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的时代性与社会内涵
2009-11-17郭爽
郭 爽
[摘 要]:“诗具有时代性”是雨果在《〈克伦威尔〉序》中提到的重要观点,本文拟从中外艺术、文学的时代性上解说这一问题,阐释出文学艺术与时代的关系问题,并对雨果的这一观点进行评价。
[关键词]:时代性 浪漫主义 审美观
艺术记录历史,表现时代是其社会属性之一。时代性是文艺的必然表现特征,是其与生俱来的义务,也是不可避免的天性。作家生于时代环境下,作品反映时代生活,读者存在于当下,这样的外在条件下怎么可能孕育出与时代脱节的产物?
一、艺术的时代性决定于审美观
自古以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对美的认识由于人们所处的时代和地域文化的不同而不同。同样的东西对某人十分可意,对其他人则可能惟恐避之不及。一个学龄前儿童另一个学龄前儿童对一个成年人是否“长得好看”的审美标准的不同可能完全或部分取决于他们各自家长的看法。当他们看到电影电视中的某个演员或某个邻居的形象被父母在无意之间随便点评时,他们对是否好看的标准便开始形成了。而对于服饰的流行风格则很快他们就相信自己能够根据学校内新近的“最酷”品位来指导父母如何穿着打扮入时。无论是艺术创作者的审美意识还是艺术观赏者的审美意识,都是社会性公共审美观念基础上的个体意识,其形成包括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个人审美经验的积累。一件纯粹用以自娱的艺术品的创作过程无疑是一个个人行为,但转而向第三者展示时便具有一定的公共职能和社会共用。艺术家的作品代表的不但是其个人的审美情趣和表现能力,在其公共职能的发挥过程中也是一个要求观者在观赏作品时与之互动的心理对话过程。一个法国人与一个中国人对话必须首先消除语言障碍才能保证双方对相关内涵的理解无误,而艺术品被除艺术家本人以外的观者欣赏时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一般非考古专业者对出土文物的兴趣关爱总通常是需要借助相关专家对相关时期的文化考察积累论证而提供的注解,而对与艺术家处于大体同一时代和地域文化的艺术品观赏者大多无需依赖这类文化注解。
作为不同历史时期的整体价值观念体系的一部分,该时期的审美观念既有当时社会形态特定条件下的文化共性,又有艺术家本人的审美意识的具体个性艺术情趣。不同社会形态条件下的相应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该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从而更进一步影响该社会结构的不断复杂化,以及相应历史阶段的意识形态的发展演变。ダ献铀怠暗揽傻,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毛泽东的关于“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在此似乎也比较适用,他曾把诸多社会学、政治经济和哲学领域内的问题归结为“上层建筑”并著有专文论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所谓“存在决定意识”,笔者以为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相应的意识形态的演变无疑会因应其所处时代的科学技术革命的所带动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不同的经济基础条件下和社会政治结构中的特定文化形态的构成和表达都势必需要借助相应的艺术语言,而这些艺术语言在直接体现了特定社会层次在特定社会结构中的特定时期的特定审美观念,但必须与其它形式的任何语言同样遵守“约定俗成”的规律,既与所处的地域文化传统保持相对的继承性,又必须与当代社会生活产生符合其社会内涵的相关性。
二、浪漫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浪漫主义文学是时代的产物,它是文学走向真实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雨果认为,艺术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存在着不同的真实,而浪漫主义的真实无疑是一种绝对真实。
雨果认为艺术的真实不同于“绝对的现实”,“艺术不可能提供原物。”艺术的领域和自然的领域是不同的,自然和艺术是两回事,彼此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艺术除了理想之外,还有尘世和实在的部分。区分了艺术真实与现实真实的不同。
首先,他认为浪漫主义文学是一面“集聚的镜子”,非但不减弱原来的颜色和光彩,而且还把它集中,凝聚起来,把微光变成光彩,把光彩变成光明。在这一过程中,有一“伟大的高高飞翔的翅膀”,这“伟大”的事物就是理想,是一种绝对精神,它照耀这世界,才使世界有光彩。艺术要“充分地写出伟大,通过伟大充分地写出真实。”
其次,雨果的“伟大”就是浪漫主义所追求的人道的、平等、自由、博爱的精神理想,因而是永恒的,伟大的,体现人的真实,时代的精神。它是一种理想的真实。人道主义精神因此成为衡量艺术真实与否的标准。雨果的《悲惨世界》就是根据这一原则创作的,充满着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故此,为了实现艺术真实,诗人必须运用热情和想象。
《〈克伦威尔〉序言》是一篇浪漫主义的宣言,它提出,人物不一定是贵族,情节打破“三一律”,语言不是贵族语言,戏剧形式主张悲喜剧结合等,全面向伪古典主义宣战,批判伪古典主义所奉行的清规戒律,从浪漫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出发,彻底地挖掉伪古典主义赖以生存的立论基础,提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艺术真实原则,对照原则,自由原则,强调资产阶级的美学理想,成为法国浪漫派的旗帜。
“序言”提出的浪漫主义引发了自由主义的文学运动,召唤着为自由而战的艺术家,形成包括雨果、缪塞、戈蒂耶、大仲马以及后来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斯丹达、梅里美在内的大队伍,反对封建复辟,探讨摆脱旧的文学形式等艺术问题,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它追求理想,崇尚自我,充分表现激越情感,以及奇特的情节、夸张的手法,适应了资产阶级的政治需要,推动了世界性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