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不容忽视
2009-11-11蒋昌凰
【摘要】积累语言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却令人担忧,笔者对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针对学生语言积累欠缺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进的措施与方法。
【关键词】语言 文字 语文教学
一、学生语言积累现状令人担忧
语言积累是形成语文素养的根本途径,积累的过程就是一个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言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经验,也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但是,这些年来笔者发现,尽管新课程已经实施了多年,但在我们这样的山区学校,学生读书却越来越少,养成查工具书习惯的越来越少,许多学生读到高三了,脑子里所掌握的词汇仍然贫乏得可怜,语言理解运用能力低下,作文语言平淡乏味,错别字连篇、词不达意等现象严重,学生的语言素养严重下降,已经到了不能忽视、令人担忧的地步。其主要表现如下:
1.一些学生下笔即错成为日常学习“习惯”。只要是提笔写字,哪怕是很简单的字,如家庭的“庭”,初中的“初”,考试的“考”,报纸的“纸”等,也会写不对;再如,考古代诗歌鉴赏或现代文阅读,要用到拟人、铺垫、渲染等词语,他们会写成似人,铺堑、喧染等。总之,不管写什么,只要他们下笔,就一定会出错,凡是老师们没有想到的错,他们都能“创造”出错。错得你始料不及,错得你大跌眼镜。
2.古诗文名句默写,学生多数都能把句子写出来,却因不理解名句究竟是何含义而错误百出,出现错字漏字,颠倒语序,张冠李戴等问题。其中,又尤以错别字(主要是同音字)问题最为常见,最为严重。例如,别有忧愁(应为幽愁)暗恨生;轻解罗裳,独上兰州(应为兰舟);帘卷西风,人比黄瓜(应为黄花)瘦;马做的驴(应为马作的卢)飞快;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种(应为青冢)向黄昏;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夜(应为隔叶)黄鹂空好音;悟以往(应为已往)之不见(应为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悦亲戚之情话,乐情书(应为琴书)以消忧等等。
3.词汇贫乏,理解能力差,作文题目(话题)读不懂,不明白题目中的词句是何意思,导致作文动辄离题。因为作文占着半壁江山,由读不懂题目而导致离题的问题实在太严重,在这里笔者不厌其烦,特以自己高三学生的几次作文考试举例如下:
2005年5月“深圳二模”作文题是《人贵有自知之明》,本题没有任何审题难度,但有些学生竟然连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都不懂,以至全文都成了荒诞不经的“天书”,让人不知所云。
(1)人富贵了就可以为所欲为吗?人富贵了就可以不注重自己的身份、地位吗?人富贵了就可以忘本吗?……答案是肯定的,在任何时候,任何阶段,都不能这样,要知道,人贵有自知之明,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生活更精彩。……我再次强调,人贵要有自知之明。
(2)高贵在于自知,“人贵要有自知之明”,这是常说的话题,贵与贱不在于家庭的背景,不在于你出生在哪里,在于你的行动,你的价值取向,在于你的明(应为“名”)利观,在于你内心的感激与行动的方向。说话有说话的原则,高贵的人总会认为了解自己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在别人批评自己的时候,高贵的人会用一种接受的眼光或者伤感的表情显示自己内心的惭色,但不少平常人,常常怀着不服气的态度面对自己的短处。
(3)有些有钱的、没钱的道德真是两大区别:有钱的不会尊重别人的,看不起它,根本没有这种念头。而没有什么钱的,比较贫穷的人,也有尊师重道的品德,没有了尊重就等于失去了生命的价值了。所以贵人要学会尊重别人,要有自知之明。
2006年5月,广东云浮“二模”采用的是深圳题,作文题是以“谦卑”为话题作文。由于学生不理解“谦卑”这个词的意思,高三全年级640多人中,有一半人离题。下面摘录的是离题的部分片段:
(1)谦的人往往是成功者,而自卑的人必是失败的人。谦可以成功,相反,自卑则招来失败。我深刻地记得妈妈的教罚,是妈妈让我学会了谦。……妈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榜样。没错,无论遇到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谦,谦才能造就一个人的成功。(《学会谦》)
(2)谦虚和自卑都是人丰富的思想境界里的一种思想感情,有的人说谦虚会使一个人的地位下降,身份降低,有一种自卑感。而有的人说谦虚使人进步,谦虚使人成功……谦虚真的会使你自卑吗?我却不这么地认为。(《谦虚会使人自卑吗?》)
(3)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应该发扬中国的传统美德,我们更需要谦虚地学习别人的长处,我们更不能取那种卑鄙的手段,谋求一己之利,而损害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谦虚与卑鄙》)
2006年4月,广州一模是以“辨”为话题作文,我校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离题。尽管话题的引语中已经有“辨是非、辨清浊、辨高低、辨长短”这样的句子给予提示,不少学生却连“辨”字都不认识,硬是将作文写成“争辩”、“辩论”、“辩护”、“辩证地看问题”等内容。
2006年4月,广州二模考试作文题以“曲径通幽”为话题作文,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因为不懂这个成语的含义而导致作文离题。
笔者不厌其烦地列举以上种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呢?很明显,就是我们的学生太缺乏语言积累了,他们掌握的词汇实在太少了,语言的理解运用能力实在太低了。比如词汇,它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连这些基本的材料都不具备,不去积累,又如何提高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适应阅读和写作的需要呢?
二、语言积累关键要落在实处,养成习惯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国古代这些蕴含关于积累的经典名言,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学生要想提高语文素养,增强语言理解运用能力,除了积累这一条大道外,别无它路可走。
怎样才能做好积累呢?前人的经验和做法很多,但我自己体会最重要的有如下三点:
1.要指导学生多读书。记得一位语文教育专家说过,阅读对语文来说天生重要。阅读是语文之源,阅读的过程是一个吸收语言和思想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感知语言,习得语言,积累词汇,掌握章法,进而吸取思想,体验情感。钱钟书先生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就发誓要“横扫清华图书馆”。由于他阅读背诵了大量的古代文学名著,因而他的文章历史典故随处可见,精譬妙喻俯拾皆是;他的演讲气势恢宏,妙语连珠,机智幽默。由此可见,没有阅读,没有文化的积淀,不可能成为一个有语言修养、有文化内涵的人。可是,在今天这个人心浮躁的时代,又有多少人在读书呢?即使是在中学校园里,又有多少人读书呢?大多数学生在应试教育这部大机器的压榨下,忙着做那永远也做不完的各科试题,读着那几本为了应试而准备的参考书,这哪叫读书?别说读点闲书、杂书了,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定的二十来本必读书有多少学生读了?甚至学生高中毕业了,他们之中又有几人全部甚至部分读过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蜜蜂要广采百花才能酿成蜜,学生读书如此之少,又怎么积累语言,丰富词汇,形成比较敏锐的语言感知力呢?
2.要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比如勤于查工具书的习惯,勤于动手做笔记摘抄或写读书体会的习惯等等。所谓习惯成自然,如果学生能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积累就会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教师也就不必担心学生肚里无货了。但学生的积累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要有一个不断强化不断激励的过程。在兴趣的推动下,在教师的鼓励、扶持下,在环境的熏陶下,学生会慢慢习惯于积累,以至于不需要外在约束也能自学、自主地开展积累活动,最后进一步产生积累什么、为什么积累、怎样积累等自我积累意识和自我体验,形成良好的稳定的持久的积累习惯,在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中不断丰富转化,不断拓宽广度、内化深度、提高品味,进而不断提高语文素养。比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好笔记本,分门别类抄写名言、警句、典故、对联、精彩篇段,学生一有时间,就拿来翻翻,久而久之,就受到感染,打下烙印,从而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活跃在自己的文章中,在不自觉中提高了自己的语言素养。
3.抓好早晚读,让语文早晚读大有可为。按照过去的做法,早晚读虽然有语文老师到场巡视,但多数学生读书是非常盲目的,随便打开书翻到哪页读哪页,不但早读读什么晚读读什么,没有什么计划分工,即使有些学生能够有计划地读,但最终也只是停留在读上,读完了也就完了,至于理解不理解他不管,更谈不上亲自拿起笔来,默写或听写一遍,写后再对照原文仔细校对一遍。如此读法,泛泛而过,效率之低可想而知。我的做法则是,无论是早读还是晚读,我都不准学生一读到底,而是先读后写。写,是提高早晚读利用率的关键。所有的读必须落实到写,因为如前所述,我们的学生正是在“写”上常常出问题,无论写什么,下笔就出错。
为此,早晚读我做了科学合理的强制性安排。早读时间主要读拼音词语成语等最基本的东西,晚读主要读要求背诵的古诗文。无论早晚读,我都只准学生读一半时间,然后在剩下的时间给学生听写或默写。写完后,学生再仔细地一字一句地对照原文,一一校对。刚开始,由于学生过去读书少,平时又没有查工具书的习惯,掌握的词汇十分贫乏,连一般常见常用的基本词汇都不懂,很多学生听写时如听天书,只能凭感觉乱写一通。后来,听写得多了,学生词汇量逐渐丰富起来,对词语的理解也由过去单一的死记硬背,变成形音义三位一体地理解,记忆更加牢固深刻。靠着这种办法,我指导学生将常用的数千个词语、成语、作文中易写错字的词语(我平时已将这些字词随时随地、见缝插针地抄录下来)以及高考考试说明中规定背诵的18篇文言文、42首古诗词曲默写了一到两遍。有好多学生亲口对我说:“老师,我们高三一年语文所学的东西比过去十一年还要多。”
实践证明,正是利用早晚读这块天地,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和文化底蕴,促使学生养成查词典的习惯,最后高考考试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作者简介:蒋昌凰,广东省郁南县职业技术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