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献礼”片看“主旋律”电影的市场化
2009-11-16张志恒
张志恒
“主旋律”的商业化不仅是观众的需求,也是电影产业化的必然要求。如果“主旋律”电影不能有效地进入市场渠道流通,往往难以真正到达广大观众中间。失去市场,“主旋律”电影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因为政府不可能强制普通个人进入电影院,归根结底还是要靠电影本身来吸引受众。
作为2009年“主旋律”献礼影片重头戏的《铁人》票房发生了过山车式转变。“据统计,截至5月22日,《铁人》的团体票市场超过1300万,但全国零售票房不到300万。而导演尹力对票房的期待曾是1个亿。”遭遇市场冷遇的《铁人》被有关部门要求重新排片,延长档期,并辅以一整套“救市”措施,票房上亿的目标又清晰可见。{1}这样的事实在提醒我们,“主旋律”影片在电影产业化大背景下的生存空间不容乐观,其担负的特殊使命决定了它对政府操作的依赖性。如何摆脱这种依赖性,从而与中国电影产业化的进程合上节拍,是“主旋律”电影目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提高“主旋律”电影的观赏性
“今天的电影主体观众,在美国是40岁以下,在中国,电影主体观众在35岁以下。”{2}青年群体是我国电影市场的主体,这也决定了“主旋律”电影需要调整的主要是内容、形态、叙述方式上对青少年观众的文化趣味和心理需要的迎合,电影的观赏性必须被摆在突出的位置。
脱离模式化的叙事。中国的“主旋律”电影受传统艺术形式的影响,在电影语言的应用上,更加重视电影本体的表现功能。从早期的人物传记电影《焦裕禄》《孔繁森》到今天的《铁人》《邓稼先》,观众会发现在电影语言运用方面的许多进步,最突出的就是自然语言更加个性和本色,艺术语言更加丰富多样。
然而,在叙事模式上,“主旋律”电影还显得比较单一和陈旧,且重复雷同较多,欠缺原创性和开拓性。“主流传记片大多还采取悲情兼苦情的叙述方式,比如《邓稼先》《水凤凰》等,但电影作为‘工业时代唯一的集体感知对象必然要注重传播功能。从观影大学生对多部悲情兼苦情煽情模式影片的反映,我们发现他们对这种叙述方式很难产生共鸣。”{3}就以传记片为例,在人物塑造上往往是按照理想化的完美人物去展现。电影需要平衡虚构和真实,虚构当然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增强艺术效果,但这种虚构是基于生活的逻辑,而不是基于理想中的完美。这就是一直以来的“主旋律”电影会给观众“假”的感觉的原因。观众是有自己的价值和生活判断的,这样的虚构表面上看是在烘托主流价值,但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还是这一套手法,将会起到相反的效果。也就是说,必须由英雄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今年的四部人物传记电影《铁人》《潘作良》《邓稼先》《袁隆平》在叙事上都有所突破。
《铁人》中对王进喜的形象塑造,改变了以往完全以正面描写、单一线索的叙述模式,虚构了一个“反面”人物刘文瑞,也多了一条刘文瑞和其儿子刘思成两代人的感情线索,来烘托“铁人”的形象。刘文瑞在剧中就是一个“逃兵”,就是一个普通人。对这个反面人物,剧中的人物也没有对其深恶痛绝,大加指责,用导演尹力的话说,“都对他寄予同情和悲悯……”{4}这种对普通人物命运的关注和人生价值的反思也是影片的一个突破和亮点。另外,此片采用了交叉时空的方式来叙述两代人的价值冲突,是在努力使铁人精神厚重起来,而不仅仅是一种口号式的号召。
《袁隆平》更是加入了袁隆平夫妻的浪漫爱情故事,再加上袁隆平亲自饰演自己老年的那部分戏。这种对生活本真的挖掘,对典型人物的立体化叙事,都可以扭转观众对“主旋律”电影的僵化印象,也提高了影片的观赏性。
“主旋律”与大众合流。平民中也有“主旋律”。传统的“主旋律”一般是通过真实的典型人物来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这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拉远了与观众的距离。如果把“主旋律”搬下神坛,让普通人来体现这种价值会更具说服力和接近性。比如高群书导演的《千钧·一发》,依然是以真实的人物为原型,塑造了一个普通的防暴警察的感人故事。导演运用纪实的手法和大量的蒙太奇将一个立体的小人物形象同“主旋律”主题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几乎实现了和观众的零距离。如果观众在这个纷繁的世界里习惯了普普通通的生活,他进入影院当然也希望看到一个和自己一样的普通人是如何诠释人生价值的。
《铁人》对于王进喜的形象塑造,一改以往典型人物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和精神、政治和政策上从不犯错的完美形象,巧妙地安排了王进喜在饥荒年代违反纪律“偷油换粮”的情节,让观众感觉到他是一个真实的人,因为这样的事也会在现实中出现,甚至发生在自己身上。
这些年不少主流影视剧都在人物塑造上取得了突破,演员柳云龙因为在多部影视剧中饰演了一系列有血有肉的共产党员角色,使得一些女性发出“嫁人要嫁柳云龙”的感慨。《亮剑》中的李云龙则改变了观众对八路军的刻板印象,《潜伏》中的余则成更是把政治信仰和个人的情感和性格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说到底,“主旋律”要表现的就是一种现今时代正在缺失和流失的价值。想让新的一代产生共鸣,就必须用他们习惯的方式和方法。“主旋律”的就应该是大众的,大众接受的才可能成为真正的“主旋律”。
对主流意识的隐性表达。电影理论上有兼容式影像系统的说法,即“一部影片中,两种不同性质的影像系统都可以得到合乎逻辑的读解,这就是兼式影像系统。正如影片《沉默的羔羊》,在真实影像系统中,它是一部惊心动魄的侦破片;而在特殊文化系统——精神分析学说的解读下,它呈现的是一种丝丝入扣的逻辑画面,从而构成真实影响系统与特殊文化影像系统的有机联系或兼容。”{5}这是电影的一种比较高境界的表达方式,但它传达给观众的视觉和心理体验是非凡的、具有震撼性的。“主旋律”电影应该避免那种直接“露骨”的说教式表达,因为这种表达影响了影片的艺术性和欣赏性,只是将思想性简单地推给观众。“主旋律”电影可以回归电影的本质,强调其艺术性和欣赏性,而思想性可以隐性地表达,也就是在第二套影像系统中来传达主流价值。用潜移默化的形式来影响观众,更容易被认同和接受。
把握时代性,找到主流价值新意义和新的结合点
主流价值与个人情感的结合。“主旋律”并不是只能宏大叙事,或者不是简单地宏大叙事。既然现在的观众更加关注真、善、美和个人情感体验,“主旋律”电影也必须放低姿态。
由尹力导演的《云水谣》是个典型的例子,“主旋律”电影借助爱情史诗的戏剧风格,将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主题与缠绵悱恻的浪漫悲情故事结合起来,成为当年度主旋律电影的“样板”。这部影片当年在国内拿了很多奖项,很多人感慨“主旋律”也可以拍出《珍珠港》的效果。
今年的“献礼片”《高考1977》考虑到了一代人的情感。据影片主创人员介绍,“影片的切入角度,本来打算写成纪实风格,写邓小平如何克服阻力,怎么拍板决定恢复高考(从解放思想、领袖决策方面去写)。形成了几个方案都被我们否定了,后来有人提出通过“草根”这个侧面去反映领袖决策……”{6}这部影片反响不错,原因是在宏大历史背景下,把镜头对准了那些小人物的命运,“高考”这个热点也契合了改革开放决定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共同之处,找到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的结合点。这样的“主旋律”是可以让观众投入个人情感的,而不仅仅是在“看戏”受教育。
对主流价值的反思和突破。文革后,中国“主旋律”电影也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反思,产生了一批好影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价值取向多元化,必然引起更多对传统价值体系内容的反思,这对于“主旋律”电影来说又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作为献礼片之一的《南京!南京!》,票房已到1.68亿元(截止六月中旬),这是主旋律影片商业化可能的有力证明。”影片中角川这个人物塑造,突破了中国以往的抗日题材电影中日本军官固定化的凶残没人性的形象模式。对于这个角色国内有一些争议,有人说美化日本人,其实此电影只是开始试着用看人的方式来看日本人了,这个角色的存在更有利于揭示战争的邪恶和发动战争的人的罪恶。《铁人》中王进喜“偷油换粮”的情节,导演就很好地抓住了现在人对于早期“主旋律”电影中人物价值的反思,现在的人已经不再相信完人,他们的价值体系和价值判断出发点就是自己是个普通人。这样的情节设置,更加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其实,“主旋律”电影从产生开始,就有对现实和社会、政治价值的反思的特征,只是新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在价值取向上正在经历着调整,“主旋律”电影更应该成为敏感的媒介来引导这种转变。
开拓海外市场。“主旋律”电影也要开辟海外市场,只是我们的“主旋律”要改变一下自己的形象。
国内的商业电影之所以在国际上没有获得我们所期待的表现,恰恰是因为缺乏对于中国主流价值的表达和挖掘。反观美国的影片,虽然商业气息十足,但都透露着对美国主流价值的独特诠释。
从这方面说,“主旋律”要宣扬的主流价值就是中国电影打开国际市场的重要资源和突破口,关键是我们要找到与其他文化的结合点。
结合西方人的口味和中国的主流形态,“主旋律”电影既可以在国外发出中国主流文化的声音,又可以开辟新的市场。另外,这次金融危机在客观上提供了这种可能性,欧美国家的国内电影市场不景气,好莱坞电影的海外市场也受到严重影响,这点从去年中国电影票房前十名可见一斑,国产影片占八席且都比较靠前。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文化热也逐步升温,这正是中国利用电影语言发出主流声音的绝佳时机。
重视商业包装。“主旋律”电影当然不能拒绝商业元素,商业的外衣下包裹的是主流价值的内核。也许对于“主旋律”电影来说,加大商业元素只是在电影产业化背景下的一种生存策略和宣传手段,即用商业的元素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来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教育。
明星效应,是最直接的商业运作。《铁人》起用了刘烨和因拍摄了《潜伏》而势头正猛的吴刚。而《建国大业》更是明星云集,由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亲任总导演,演员阵容几乎囊括了所有内地的当红影星,更有一些港台明星加盟,仅凭这些观众熟悉和喜爱的面孔就可以保证这部国庆“献礼片”的市场价值。这样的电影很容易吸引观众去感受建国前的那段特殊的历史,达到“主旋律”电影需要的传播效果。
市场推广过程中,电影的前期宣传,上映的时间安排,都应该充分考虑电影盈利的因素,“主旋律”电影终究要脱离政府的庇护,走上更宽的市场渠道,不管是资金渠道还是投放渠道都必须多样化。
总之,随着我国电影产业化改革的深入,中国的“主旋律”电影也在转型,出现了主流化和商业化的趋势,这是“主旋律”电影肩负宣扬主流价值的使命的需要,但这种转变仅仅是个开始。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栏目责编:胡江银
注释:
{1}沈亮:《主旋律影片如何才能赚钱》,《南方周末》,2009年6月25日头版
{2}尹鸿:《向市场集结的主流电影群——2008中国电影创作备忘》,《当代电影》,2009(3)
{3}《<邓稼先>当代电影新作评议》,2009(5),对话者:王冀邢,黄式宪,张卫,田卉群。
{4}《专访电影导演尹力:主旋律电影也要回归艺术》,《瞭望东方周刊》,来源:新华网 2009年6月12日。
{5}黄琳主编:《影视艺术——理论简史流派》,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
{6}《<高考1977>对话》,对话者:江海洋,任仲伦,倪震,石川, 录音整理:卢嘉毅,李阳,《当代电影新作评议》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