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演进中引领舆论
2009-11-16唐晖
唐 晖
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人民日报社时强调,一定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我国以《今日说法》为标志的电视法制节目走过了10年的历程。作为拥有庞大受众群、最具影响力的知性电视节目,作为题材对于公众和社会具有极高敏感度的节目,如何在时下社会语境中向前演进,在我国未来的民主法治社会建设中更好地引领舆论,已引起业界和学界普遍的理论关注和研究追问。
电视法制节目内容的演进
我国电视法制节目兴起的10年,是记录中国法治进程、引领法治舆论的10年。电视法制节目要继续占领舆论高地,必须触摸社会的体温,紧扣时代的脉搏,在以科学发展观、民主政治、改善民生等为关键词的社会语境中,找到法制节目内容演进的隐含的命题,以提高舆论引导的有效性。
一、注重公民法制意识的全面培养。在以往的10年中,法制节目通过大量的以案说法,让公民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但是,这种维权更多地表现为公民生存权利、物质生活权利方面的维护。随着社会的进步,党的十七大非常重视人民的民主权利,提出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四权”表达了公民在精神层面上的诉求。今后的法制节目要更多地关注这方面的维权。
如果说过去10年的法制节目更多地引导公民维权的话,今后的法制节目不仅要让公民懂得维权,更要引导公民承担义务。公民的义务意识应包括对国家、社会、家庭和他人的责任,尊重和维护国家、社会、家庭和他人的权利。《今日说法》节目已作了有益的尝试。在北京奥运会召开前,推出《小撒走奥运》特别节目,该节目引导观众如何做一个高素质的公民,如遵守赛场纪律和规定,不影响运动员水平的发挥和他人的观看等。节目大力倡导了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意识。
二、注重社会系统各种利益的表达和聚合。党的十七大提出,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内容,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然而,社会群体间的利益冲突,是我国社会和谐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化解“群体性事件”之道,在于承认社会各阶层利益的不同,并通过讨论、对话和交流等公共协商,实现立法和决策中各方利益的平衡。这就需要构建合理的利益的表达渠道和协调机制,大众传媒应发挥相应的功能,作为法制节目更应有所作为。这也是法制节目今后内容演进中的新课题。
法制节目应成为弱势群体和强势群体话语表达、沟通和聚合的平台。无论是央视还是地方台的法制节目,都可以利用“两会”和党代会召开之时或其他机会,为普通百姓和法律制定者、政策决策者提供交流的平台,让强势群体能悉心倾听弱势群体的多元意见表达,以便决策时能平衡各方的利益。央视《中国法制报道》栏目亦有这方面的尝试。该栏目从2005年起,每遇“两会”便推出《小撒探会》特别节目。该节目中设置的《小撒探会网友点题》板块,实现了“早晨发出一条留言,中午进入小撒的视线,晚上登陆央视的荧屏”,使网民有机会就国家法律和公共政策问题发出自己的声音,让高官作答。法制节目,特别是地方法制节目应将弱势群体话语表达常态化,除了“两会”,还可将各种听证会以及人大、政府关于公共政策的决策会等纳入自己报道的视野。
三、既关注公法,也关注私法。为适应当代中国“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法制节目应既关注公法,又关注私法。一个法治国家一方面要实现各项工作法治化,另一方面也要实现人与人关系协调法治化。如央视的《今日说法》已将镜头聚焦于物权法、合同法、环境保护法等,在法制题材的平衡上已成为地方台的范式。而地方台目前仍将镜头基本锁定在刑事案件的侦破与法律的应用上。虽然刑事案件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满足了观众的“好看”诉求,但观众收视的目的既重好看,又重实用,以私法案例说法往往更能满足观众在实用方面的诉求,同样可以收到好的收视效果。
四、既注重法律解读,又注重法律服务。多年来,我国的法制节目致力于普及法律知识,启蒙法律意识,监督司法执法,表达法制要求等方面。用《今日说法》栏目组的话来说,就是:重在“普”,根在“法”,淡于“奇”,贵在“引”。这种以案说法的法律解读形式确实长盛不衰,今后仍将是法制节目的一项主要内容。
近年观众对法制节目的需求呈多元化趋势,法律服务的诉求日益突显。我国电视媒体的本质属性是公共电视,作为公共电视中的法制节目,理应很好地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北京台的《法治进行时》开通了免费咨询热线和徐滔法律服务网,备受观众欢迎。实践证明,法律服务是法制节目新的成长空间。
电视法制节目传播方式的演进
要提高法制节目的舆论引导能力,首先必须提高节目的传播效果。电视法制节目传播方式的演进势在必行。
一、由单一“举案说法”到多元化节目形态。长期以来,从央视的《今日说法》《经济与法》到地方媒体的《举案说法》(江苏台)、《正大方园》(广州台)等,这种主持人串联+法律故事+法律专家评点的节目形态很具魅力。但单一的节目形态满足不了观众差异化的需求。这些年来,法制节目形态呈现多样化的态势,出现了记录案件侦破过程的纪录式:如上海东方卫视的《东方110》、安徽台的《重案调查》、江西台的《警方行动》;法制现场新闻节目:如央视新闻频道的《法制在线》;说书式:如重庆台的《拍案说法》;庭审式:如上海台的《庭审纪实》;复合式:如北京台的《法治进行时》等等。
二、由线性传播到互动传播。法制节目的互动传播目前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吸纳观众参与节目,在演播现场主持人与嘉宾或现场观众互动。如央视的《法治在线》和重庆台的《拍案说法》,演播室观众可以参与案件分析,发表意见;二是在其他媒体上与观众互动,如北京台的《法治进行时》在《法制晚报》上开设“法治联动”栏目,与新浪网合作,开辟有多媒体网站,通过这些栏目或网站观众可参与讨论、交流。
目前,法制节目的互动有由互动环节向节目常态发展,由传受双方互动向传者与受众、受众与受众三方互动发展的趋势,如广州台的《沟通无界限:法里法外》是一档由现场观众对案例进行辩论的节目,现场观众包括律师、心理医师等相关人士,不同人物观点相左冲突,使复杂案例越辩越明,电视机前的观众也被法理拨开迷雾,深得教益。
三、对国外素材增值类法制节目的借鉴。素材增值类法制节目,是当前西方正在崛起的一种新的节目形态。素材增值类法制节目区别于传统法制节目形态,其特点是很少依赖前期拍摄,从而大量节约时间成本,将人力投入到法制素材的搜集、分析、整理、归类中,使被记录的资料通过策划、组合、编排、剪缉而产生新的意义的节目。
这些素材主要来自四个方面:本媒体过去拍摄的历史素材;警方或其他执法部门拍摄的相关素材;监控电视录相拍摄的相关素材和民间DV爱好者和手机摄像者拍摄的突发事件的现场资料等。经过编辑和加工,配以音效而成。不同的历史法制素材片断在不同关键词的统领下,转变成兼具知性与感性体验的素材增值类节目,极大地降低了媒介产品边际成本,成为法制节目性价比最高的一种组合。①同时,也解决了法制节目现场镜头缺乏的老问题。
素材增值类法制节目在我国已有尝试,如江西台的《传奇故事》就广泛搜集全国地方台相关方面的素材,然后按节目要求重新编辑组合,获得很好的收视效果。
电视法制节目理念的演进
打造高品位的法制节目,需要节目理念的跟进。
坚守法理精神。首先法制节目要守法。一些地方台的法制节目常出现违法的现象和法律错误,如对未成年人的画面不加处理等;其次,防止媒体审判。再次,在处理法理、情理与道理时注意平衡。
坚守伦理精神。法制节目题材特殊,报道社会丑恶现象是其常态。因此,坚守伦理精神格外重要。首先要防止沉湎“罪恶展示”,特别要注意避免血淋淋残酷画面对观众的心理伤害;其次要避免侵犯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包括对死者尊严的尊重;再次对犯罪嫌疑人、罪犯的人权要尊重等。
坚守平衡原则。新闻报道讲究平衡,法制节目更要坚守平衡。这种平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题材的平衡。不能“视法为刑”,刑事犯罪案例题材是主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其他涉法案例题材都要兼顾,不应有法律盲点;第二,报道区域的平衡。城市与农村,各行政区域之间,报道题材所涉及的区域,既不能过分集中,也不能出现盲区;第三,话语权的平衡。这是最重要的平衡,当事人、利益相关者、律师、司法部门、媒体自身要保持话语权均等,尽量照顾各方的观点。
(作者单位:湘潭电视台)
注释:
①冷淞:《西方法制题材电视节目现状分析》,《电视研究》,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