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大学生犯罪原因及对策思考
2009-11-10罗贤勇胡立新
罗贤勇 胡立新
[提要]文章在对大学生犯罪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和经常性的研究的基础上,深刻剖析犯罪发生的原因,积极制定大学生犯罪行为的预防和治理对策,有助于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发生,从而提高人才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转型期;原因分析;防治对策
[作者简介]罗贤勇(1974-),男,宜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经济法学硕士研究生;胡立新(1969-),男,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江西宜春336000)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厅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立项课题(课题编号:08YB160)。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变迁和发展。在这样的社会转型时期,一方面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等发生了深刻变化,使整个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由于整个社会处在新旧体制、新旧观念的交替时期,在交替转换过程的间隙,社会控制机制的不完备,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众多,其中大学生犯罪问题已经成为近年来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如何深入探究大学生犯罪原因,有效遏制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现象,从而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而稳定的社会环境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犯罪现状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推进,尤其是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犯罪率持续走高,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频率和比例也相应增大。据权威资料显示;“文革”前五六十年代,我国青少年犯罪并不突出,仅占20-30%,其中大学生犯罪在青少年犯罪中约占1%;“文革”期间。青少年犯罪增加,大学生犯罪上升为2.5%;从七十年代后期开始,青少年犯罪呈现逐年上升之势,大学生犯罪也占到了青少年犯罪的17%。大学生犯罪呈现广泛性、突发性、财产性和高智能性等特点,其中犯罪的财产性特点尤为突出。据《北京晨报》报道:根据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的调研,在2005年和2006年两年里,海淀区检察院受理审查批捕的在校大学生犯罪总共85件。其中盗窃43件(50.59%)、故意伤害15件(17.65%)、寻衅滋事15件(17.65%)、抢劫5件(5.88%)、强奸2件(2.35%)、其他5件(5.88%),盗窃和抢劫案件48件。占审查批捕的在校大学生犯罪案件的一半以上。
二、大学生犯罪原因剖析
大学生犯罪原因既有来自犯罪主体自身方面的因素(如法制意识淡薄、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偏差、心理素质低下),也有来自犯罪主体以外的因素(如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家庭过分溺爱、学校管理不善),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与其他主体犯罪原因相比,大学生犯罪又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主要体现在:
(一)法制观念不强,法律意识淡漠
由于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大学过分强调专业的重要性,从而忽视对学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淡薄,甚至个别学生毫无法制观念,是名副其实的法盲。如参与赌博的,把违法犯罪行为视为游戏;进行性犯罪的,把违法犯罪行为当成个人的自由和隐私;参与打架斗殴的,把违法犯罪行为叫做正当防卫。很多大学生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时,清楚自己行为的性质和可能承担的法律后果,但自认为只要手段高明一点就不会被发现,怀有投机、侥幸的心态。2003年6月,北京某大学2000级女学生奚某因涉嫌盗窃同学宝来汽车被海淀检察院起诉到法院,这是近年来北京市最大一起盗窃案。21岁的犯罪嫌疑人奚某是北京某大学学生,平时与有钱的同学不和。看不惯平素处处炫耀自己有钱、目中无人的做派。2002年11月11日,奚某利用学校上课收作业的时机,趁同学不备将其衣兜内的钥匙偷走,随后将其放在校内停车场的白色宝来1.8T型轿车偷走,该车价值人民币246733元,同时偷走车内现金10000元,美元2100(价值人民币17408元),奚某于第二天被查获归案。
(二)人生观和价值观严重扭曲
随着社会转型的进一步深入,大学生价值观中出现了个人化和个性化倾向。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充分发挥个人能力,增加大学生的服务经济和社会的能力;另一方面大学生容易陷入个人主义的泥潭,惟我独尊,偏激、错误地认识自我,从而容易产生犯罪。而有些学生追求享乐至上的人生观,一切向钱看,认为有了钱就有了地位,就可以在同学中扬眉吐气,一旦遇到外面不良因素的影响,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三)心理素质低下
大学生一般处在19岁至23岁之间,身体、心理均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期,精力旺盛,但无生活阅历,自制力低,判断力差,做事情欠缺考虑,往往经受不起困难的磨练和失败的挑战,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他们很容易走上歧途,甚至诱发犯罪。一些大学生由于学业紧张、家庭贫困、不能就业等原因,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如得不到有效疏导,会引起精神疾病,严重者会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还有些学生因违法乱纪受到学校处理,或者哥儿们受到别人欺负,或平常玩耍受到别人嘲讽,进而产生报复心理,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四)学校管理工作存在漏洞
近年来,高教事业发展迅速,高校扩大了招生自主权,增强了办学的灵活性、自主性;同时,也给高校办学条件增加了巨大压力,使高校产生了很多新问题。一是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剧增,素质不一,有些学生在中学时代就有犯罪记录,而中学为了追求升学率,往往不会在档案里记录,这为高校管理留下了隐患。二是日益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也波及高等学校及其周边,高校教育环境受到较大程度的冲击和影响。部分学校校园及周边有游戏厅、网吧、酒吧、发廊、歌舞厅等娱乐消费场所,有些学校周边甚至存在严重的黄、赌、毒现象,环境之恶劣超乎想象。
(五)家庭教育存在误区
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现在的大学生已基本是一代独生子女,无论家境贫富,在家里都是集长辈们的宠爱于一身,惟我独尊,追求享乐已成为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不良习惯。据学者颜小冬调查:在湖南某市的犯罪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到80%,有60%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受到家庭的溺爱。某高校学生张某,学习成绩优秀,获得过全省“三好学生”的称号,却因盗窃进了监狱,究其原因,在他过去的成长岁月中,父母为了让他好好学习,对他百依百顺,穿、用、玩应有尽有,养成了他对物质欲求的无限性。当身在异地求学、无人满足其需求时,他无法控制。
三、大学生犯罪的防治策略
虽然违法犯罪的学生只占大学生人数的一小部分。但由于犯罪是由多方面原因和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要防治大学生犯罪应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综合治理,需要国
家、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的共同努力,并运用政治、经济、文化、管理、行政、教育、法律等多种手段来实现。
(一)社会防治
1加强经济建设,壮大经济实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加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社会生产仍然远远落后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一主要矛盾及其所导致的各种社会矛盾是犯罪产生的根本原因。当前,全世界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对大学生的直接影响就是就业难,据教育部的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还将继续增加,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而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丽宾研究统计,2008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而2009年毕业的大学生又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大量的大学生不能就业对社会治安造成了巨大的隐患。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逐步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彻底解决犯罪问题的根本途径。
2完善法律制度,积极帮助贫困大学生
当前,大学生犯罪中,财产型违法犯罪比例较高,而相当一部分财产型犯罪是由贫困大学生实施的。因此,政府和社会应以保障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为宗旨实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通过进一步加大政府奖学金、助学金比例,建立贫困生专项基金和“政府代偿”机制,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后顾之忧,从根本上抑制大学生财产型违法犯罪的发生。
3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关键时期,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尤为明显,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不同文化之间产生交流、碰撞,形成多元文化的格局。多元的文化环境为大学生犯罪动机合理化提供了便利,因此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对预防大学生犯罪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建立长效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从源头上堵塞诱发大学生犯罪的黄色文化、暴力文化的流入渠道,保证文化市场在法制的轨道上有序运转。为大学生提供内容健康、文化品味较高的出版物或音像制品,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减少犯罪的产生。
(二)学校防治
1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中,由于种种原因,不学法、不懂法的大有人在,南京某大学刚毕业的大学生吴梦兵等人竟然认为自己在网上替人招嫖也是工作,也算就业的一种形式。因此,高校要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一方面学校要加大法律知识普及力度,除开设法律基础课程之外,还可开设《刑法》、《民法》等辅修课程,让学生充分接受法制宣传教育。另一方面,大力开展法律实践活动,积极开展法律知识竞赛、请有过罪错的大学生现身说法,提高他们学法的自觉性,增强他们的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
2加强心理辅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从前面大学生犯罪原因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心理素质低下,已成为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重要诱因。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的问题。高校要有意识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服务。除了开设心理学课外,学校应当设立心理健康咨询机构,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通求助热线,及时疏通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心理困惑以及其他心理疾病,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同时,学生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危机心理干预机制,帮助大学生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从而通过几年的高等教育成为一个具有专业技能又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人格的人才。
3强化校园管理,建立犯罪预防网
高校要严格学生的日常管理,奖惩分明、监督到位,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通过认真抓好班风、校风建设;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强化德育考评制度;建立贫困生、后进生等问题学生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开展“一对一”的教育帮助;推行辅导员进公寓、进课堂制度,准确了解和掌握大学生课堂内外活动情况,杜绝学生违反校规校纪现象的发生,有力地防范大学生犯罪的发生。与当地的司法机关合作。建立大学生犯罪预防网也是学校加强管理的一个重要举措。南京市浦口区检察院和南京工业大学合作开通的旨在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国内首家公益网站——大学生犯罪预防网在这方面做了积极尝试。该网站上设立了检察官维权信箱,并将“诚爱基地”的服务功能衍生到网上;预防论坛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交流平台。听取他们对检察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设立“检察官对你说”栏目,通过对大学生犯罪案件的分析,起到预防警示作用。而且网站从创建和维护都由大学生负责。该网站的建成,将改变过去依靠纸质媒体单项传播青少年犯罪预防信息的传统做法,把互联网和大学生犯罪预防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了参与度,拓宽了宣传面。
(三)家庭防治
1家长以身作则,树立遵纪守法榜样
家庭中的社会化很多都是在无形中进行的,父母的言谈举止、态度等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大学生好奇心强,可塑性大,善于模仿,但其分辨是非、控制自己意志的能力较弱。所以父母有赌博、酗酒、盗窃、卖淫、嫖娼等不良行为,都会给子女以暗示的影响,并使他们模仿父母的不良行为行事,在其心灵中孕育。要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作为家长的父母要以身作则,自己不能有不良行为,要举止得体,言语文雅,给子女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2推行正确的教育方式,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大学生成长极为重要。有资料表明,大部分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是由于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造成,溺爱、放任、打骂和要求高等方式对青少年的教育都是有害的,应采取正确的方式加以引导,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家庭气氛可以成为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直接原因,通常。不和睦的家庭比和睦的家庭,其子女违法行为者明显增多。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夫妻之间经常吵骂、指责、揭短、厮打,弥漫着一种冲突或不和谐的气氛,会给子女造成性格内向、孤僻自卑等人格障碍,如果引导不利,极易走上犯罪道路。要保持和睦的家庭气氛,首先要父母等长辈间的互相尊重,加强沟通与交流,其次是父母与子女之间要经常沟通与交流。对子女在成长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要及时的发现,通过与子女间的沟通,并采取正确的方式加以引导,将不好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
责任编辑徐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