时代步伐,才有其极强的艺术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贾幼然.乐亭大鼓传承与正误.唐山艺术,2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