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模式下“制冷与空调”专业课程建设思路与教学设计探讨
2009-11-17王丽
王 丽
【摘 要】工学结合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方针,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方针。本文围绕“制冷与空调”专业,采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强调课程体系的职业性和开放性,建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综合素质教育相统一的课程教学体系。
【关键词】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 制冷与空调专业 课程体系 职业能力 课程模块
一、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灵魂
所谓工学结合就是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结合;校内培养与企业培养结合;学生角色与员工角色结合。构建以“工作过程为主导,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工程系和土木建筑系,1960年,美国俄亥俄州辛那提大学开始实施与英国基本相同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称之为“合作教育”。再如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澳大利亚以行业为主导的“TAFEI”模式等等。1983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在美国成立,总部设在美国麻萨诸塞州波士顿的东北大学,协会成员来自40多个国家,每年召开一次国际性会议,影响越来越大。目前,发达国家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发展的重点是跨国安排学生的工作实践,即达到教育国际化的目的。2000年协会理事会经过讨论决定,将合作教育改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以进一步从名称上凸显工学结合的基本特征,便于理解。
然而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的实践中,工学结合还未能全面而深入地推展开,究其原因,其一是认为工学结合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模式,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都有这种观念;其二,相对学校而言,企业的积极性不高,企业不可能主动为社会培养技能性人才,这也是一个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
2006年教育部第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问题》,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笔者认为,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高技能人才是广大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职教人刻不容缓的责任。
二、“制冷与空调”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设思路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方针,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强调课程体系的职业性和开放性,建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综合素质教育相统一的课程教学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体现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岗位能力紧密对应;在课程内容上,坚持基础性与实践性、先进性、专业性、实用性相结合。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设原则是突出对学生职业岗位关键能力与职业道德培养,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制定能力要求明确的考核标准。教学计划与课程内容体现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1∶1原则,构建课程体系。完善和充实专业课程资源,建立一整套高效实用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及考核评价体系。探索与课程教学目标相适应的具有鲜明高职和地方特色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建设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
在“制冷与空调”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我们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以项目为导向设置专业核心课程
根据课程培养目标所规定的职业能力设定工作项目,以工作项目为轴心整合课程内容,形成课程单元,并与职业能力相对应。课程内容由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和扩展知识组成,体现课程结构、课程定位和课程内容的职业性,形成“理论教学+认识实习+教师导学+校内实训+校外实训”的课程教学体系。
2.以工作任务为核心开发新课程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现场模拟与实际操作为载体组织课堂教学,在实际训练中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及应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技巧。如空调系统安装课程,分为空调负荷计算、空调设备选择与水力计算、空调系统安装技术规范与操作规程、空调系统安装工艺、空调系统试运行与调试等单元组成。课程内容围绕施工现场施工员、技术员、预算员等职业能力为核心,组成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的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的结合,构建全新的课程开发新模式。
3.以“双证书”为目标组织教学过程
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将“双证书”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学生学习相关课程后,可直接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使学生在学校期间获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4.以“2+1”教学体制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为加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致学”,与企业合作开展“2+1”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生“2”年在校学习,“1”年到企业顶岗学习,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学生与员工的零距离。
对学校而言,这种模式缩短了学生在校时间,因此,课程的设置必须体现“适度、够用”,教学方法必须高效,教学内容必须实用。
对企业而言,这种模式给了企业考查、选择、培养技术人才的机会,也给企业提供了一个选聘优秀人才的渠道。
对学生而言,这种模式使他们一入学就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培养“敬岗、爱岗、适岗”的良好职业素质,尽快地适应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实践证明,推行“2+1”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带动了专业调整与建设,以及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毕业生具有“适岗、应用、变岗、创新”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提高了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率与学生就业率。
三、构建“制冷与空调”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1.构建“制冷与空调”专业职业能力体系
通过制冷与空调技术岗位分析,确定其职业能力,见图2。
2.探索“2+1”五个一致性的课程体系
构建“2+1”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应体现“五个一致性”,即岗位能力与课程模块一致性——根据岗位能力所需知识点来确定课程模块;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的一致性——由生产实际需要来确定教学内容;校内实训与企业工作的一致性——将企业岗位技术要求引入课程使训;校内课程考核与岗位技能考核的一致性——把行业标准作为课程考核的依据;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的一致性——学校管理企业化。改革教学方法和实训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使校内生产性实训达到80%,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学校期间人才培养模块和企业期间人才培养模块见图3、图4。
3.推行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课程考核标准及考核体系
改革考核标准:在职业能力考核中,分数成绩并非唯一标准,考核标准还包括纪律表现、思想修养、动手能力、职业道德、人文精神、协作意识、创新精神等方面。本专业注重实践能力考核,引入企业考核机制,强化操作实训。与企业共同制定符合企业需求的实践考核标准及体系,同时在《学生成绩评定考核办法》中尝试将学生的课堂纪律与学习态度作为考核标准之一。
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对培养过程和培养结果进行正确评价,评价手段多元化;对实践能力的考核综合运用生产操作、现场答辩、课题研究、技术攻关、撰写论文、作品创作等多种手段进行。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完善顶岗实习式、半工半读式、订单式等培养模式的评价体系。
4.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法等构成系列的重点专业教学方法体系,不同类型的课程教学可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组合;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以岗位“核心技术技能”为支点,以应用实践为主线,对专业课程进行系统分类,采取引入行业技术标准、企业工作标准作为案例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
5.围绕核心职业能力,建设精品课程,编写特色教材
与企业共同建设体现岗位核心技能的多门精品课程,公开出版特色教材。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搭建共享型优质教学资源平台,提升资源辐射能力。
参考文献:
[1]林苏.“学做合一”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06.
[2]刘向红.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7.
[3]郭海龙,罗宇飞,李军等.高职深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关键环节探讨[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
[4]李占军.“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实训教学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