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009-11-17梁立中
梁立中
【摘 要】本文旨在探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新的有效方法。应大力倡导开放式、个性化而非填鸭式教育活动,思想教学模式,特别是道德教学模式应与新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本文概述了以下理论要点: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应在思想指导中同等重视,努力提高大学生的个性培养,简单的填鸭式教学应被开放式的个性化教学所取代。
【关键词】思想教育工作 高校学生 教育模式
传统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通过向学生灌输具有权威性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学目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在外来文化的大力冲击下,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思想道德领域层出不穷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不仅是受教育者,就是教育者本身对有些问题也感到困惑。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由于受社会、家庭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已敢于挑战教育者的权威性,强烈的自主意识使他们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道德理念和行为模式及评价标准,教育者简单的说教很难纠正他们对某些社会现象的理解和行为的偏差,强硬的灌输甚至可能引起他们强烈的逆反心理。因此,改革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解决教与学之间存在的突出矛盾已迫在眉睫。
一、对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反思
当前,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普遍感到工作不如以前好做了。究其原因,除了社会环境的影响所导致的教育对象自身条件的变化外,教育者主观上对这一变化缺乏足够的认识,致使我们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因循守旧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仔细审视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难发现存在滞后于时代需求的几点缺憾:
1.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期以来由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片面强调统一集中的价值取向,忽视了个人价值的发挥,甚至把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人为地对立起来,极大地抑制了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2.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观上,过分突出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育对象过于客体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视教育者为唯一主体,忽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把受教育者仅仅视为消极、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这必须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命令主义,强制压服和单向注入,严重地挫伤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
3.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上,只重视政治思想、伦理道德教育,教育内容过于狭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传统的伦理、道德,它培养和塑造的是听话、服从、克制和无私的形象,而体现人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独立自主、自我奋斗等素质往往不受重视。因此,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却容易扼杀人的进取心和创造能力,不利于个体的发展。
4.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上,唯自上而下的灌输式,教育手段过于简单化。忽视培养人的个性和能力,忽视了引导受教育者积极向上、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教育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往往从教育者自身条件出发,而不考虑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思想道德水平和理解接受能力,使受教育者对理想主义、集体主义及传统的伦理道德教育反映冷淡。
二、改革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几点建议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今天的各种社会关系正经历深刻的重新整合,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正发生变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一个重塑的过程,毫无疑问,与这些变化相适应,必然要求社会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及时应变、适时调整。
1.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必须把个人价值的体现当作今天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忽视了这个方面,意味着未能全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也难以被思想活跃、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的学生所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只有确立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内在统一的新价值观,才能促进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的协调发展。
2.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观上,应确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体性辨证统一的观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唤起人的主体意识,培养个体的独立人格,提高受教育者的参与程度,由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到积极主动地自我教育,并最终形成师生互动的良性循环。
3.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体系上,应从“道德本位”向“能力本位”递进,实现模本型教育向个性化教育的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社会普遍认同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其目的是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习惯将“老实听话、大公无私、刚正不阿、勤奋节俭、循规蹈矩”等作为教育模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从模本型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鼓励他们自信、自强、自立,把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作为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激励学生走个性化的人才成长之路。
4.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上,应当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从单一的灌输式教育向辨析式教育转变。辨析式教育主要可以采取两条途径:其一,积极拓展师生之间及学生相互之间的思想交流渠道。比如,面对校园中愈演愈烈的恋爱潮、打工热、考试作弊以及社会上的商业欺诈、假冒伪劣商品盛行、腐败等不能回避的消极现象,教师不应只是照本宣科地讲大道理,而应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或者组织辩论。不仅使教师更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教学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学生也能从辨析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和启发,从而修正自己对某些问题和现象的看法,并可能形成辩证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既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二,带领学生投身社会实践,把校园教育转变为社会教育。因此,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形成和巩固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另一方面,能使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发现自身的价值所在,或者发现自身素质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从而找到前进的动力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