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管理与生产效率的相互作用
2009-11-16潘玉元
潘玉元
[摘 要]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成本并不意味着压缩雇员,也不是简单的雇佣廉价劳动力。事实上,特别是针对生产型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需要不断地消除浪费,消除管理瓶颈,努力进行持续改进。
[关键词]企业管理;目标;效率
从20世纪初管理理论形成开始,管理学派、工具、方法不断推陈出新,令人目不暇接。由此造成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无所适从,那么管理当局是不断地追赶最新的管理思想、理念,还是找到一个以静制动的变通之道?其实管理根本在于提高效率,只有这样, 对某一特定企业来讲才是最好的管理策略。管理理论先后经过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和当代管理理论等阶段。在每一个阶段,管理大师们为应对当时的管理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但是仔细思考一下,各种理论都是以提高效率为终极目标。
一、企业管理就是提升普通员工的生产效率
最早的管理思想代表人物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以制造别针为例分析了劳动分工。生产别针的作坊把生产工艺分解为18种由不同的个人分别进行的专门操作,实行个人之间的劳动分工,劳动生产率提高几百倍甚至几千倍,可以达到人均日产4 800个。如果一个人从事所有的工序,那么他一天也生产不出几个。经过产业革命后,科学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许多新发明开始出现,出现人与机器的矛盾,人们对众多机器的协同生产的问题还很陌生,但是管理仍处于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经验和主观臆断盛行,传统的经验管理越来越不适应生产经营的需要。美国的管理专家进行了各种试验,让机器与操作者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生产效率。科学管理理论主要代表人物弗雷德里克·W·泰罗于1898年在伯利恒钢铁公司进行了“搬运生铁块试验”。他分析整个搬运过程,改进操作方法,结果使每个工人的工作效率提高了近3倍。泰罗的试验目的是减少不必要的动作,并使其所用的时间最少,最终提高劳动生产率。所以,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科学管理之父”泰罗都是把提高车间工人的生产效率作为企业管理的着手点。
二、企业管理就是提升管理当局的生产效率
法国古典管理理论杰出代表“经营管理理论之父”享利·法约尔在法国最大的矿冶公司任总经理30年。他从企业管理的全局和整体出发提出一般管理理论,着重分析研究高层管理效率和一般管理原则。他提出:企业内无论是高层领导,还是普通工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要从事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会计活动、安全活动和管理活动等这六项活动,只不过是随着职务的高低和企业的大小不同而各有侧重。高层人员工作中管理活动所占比重较大,而在直接的生产工作和事务性活动中管理活动较少。
管理学者从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角度,把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去,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逐渐形成了行为科学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研究的内容早期被称为人际关系学说,以后发展成行为科学,即组织行为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人的本性和需要、行为动机、生产中的人际关系等。
在管理丛林时代,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和权变理论学派对提高管理层效率提出各自的看法。社会系统学派提出,管理人员在管理活动中执行着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若干职能。管理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从计划到控制,再从控制到计划,表明了过程的连续性。控制职能确保组织达到其计划的目标。社会系统学派认为,人的相互关系就是一个社会系统,它是人们在意见、力量、愿望以及思想等方面的一种合作关系。管理人员的作用就是要围绕着物质的、生物的和社会的因素去适应总的合作系统。决策理论学派提出,管理的全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决策过程,即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系统管理理论学派强调,管理人员应树立全局观念、协作观念和动态适应观念,既不能局限于特定领域的专门职能,也不能忽视各自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经验主义学派通过案例研究,向一些大企业的经理提供在相同情况下管理的经验和方法。管理科学学派认为“管理”就是用数学模型及其符号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求出最优解,以达到企业目标。权变理论学派认为管理者必须根据企业环境的变化而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佳”管理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给管理当局对如何管理员工这一问题指明了方向,使管理层的工作更加有效。
三、企业管理就是提升知识型员工的生产效率
目前创新管理、知识管理正蓬勃发展。当代的管理理论的提出或者说要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其必然离不开知识型员工的支持与参与。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型员工的生产效率将决定着企业的命运。企业中的员工分为三类:普通员工、知识型员工和管理者。通过对管理理论发展过程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所做任何管理上的努力都是着眼于如何提高普通员工、知识型员工或管理者效率。从这个角度上说企业没有“闲人”,企业不允许也不容忍无绩效或绩效低下的员工存在。管理当局在进行管理时,就是应不遗余力地提高这三种人的工作效率。所以,追求效率的提高是管理的根本,管理层不能因为追求时髦管理概念和管理理论而舍本逐末。同时,员工应不断提
升综合素质并以此来提高个人生产效率,不能抱残守缺、满足于现状。
四、经历了多年的一线管理工作,总结了一点生产效率提升方面的经验
1.拿来主义。我比较推崇拿来主义,好的方法及经验应该让大家共享,而且因为都是现成的,所以不必浪费太多的精力与时间,就可以达到预期目标,少走弯路。简单来说,就是把别人的方法及经验,根据产品的特征,变现为自己的生产模式,但是样式可以多种多样,不必拘泥于死搬硬套。能提高生产效率才是硬道理。
2.集思广益。一方面通过多方收集有关信息。不论是别人说的、别人做的还是道听途说得到的,一旦觉得方法有用,就可以记录下来并很好地保留下来。经常翻翻看看,刺激一下自己的大脑,说不定有一天灵感顿来。
另一方面还要倾听来自一线员工的声音,因为他(她)们都是实际操作人员,他(她)更有发言权。谁的方法好用,就用谁的!
参考文献:
[1]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 (英)亚当·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编辑/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