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盘活各方力量 促进区域教育和谐、均衡发展

2009-11-13张富伟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09年9期
关键词:北碚素质评价

孙 曙 张富伟

“捆绑帮扶”力促城乡教育统筹

记者(以下简称“记”):到今年6月,你出任北碚区教委主任正好三年。三年来,最让你满意的工作是什么?

罗志惠(以下简称“罗”):教育总是在现实与未来中挣扎,教育工作者永远行走在现实与理想的路途之中。盘点这三年来的工作,谈不上“最满意”,但也有相对比较满意的。

北碚虽说属于重庆市区,但严格来讲也算郊区,农村教育占了全区教育份额很大一部分,因此,长期以来我们最关注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难题。从2007年起,我们开展了“以强带弱、捆绑帮扶”行动,通过重点中小学捆绑帮扶普通中小学、教管中心捆绑辖区学校等各种方式,着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到现在,这项工作效果较为显著,为促进北碚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找到了一个适合本区区情的突破口。

记:这项工作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罗:主要思路是实施两级“捆绑”发展,即城乡和镇乡“捆绑”发展。城乡“捆绑”发展——逐步推行一所城市优质学校与一所农村学校进行“捆绑”,实行两个法人单位、一个法人代表、一套领导班子、独立核算、独立编制的一体化管理;镇乡“捆绑”发展——教管中心推行中心校对村小的“捆绑”发展。通过以强带弱,努力提升农村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

这个整体框架下面还有不同的操作模式,每种模式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几年取得了初步成效。比如,重点中小学捆绑普通中小学的模式呈现出“大马拉小马,内涵促发展”的特点,教管中心捆绑辖区学校的模式则呈现出“资源重组,全镇统一”的趋势。像朝阳小学对东阳小学的帮扶,就是优质小学捆绑农村小学的成功典型。2007年5月,我到东阳小学调研,发现那里教职工人心不稳,生源流失严重,老师和孩子的精神状态都不太好,连课间操看上去都有点七零八落。实施“捆绑”后,朝阳小学迅速制定了帮扶工作的近远期规划、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通过将朝阳的管理人员输入、管理理念植入、管理制度介入,对东阳小学进行全面的建设。当年9月,我参加东阳小学秋期开学典礼,亲眼感受到师生精气神的巨大变化,感到很振奋。

记:“捆绑帮扶”似乎并非北碚独有,你们的做法有何独到之处?

罗:我们思考和实践得比较深入的就在于:如何让优质教育资源植入相对薄弱之处,实现“优质校”与“薄弱校”的共赢,实现捆绑双方效益的最大化。教育资源有外显的,比如设施、设备、教师等,也有内隐的,比如教育理念、学校文化等。外显的资源提供的是发展条件,内隐的资源提供的是发展动力。外显的资源可以通过“配置”实现均衡,内隐的资源仅仅靠“配置”是无法实现均衡的。以强带弱、捆绑帮扶,不仅解决外显资源的配置问题,更重要的是,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让城区学校或优质学校的优质文化、优质管理等内隐资源,深深植入薄弱学校,特别是植入农村教育。反过来,优质学校也得到进一步促进。这就让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合作、分享进入更深的层次和领域,实现双赢。

深化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切实引导学生终身发展

记:北碚区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之一,一直扮演着重庆课改先行者的角色。特别是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方面,北碚为新课程评价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典型经验。但近年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一再遭遇“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那么北碚是怎么做的?

罗:近年来,在一些地区,综合素质评价的推进遇到一些困难,其原因有三:一是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二是评价操作系统的复杂性,三是评价结果使用的低利害性。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教育的理想,当教育的理想遭遇现实的挑战时,我们选择了坚持。为此,我区组织专业人员对评价系统进行了精细化研究,完善了机制建设,使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由静态走向了动态,由阶段性评价走向过程性评价、日常性评价,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义务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具体做法上,我们注重区域推进,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保障系统:一是建立了“区教委——区教师进修学院(研究系统)——中小学(实施系统)”的三级实施体系,二是建设“公示——监督——追求”三峰交错的综合素质评价诚信体系,三是从教育督导的角度形成了单项督导与综合督导相结合的多元督导体系,四是建设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多元导航体系,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与“高利害”挂钩,切实与学校德育工作评价、初中毕业与高中招生双挂钩,并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特别是,综合素质评价几个维度均评为“A”的,在高中招生录取时实行加10分录取。在评价内容方面,我们实行科学与人文并重,将评价内容导人人的全面发展;连贯与阶段并重,用评价内容引导人的终身发展。此外,我区还通过精细化研究,着力优化了评价的信息化操作系统、差异化主体系统、过程化方法系统,通过不断变革和完善一系列操作系统来保证评价结果的效度。

将富集的高校资源融入地方教育

记: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西南大学地处北碚区,在教育前沿研究和教师培训方面北碚可以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区教委是如何用好这种高校资源的?

罗:以西南大学领衔的全国一流、教育部直属的师范教育与培训体系,不但为北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优秀的师资资源,更为北碚基础教育的教师培训、学校管理者培养、构建教育工作者终身学习体系,提供了学科齐、层次高的教育培训基地。

近年来,我们充分利用在北碚高校富集的资源优势,依托西南大学有关基础教育方面的智力、科研、人才优势,加强交流合作,并将其研究成果第一时间移植到全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之中,使我区基础教育在教学、教研、师资培训、名师工作室建设等方面都占得先机。比如,我们与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共同构建了校地合作的“C—R模式”,建立起独具北碚特色的三级教育导师团队,由西南大学教授组成专家导师团队、研究生组成硕博团队,两个团队构成一级专家团队,区教师进修学院研训人员和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及其学员组成二、三级导师团队。一级团队对二、三级团队进行专业发展设计、理论提升、教学实践指导等方面的引领:二、三级团队资源又辐射至全区城乡教师,形成纵横交错、上下贯通的立体教师教育网络。

今年6月。我们还与西南大学合作成立了“北碚教育高层次人才流动站”,西南大学常务副校长宋乃庆教授、教育学院副院长朱德全教授分别担任流动站的顾问和站长。流动站将聚集起北碚最优秀的基础教育一线名师和本土专家,可以预计,在西南大学指导下,该流动站将同“C-R,模式”三级教育导师团队一起,对全区教师起到很大的带动作用。

凝练北碚教育精神

记:相对其他区县,你认为北碚教育有何独特的文化内涵?

罗:从很大程度上讲,教育是一项“精神的事业”,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尤其需要一种精气神。北碚是一片人文荟萃、滋兰树蕙的芳草地,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吴宓、方敬、卢作孚等杰出人士都曾在此躬耕育人、兴教报国。他们开风气之先,关爱学生、关注平民,兴办了中国最早的乡村教育;他们的潜心耕耘和无私奉献为北碚教育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积聚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博大的教育人文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的引领和感召下,北碚教育才得以持续发展。

从2007年起,我们就启动了“北碚教育精神大家谈”活动和“北碚教育讲坛”活动,在全区中小学开展大讨论,提炼学校人文精神,挖掘和凝练出具有历史文化传承和强烈时代感召力的教育人文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团结向上的团队精神、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和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引领着北碚教育人特别是广大农村教师在面临各种困难时能够长期坚守教育信念,和衷共济、矢志不渝地为北碚教育默默奉献。

记:你理想中的北碚教育图景是什么样?

罗:教育工作者始终处在追梦的过程中。我常想,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教育要把人培养成什么?北碚教育的未来会是什么样的?我想,教育就是把人培养成“人”的事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幸福。教育培养的“人”具有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自然生命的核心是身体健康,精神生命的核心是道德品质,社会生命的核心是社会责任。

我们北碚基础教育培养的人,有不少将留在北碚。他们的质量直接影响北碚的发展。我愿意勾画这样一幅情景:留在北碚的,激情地工作著,幸福地生活着;离开北碚的,总牵挂着家乡,不时回报着。如果能实现,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定会获得一种无法比拟的成就感,会体会到真正的幸福。

猜你喜欢

北碚素质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梁漱溟在重庆北碚的文化教育活动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北碚在抗战: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