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上的免费奇迹

2009-11-09

环球企业家 2009年21期
关键词:斯密安德森午餐

许 宏

这是人与人之间互惠互利生活方式(+世界恩典)的美妙果实

做好事永远是世界亟需的。但人们在做这样呼吁的时候,可能容易诉诸于道德的寻求,而忽视了一个同样有益的因素,那就是,做好本职工作其实比偶尔帮助别人更可能实现一个世界需要但看起来又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做一辈子的好事,而不仅做一次好事。

这样的认识不同于惯常思维的地方在于,一方面,它承认人的局限,承认即使最善良的人也很难处处都在为他人着想,另一方面,它却仍然认为做好事是人的使命,人可以通过做好自己最擅长的工作服务别人而获得应当的回报。反过来,别人也是如此,这样互惠互利的生活方式如果成为社会的常态,好事才可能做得持久而普遍。

奇怪而幸运的是,这样与众不同却也很容易淹没在世界中的看法却在近来的两三百年问从亚当·斯密时代的苏格兰传播到全球的许多角落,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通过互惠互利生活方式的建立改善了众多人的命运。

如今,斯密那代人的见识正在经历进一步的深化,《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的新书《免费:一个激进价格的(过去和)未来》称得上新近的一个值得注目的有益探索。(这本书原初是作者在《连线》2008年3月刊的封面文章,《环球企业家》2008年3月20号刊对此做过题为“免费经济学”的分析报道。)

比起安德森在2006年出版的《长尾:为何商业的未来是在更多中卖得较少》,《免费》自今年7月问世以来似乎没有赢得太多肯定的评价。包括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内的一些同行认为此书的论点过于夸张而不能代表商业世界的全貌,甚至还有人指出书中有剽窃维基百科的嫌疑,倒是《免费》的免费版本(主要是声音版,由作者本人朗读)可能引起了更多人的兴趣。

然而,如果读书的目的在于更关注世界的真相而不是哪本书的不足之处——斯密的《国富论》也并非无懈可击,至少有些冗长,而比斯密更早提出自利带来客观好处的荷兰医生伯纳德·曼德维尔所著《蜜蜂的寓言》更是被人指责为纵容自私——安德森传递的基本观念仍然有可能像斯密一般人的思想那样帮助人们增进对世界运转的认识。

安德森发现的一个日益显著的现象是,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个人开始通过向消费者免费提供产品和服务而以别的方式(比如广告、爱好者自愿付费获得更多更方便或特殊的产品或服务)获得利润。从几十年前兴起的广播电视,到如今互联网上的各种组织和个人,免费出乎意料地成为赢得收入的有力途径。

当然,免费的具体方式有多种,有的公司通过赠送一种产品或服务而卖出另外一种搭配的产品或服务,这种做法并非是到了信息时代才有。

但是,使得安德森专注于免费的最重要现象还是互联网,因为在互联网世界,信息技术的惊人发展和在全球的广泛传播使得产品和服务的边际成本(就是在第一件产品或服务所必需的固定成本之后卖出更多产品或服务的花费)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大幅降低,幅度之大(比如在1961年的美国,一个晶体管价格是10美元,而如今,一个装有20亿个晶体管的英特尔芯片价格是300美元,平均一个晶体管的价钱是0.000015美分,除了处理信息的能力,关系互联网增长潜质的另外两个重要因素,带宽和存储。它们的成本下降更快),已经使得互联网在很多同家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越发是众多人的日常生活。

安德森在之前的《长尾》中展现了互联网如何造就众多的细分市场(niche markel,相对于大众市场,niche这个词表达的大体是“属于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处”的意思),使得市场中各种角色比如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之间的互动程度前所未有而免费所代表的边际成本的不断降低则是使得这种前所未有的局面出现的关键因素,它打破了各种各样的阻隔,使得信息的自由流通前所未有,相当多的网上资源是免费和随时可以查看利用的,市场中的沟通、交易和流动越来越不受到时问、地域、阶层甚至意识形态的限制。

如果单单读安德森的书或任何形式的就事论事,这样的现象给人带来的意义可能仅仅限于商业模式的变化或社会运转的变迁,有意思的地方还不止于此,进一步而言这里涉及的是世界创造力的问题。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在相当程度上,这些现象出乎意料地帮助解决了一个古老难题,就是如何让更多的人享有更多的生存、发展乃至创造的机会

最出乎意料的也许在于,这些更多的机会分散在每一个互联网用户那里,而不是通过传统意义上的那些权力中心实行分配和再分配,因为每个用户面对的互联网所呈现和可以利用的资源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一样的丰富多彩(当然也同样具有被不良信息伤害的危险,对互联网的管控也会因不同的社会形态而不同),而且,用户在互联网那里的主动性比过往的一切媒体都大得多,用户不再仅仅是消费者,同时就可能是生产者、销售者以及可能任何方面的传播者。

如果没有互惠互利的生活方式在全球的扩展,很难想象有近来两百年不断突破的科技革命和经济增长,也就不会有像互联网这样的奇迹诞生并且在短短的二十年内就已经蔓延到大半个地球。

斯密那样的思想者显然无法预测到互联网是什么样子,但互联网所带来的将无数机会散落到几乎每个网民那里的方式却早就是他们心中的清晰愿景。他们对每个人的创造潜能抱有坚定的信心。他们相信,每个人都最可能是自己所在境遇当中最知晓那个具体情境的人,每个人如果能坚持做好他或她专注的那部分工作,众人的工作彼此互补,产生的合力和结果就不是最聪明的哪一个或哪一些头脑所能设计出来的。

而免费这个日益显著的现象就是互惠互利的生活方式在互联网那里结出的一个奇妙果实。“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至今很难找到最初出处的名言曾经是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其中一本书的名字,也差不多被公认为天经地义的事实,即使有看起来免费的午餐,其实也是一定有人承担其中的费用的,安德森在《免费》中也没有说互联网是这个天下的例外。

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免费午餐的天下是个铁板一块的世界,在很多具体情况下,人们的确得到了免费的待遇和帮助。尤其在商业世界中,出现互联网上很多免费产品和服务这个现象虽然没有改变“天下没有免费午餐”的事实,却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使用同样多资源的成本,无论对于供应者还是消费者都是如此。在这个意义上,互惠互利的生活方式通过它的果实互联网及其不断降低的边际成本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做着一件带去生存、发展甚至进一步创新机会的大好事。

然而,天下真的没有免费的午餐吗?如果考虑到互联网的奇迹并非人自己就能完成的工作,人类获得免费午餐的概念也许是成立的。

比如,人其实从来都没有造出一个全新的东西,人在进行任何创造的时候都是在这个世界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完成的。从可见的维度,除了人之间的互动,创造的过程其实是人的潜能跟世界的潜能互相作用的结果。如果这世界并不存在规律,任凭人怎么去发现也不可能发现规律。如果这世界没有潜能,任凭人怎么去开发也不可能从石头中制造出电脑的核心——芯片,而这当中最重要的元素硅是地壳中存量仅次于氧的元素,这意味着芯片的原材料并非稀有贵重的物质,芯片的成本才可能不断降低。

世界对人的给予显然不像是在售卖商品,更像是免费的恩赐。人并没有真的生在资源一用就完的世界上,相反,这世界的丰富奇妙至今都让人感到学无止境,在人的巨大潜能面前,世界的潜能更加巨大。

当然,这并非是说这世界的资源不会枯竭,相反,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的举动正表明人的自我检讨,人跟世界的互动不是人对世界的滥用和践踏。人在恩典面前须有自知之明,人有了这样的恩典,目的不是去做坏事。

考虑到这样的维度,互惠互利的生活方式就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人对于世界的学习和探索获得的回报超过了仅仅可以使用石头做建筑材料,人心和硅片的合作铸就了一个互联网的世界。对于世界中出现的这样新兴的部分,人同样有理由应该像爱护给予恩典的世界那样爱护这个新兴的部分,随着它生长得越来越大,这个部分的健康与否将可能越来越关系人和世界的下一步。

猜你喜欢

斯密安德森午餐
井下午餐
午餐
亚当·斯密的人力资本思想
好兄弟,别哭,我没事
捉与放背后的法与情
严复与亚当·斯密税收思想比较研究
“捉与放”背后的法与情
午餐等
亚当·斯密传记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