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专业“电气控制与PLC”教学探讨
2009-11-10唐明文
唐明文
摘要:“电气控制与PLC”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核心课程,如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胆创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重点介绍了如何提高“电气控制与PLC”这门课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电气控制与PLC;教学;探讨
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理念,我们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能熟练地运用职业技能,走上工作岗位后具备持续性发展的能力。“电气控制与PLC”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该课程从传统的继电器控制一直到PLC控制,整个知识体系贯穿于专科三年的学习过程之中,故“电气控制与PLC”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我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把握课程定位,明确授课目标
“电气控制与PLC”从低压电器一直到PLC控制的应用,内容相当广泛,大部分内容学生之前从未涉及,因此会感觉比较陌生,此时教师一定要明确授课的对象,摆正课程的位置,提前让学生复习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如“电工电子学”“电机与拖动”等,这样学生在学习“电气控制与PLC”时便不会感觉无从下手了。另外,由于授课对象是专科生,所授内容以实用为主,教师在授课时应去掉一些理论推导过程,更多的是讲解应用实例。
二、根据专业特色,决定内容取舍
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特点以及结合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选择了由阮友德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电气控制与PLC实训教程》,这本教材除了讲述传统的继电器控制和PLC控制理论知识点以外,还增加了大量的实训内容,这些实训内容由浅入深,大部分的实训内容本院能够开展,少数不能开展的实训我们通过多媒体以拓展知识点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学生普遍反映这本教材理论联系实践,尤其是实践内容和实际生产密切相关,能充分调动大家的学习热情,效果很好。通过相应内容的取舍和我们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技术应用性、技术技能型或操作型的高技能人才),就把高职与普通高校、与中职区别开来了。
三、注重授课方法,活跃课堂气氛
课程定位适当,授课目标明确,内容取舍得当,接下来如何让学生学习有兴趣,学习劲头更足呢?授课方法和课堂气氛无疑很重要。方法不当,再好的学生也学不好,对“电气控制与PLC”这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我采用的是“边上课边实训”的方式。如讲到“电动机调速”这一章节时,同学们反映课本知识比较空洞,如果一节课电气原理图刚讲完就把同学们带到实验室进行现场接线调试,现学现用,出现问题及时解决,这时会取得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课堂气氛也很重要,“电气控制与PLC”这门课程一般在大二下学期开课,到5月份以后天气渐热,尤其是下午上课,学生瞌睡现象很严重,这时如果课堂气氛营造不好,学生睡觉将再所难免,这将影响正常的教学。此时我采用的方法是:①停下正在讲解的课堂内容,用2~3分钟时间,讲一讲与课堂内容无关的话题,如大学生课外生活等,目的是转移学生注意力,使其度过瞌睡期;②加强师生互动,尽可能地多让学生回答问题。这两方面相结合,学生的睡意就消了,教学效果就达到了。
四、充分加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校的教育,在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体系中,知识目标仅仅排在第二位,技术应用才是最终目标,理论是基础,应用是关键,这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不谋而合。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存在一个误区,即过分重视“单项技能”的训练而忽略“综合技能”的掌握。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单项技能掌握好的学生在解决某具体实践任务时往往不能独立完成,究其原因是单项技能训练太单一,没有涉及具体的实际问题,所以我在“电气控制与PLC”实践教学环节上朝“项目化教学”方向努力。
“电气控制与PLC”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核心课程,我们一定要不断地改革创新,教师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设计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 余慧卿,徐绍芬.电气控制与PLC技术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S1):248-249.
[2] 包尔锋.浅谈PLC教学与创新实习[J].职业教育研究,2005(5):76-77.
[3] 俊娜,王德清.对PLC发展的思考[J].通信世界,2005(21):33.
[4] 浅谈PLC的应用与发展[J].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2005(6):22-24.
(作者单位: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