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就传统谈课改

2009-11-11杨金华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9期
关键词: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

【摘要】文章联系张志公先生对传统语文教学得失的分析,谈当下语文教学的困惑,指出传统教学和新课程改革的内在关联,进而提出新课改的根本意义在于转变观念。最后就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传统 新课程改革 教学观念 语文教学

近日拜读了张志公先生的《传统教学的得失》一文,该文写于八十年代,然而于我心有戚戚焉,甚为共鸣。文章从传统教学得与失两方面写:就得而言,传统教学注意到汉语文字特点,从古代直到清末民初所有的汉字教材几乎无一例外是押韵的,并采用了一种符合汉语特点的有一定科学性的综合的语文基础训练——属对,从来特别重视语序和辅助词,帮助学生“涵咏”、“玩味”语言;传统教学的另两条经验是:一、重视语文工具性特点,从而多读多写。二、重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至于失的方面有:一、全部以书面训练(读、写)为内容,完全忽视口头语言训练。二、长期坚持文言,使人们对文言产生错觉,产生迷信。三、不善总结经验,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语文教学理论。四、语文教材脱离实际训练,没有科学的训练系统。

张志公先生分析很精辟而且大气,他所指的传统教学指的是汉唐以下,特别是唐宋以下直到19世纪末的语文教学。这根研究的线拉得很长,当然,他也提到这个传统对现代的教学,是有很深的影响。

应该说来,我们一直喋喋不休说的传统教学更多指建国后人们根深蒂固受老祖宗影响并应用的一套教法,最样本的方式就是人们所诟病的“一言堂”,按部就班,该方法最直接的后遗症就是学生不太喜欢语文,再深一点是国人文化素质下跌,因为学生主动性不能极至发挥。我想其中的弊端可能是很多教师对“一滴水与一桶水理论”的误解,即要对学生输出一滴水,自己得有一桶水,但是,教师们却在“输”上太较真了。

其实后来人们对这种方法是有“拨乱反正”的,即认为是一种讲授法。不过,客观来说,任何教法都有本身的合理性,就象张志公先生眼里的传统教学有得有失一样。巴班斯基说,每种教学方法就其本质来说,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都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而解决另一些问题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会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都妨碍达到另一些目的。

最近苏教版语文教材提供了三种呈现方式,“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这些提法颇让人耳目一新,那么这和前人提到的教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研究法、观察法、练习法、复习法、独立作业法等又是什么关系呢?和张先生提到的传统教法又是什么关系呢?

细究下来,前面提到的教法其实也是一种摸索,一种在实践中获得的方法、理论,反映出一代代教师的努力和探索,也可以说当年探索这条路的,大概也就是当代中国教坛上的领军人物,当这些领军人物蓦然回首,发现语文教育还在欲说还休,还在一声叹息。因此,连同教育部门痛下决心改革,最近的改革举措是03年率先在广东、海南、江苏、山东四省实施教育教学新课程改革,继而有06年浙江课改,继而有苏教版课本在手,继而知道三种呈现方式。广大立志于教育改革的专家用意很清楚,就是要改变观念,这个观念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这几个向度为经,以现代人的基本素养为纬,确定了22个学习专题,贯彻这个精神在选文、模块、教学方法上作转变。

由此说来,新课改就是改观念,也由此可知,观念的改变并不意味着对教法否定。比如某学校邀请一位专家上示范课,上的是篇文言文,整堂课就是指导学生如何朗读,如何停顿,前面学生读一句,后面学生作点评,指出哪里如何停顿,语气如何,教师也从旁指点。专家后来说,他这样上了三十年。你说他是传统还是现代。

教师观念的转变带动的是教师,指向的是学生。产生了两方面影响,即语文课原来可以这样上,语文原来可以这样学。是的,新课改要进入一个新天地,理想一点说,就是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从而不再发出“造化是为庸人设计的”感叹。

然而,模块化设计,专题的集结,呈现方式的提出,课文数量骤增,教师可能都或多或少引起阵痛,至于迷惑,甚至于斥骂,这是常态,就像进入一座陌生的大城市,漫无目的转上几圈,感受的是这不好那不好,而真正融入了这座城市,又感觉不尽的妙。因此,理解很重要,理解到了,发现不足,也可改进。

于此说来,传统未必是好的,课改未必是失败;传统未必是一无所有,课改未必至善至美。教无定法,学无止境,也就是这个道理,不过,就语文教学而言,有几个方面应该注意:

一、多研究些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怎么教的问题,任何教法给我们提供的都是指向性的,无论是传统还是当下,正因为如此,任何一堂课不能说是样板。落实到操作层面,依我之见,可研究一些基本问题,如:各种体裁的文章该怎么教。文以体分,虽说现在提倡文体不限,但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的划分是没有争议的,如果说任何教法都可以运用于教学中去,那么,针对不同文体特点作教法的研究也是必要的,或者可以说前者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后者更具语文学科特点,也可以说,解决了四种体裁的教法,也就解决了语文怎么教的问题,当然,语文学科还有个重镇是文言文教学。具体而言,小说要求侧重故事复述,结构、人物性格方面分析;诗歌重朗读,重品意象;戏剧重赏析戏剧冲突,亦可适当让学生排练、表演;散文在于解决写了什么,怎样写的问题。至于文言文,首先就应该夯实文言基础,然后就文章的特色如行文、结构、意境方面做侧重涵咏。

当然,还有一些常规性问题,如一篇文章必须理清思路,必须找准授课的切入点;在教学中,如何围绕高考要求,灵活落实知识点,都是我们应研究的,而且其中大有文章可作。

二、多谈些理论

照张志公先生的研究,传统不重视理论构架,也难怪,儒家祖师爷孔子就是述而不著的,然而对于广大教师而言,多谈些理论,也是很有帮助的。科学的理论指导比之于无助式的摸索是事半功倍的,这也是获得迅速成长的途径吧。

多谈些理论,也应该多研究些理论,其实,成功的经验和作法就是最好的理论。一线教师其实完全可以把亲身的教学体验整理成文,同时也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总结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作者简介:杨金华,浙江省乐清市芙蓉中学教师,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

猜你喜欢

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
提高高校声乐教学形式与方法探析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组织研究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