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花都区校外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尝试
2009-11-17姜敏菁
姜敏菁
[摘 要]: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历史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区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对校内历史课程资源的有效补充。笔者就本地区校外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了尝试,旨在探讨怎样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区域历史课程资源,提高历史课堂教与学的效能。
[关键词]:校外历史课程资源 域历史课程资源 历史兴趣
在历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作为传统课程资源的教材,只是教师的教本,学生的学本。因而,历史教师越来越重视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践也证明,学生学习兴趣能否激发,教学质量能否提高,这与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紧密相关。
为此,本人对花都区校外历史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作了尝试。
一、开发和利用区域历史课程资源,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1.开发与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有关的区域历史课程资源
(1)了解区域的历史及人文、自然环境。通过对《花县文史》、《中国花县地方史》、《花都景点》的查阅,我了解到,花都区历史悠久,在两汉时属于番禺县,隋时属于南海县,清康熙二十五年开始设县,取南海、番禺两县部份区域置县,因县城近花山,定名“花县”,属广州府。花都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斗争传统的地方,既有震惊中外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领袖洪秀全、冯云山、洪仁玕;又有为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效力的徐维扬;更有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而献身的陈道周等烈士。花都还有很多历史文化遗迹,如洪秀全故居、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盘古王庙、广东番花同盟分会故址、炭步朗头村古民居群、骠骑将军张柏庭墓、花山梁氏大宗祠状元旗杆夹、花东镇三吉堂古建筑群、花县农会遗址等。
(2)选择适合的有价值的区域历史资源。花都区的校外历史课程资源十分丰富,但不可能全部都融入到教学当中,要选取一些与历史教科书有关的、有价值的历史事件,用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实施教学,就能真正有效利用好区域历史资源。如教科书内容花都区历史事件及人物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辛亥革命新华镇三华村人徐维扬率领敢死队参加了黄花岗起义,在牺牲的七十二烈士中,有18个是花都籍人。黄兴曾多次在广东番花同盟分会故址召开秘密会议,黄花岗起义后,孙中山先生题“毁家纡难,功在党国”。中国共产党成立1920年成立的“九湖自卫农团”和1921年徐茂均创办的“花县共产农团”抗日战争1937年10月6日,4架日军飞机轰炸花县;1938年3月成立花县青年抗日先锋队解放战争1949年10月13日,花县解放。
2.对区域历史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
(1)融区域历史于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地方史是发生在本地区的事,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和乡土情味,学生对此有亲切感、认同感。因此,我在上课时,把课程知识点与花都区史事串连起来,帮助学生勾通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对地方史事的亲切感,用已感知的地方史事去感悟课程中的知识点,如在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我就补充讲:花都新华镇三华村人徐维扬率领敢死队队员参加了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中,有18个是花都籍人。学生一听马上来了兴趣,情绪高涨,纷纷追问是哪18个?他们是怎样牺牲的?这样把地方史融入历史课堂教学中,既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把握,对优秀的地方文化遗产有自豪感,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地方历史的探求欲望和对历史科的学习主动性。
(2)参观本区博物馆、纪念馆和历史古迹,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的直观感受。教材中提供的历史文化古迹,大部分因地域的距离遥远而制约着学生亲临其境去考察、去探究、去感受。书上的文字远没有实际事物那样直观。地方历史文化遗迹近在身边,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我根据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引导学生实地考察探究了洪秀全故居和广东番花同盟分会故址。在参观考察的过程中,我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收集和整理各种形式的资料,如要求学生画出洪秀全故居的布局简图,记录各个景点的名称及其简介,形成文字资料,还鼓励学生积极设问,多方探究。这些参观活动摆脱了教科书这方面知识的单纯记述,使学生通过实物资料耳闻目睹地了解历史,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历史伟人的美德和斗争精神,激发他们奋发图强,报效祖国的壮志,让他们学会运用课堂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历史问题以及掌握实地考察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也对学生进行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教育。
(3)开展与本区域有关的历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开发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绝不仅仅束缚于课堂和教材之中,在教师的有意指导下,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多方面、多层次、积极主动的了解、接触历史知识,能克服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诸多局限。因此,教师在开展历史实践活动时,应该引导学生以课程标准为纲,以地方历史为资料,以本区家庭、社区为实践基地,通过社会调查、访问、搜集、整理资料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养成从发生在身边的史事中搜集历史信息,获取新知识的学习习惯,形成“历史就在身边”的理念。
如在讲到“寻找历史”这一课题时,我提出让学生回去了解自己的家族史及姓氏,让他们自愿结合成学习小组,围绕着自己的探究主题,广泛地利用家庭和社区资源开展研究。学生有的回家采访父母、祖父母和亲戚朋友,有的找来族谱细细研读,探寻本家姓氏的由来,有的利用业余时间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有关中华诸姓知识的资料。他们在我的指导下,通过归纳分析,形成总结性报告。又如,讲“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我布置学生访问家乡长者,搜集家乡这个时期“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及造成经济困难的史实,整理后在小组会上交流。讲“文化大革命”一课时,组织学生去采访了阅历丰富的长者,倾听长辈对往事的回忆,让学生回家乡搜集带有明显时代特征的物品,如毛主席像章、服装、图书等,不少农村的墙壁上还保留了毛主席语录,让学生用相机拍下来,利用物品和照片进行一次展览。通过这些与本区有关的历史实践活动,学生视野宽了,主动性增强了,搜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等都得到提高。
二、开发利用区域历史课程资源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校外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对地区文化历史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与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并养成终身学习与探索的良好品格。但是,在开发校外历史课程资源的时候,也应该注意一些问题:
1.处理好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资源的关系
开发利用历史课程资源,要搞好校内校外结合,使历史校内课程资源得以增殖,使校外外学习资源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要使二者互补共效,相得益彰。校内外课程资源对于课程实施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该占据主导地位,校外课程资源在大多数情况下起到一种辅助作用。课堂教学作为提高学生历史素质主阵地的地位不能动摇,只是以往我们忽视了对于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现在应该加以足够的重视,但决不意味着在整个基础教育范围内从根本上改变了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策略。事实上,课堂教学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并非对立的,而是统一的,课内教学资源特别是教科书的开发利用,可以成为校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和依据,校外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可以成为课内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化和补充,因此,我们既要发挥各自的优势,更要尽可能地使二者有机结合,实现教育功能的整合与提升。
2.开发适合的区域课程资源
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校外课程资源,因此,在对校外历史课程资源的选择方面,一定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任何一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都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必须以教材为基础,使教材内容得以延续和升华。
(2)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开发的校外课程资源,要选择对学生知识、能力以及情感、价值观的发展有益的内容。
(3)要从实际出发。依据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校外历史课程资源重新整合,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方便易用,经济可行。
3.正确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和提升
在开发与利用校外历史课程资源中,形式大多是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这种实践要在教师的规划、指导下进行。例如,到洪秀全故居参观考察,我预先让学生搜集了一些关于洪秀全的资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口述等,可以查阅相关的书籍,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还可以找一些年长者了解。这样,使学生在利用历史遗迹这种资源进行学习之前,已经对要考察的内容有了初步的印象。在考察过程中,我又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收集和整理各种形式的资料,使学生在实地考察中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在在开发与利用校外历史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学生将会更多地直接接触实际生活,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和直接经验,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这些感性知识、直接经验加以总结、归纳和提升。在讲到“寻找历史”这一课题时,学生在我的指导下,通过归纳分析,形成总结性报告:如“我们是土生土长的吗?”“我们是同一个祖先”、“花东——王的天下”、“商衍鎏——北兴人的骄傲”,等等。
4.历史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1)搜集、挑选、鉴别的能力。校外历史课程资源藏量丰富,分布广泛,品种多样。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善于搜集、果断取舍和价值判断的能力。
(2)组合、变通的能力。校外历史课程资源大多都是零散的,如个人、家庭、社会、自然、媒体,教师就要把这些课程资源进行组合,使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教育的针对性、目的性,从而转化为历史课程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3)协调、沟通的能力。校外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它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师必须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自然,走进学生家庭,走近学生生活。教师必然要与社会、家庭、其他学科教师以及文化场所取得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协调与沟通能力。
总之,校外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丰富而多采的,值得我们花大气力去研究、探索。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是:课程资源内容的开发和利用为教育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3]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朱煜.历史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教材•教法,2002.
[5]《花县文史》第四、十三、十四辑.
[6]中共花都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花县地方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9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