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方静物画构图形式的发展演变
2009-11-17李宜丹
李宜丹
【摘 要】静物画是西方绘画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它以日常生活中静止的物体为主要描绘对象的绘画。西方静物绘画的构图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探索艺术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的被认知,同时也在变化中不断的发展和演变。它为当代艺术,尤其是静物画教学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西方 静物画 构图形式
一、从萌芽到17世纪:自然美的注重,随意而充实
从古希腊到中世纪,可以说是西方静物画的一个萌芽发展期。我们看到常常是作为宗教画或肖像画背景上的点缀,被摆放画面的角落里,保持构图上的一种画面的稳定或代表着一种象征、寓意。此时对构图、空间、透视的处理只是有一定的认识。构图形式美以一种平衡感表现出来,而静物画成为独立的绘画样式是从16世纪开始的,静物画的构图体现出宁静、简朴,空间和色彩关系极其和谐的形式美感。在构图形式上以自然如实的再现对象为美。如卡拉瓦乔早期代表作《一篮水果》,鲜明而实在的水果、竹蓝、干枯的叶子,以及这如实刻画的苹果上的虫子眼:明晰而结实的轮廓,单纯而质朴的光线,其体现了意大利绘画在构图形式上的节奏感和壮丽表现。
到了17世纪静物画正式成为西方绘画的重要样式。尤为典型的荷兰的静物画,是在丰满的构图中描绘盛开的鲜花和新鲜的果实、盘中餐。构图形式美感主要体现在布局的和谐、均衡的美感,包括色调的布局、运用上达到了体感与质感的统一。如,在哈莱姆工作的克莱茨和海达是描绘餐桌物品的名家,两者所创作的《早餐用品》系列在静物的配置上注重形体间的差异、质感的呼应。在构图上,物品比较集中,主体物置于画面的一侧,布局的气氛烘托得随意而充实,设置疏密结合处理得当,均衡的形式美感达到了画面的和谐统一,有舒服的视觉效果。
这些都是我们在静物画教学中值得借鉴的:如何配置静物,如何设置构图形式,使画面体现均衡的、安定的形式美感。
二、18世纪:构图美与自然美的结合,严密而生动
如果说17世纪的荷兰画派是欧洲静物画创作的第一个高峰,那么18世纪以后静物画获得了广泛长足发展,产生了无数的佳作,风格也日趋多样。他们的静物画作品中所表现的构图形式美感充满生机,赋予静物以生命的、自然的美感。以法国画家夏尔丹为代表的静物画创作,从构图处理中他把极普通的对象变成了更富于形式美感的艺术品,把眼光放在平凡的厨房用品上,以完美的构图,色调和谐、空间和质感真切生动而著称,揭示其中朴实的美和诗意。他不像荷兰静物画家那样偏重展示贵重的餐具和物质的美感,而是更多地在简单朴素的物品中传达出一种情调、一种心境。这些静物画感觉上随意安放在画面上,作品亲切感人,具有一种自然、朴素而又典雅的美,以至于对后来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他的画中尽量不用浓艳的色彩和闪光的器皿摆设,使静物展现其自身本来的面貌,能赋予静物以生命,给人以动感,如《铜水箱》构图形式上运用丰富的色彩、明暗变化柔和的光所构成的微妙变化,充分表现了物象形态的整体感。曾有位评论家说过,在夏尔丹之前,法国只有静物,直到有了他才开始了“静物的生命”。这就是夏尔丹静物画的魅力所在。
而当今的静物画教学中,体现在静物的配置、构图上不仅有形式美感,更需要善于发现静物自身的美感,体现生活的思想内涵。
三、19至20世纪:形式结构的突出,主观而抽象
静物画在19世纪已成为一种固定的艺术形式,在构图形式美的表现上更加大胆、丰富多样,打破了传统又不失美的气韵,是自由表达。静物整体的配置与构图形式上犹如一张网络,所有物象在网络上各得其所。任何细节和局部似乎都不可随意挪动,否则,整个结构便会失去平衡。以塞尚为代表,在处理画面时,他力图使造型、素描、色彩、调子等浑然一体。构图形式上的结构严谨,画面丰满充实的表现,强调平面性深入的层次实现各部分的相互联系,从而统一构图。对此西方曾有人评论说:“如果试想从17世纪荷兰的静物画中拿一个东西,立即就好像到了你手里;而如果想从塞尚的静物画里挪动一个苹果,它就会连带把整幅画一起拽下来。”从这句话中可以深刻体会评论的含义。塞尚摆设的静物就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形式美感,他往往把不同的对象安排在一起,借以获得不同色彩的形的完美和谐。其次,他注重结构,用几何形式来抽象事物。将其作为研究形体结构的手段,根据透视法则使物体块面的前后左右都集中在中心的焦点上。如,《陶器、杯子和水果》主体物和台布等元素组合产生了强烈的几何线性结构,构图严密,无懈可击。他能够只凭形、色、线自由地表达他的心理状态,创造不同视角的异质空间,实现绘画形式美感的完美和谐,极具创造性。同时期荷兰画家文森特•凡•高,他的《向日葵》系列静物画,是主观的个性情感在构图形式上的充分体现,每一幅画的向日葵数量都不相同,从两朵到十五朵,形成形态各异而均衡的布置,他在形与色的处理上有意识地强化色彩价值,利用色彩对比取得和谐,这种形式美感的体现使他的静物画具有着独特的、非凡的个性和魅力。
进入20世纪后,艺术家们沿着印象主义及塞尚、高更、凡高的道路,走向构图形式的感性的追求,他们在多方面进行了不断地尝试和革新,大大开拓了人类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并丰富构图形式美的语言,将表现具象的物体和表现抽象的结构形态综合在一起。如立体主义的代表毕加索,他继承了塞尚结构分析的传统,将同一对象不同角度的形体特征在一幅画面中同时呈现出来。他的一些静物画,简单线条和几何形状,如静物画《扇子、盐盒和甜瓜》,画面上是一个圆桌,左上角的扇子伸展开,形成一连串的几何平面;桌子的背景向上伸展,与画面前方的平面相呼应。整个画面物品看似杂乱,实际上却有条不紊地组织在一起,构图形式上形成强烈的节奏感。
实践证明,在当代艺术、静物画教学中所追求的形式美感创新方面,这一时期在构图方面无疑为我们树立了新的方向。
总之,我们对静物构图形式的美感进行探索,必将有利于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让学生学会欣赏、借鉴,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侧重于自然个性及结构的表现,让作品更不拘一格,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体现独特多样的风格。
参考文献:
[1]张树华.美术鉴赏.人民出版社,1988.
[2]何新.美学分析.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2.
[3]远宏,张桂烨.色彩.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艺术百家》编辑部.—双月刊,2004,(77).
[5]仇永波.素描形式语言研究.辽宁美术出版社,2005.
[6]陈子昂.理性的沉思情感的流露——浅谈水彩画静物写生.
[7]鹿炳君.红梅画家之“我”在油画创作中的意义.文艺研究,2007,(5).
[8]管建林.写实风格/名师导考系列丛书.湖北美术出版社.
[9][意]莫兰迪著.黄继谦,李笑男译.乔治•莫兰迪.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