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策略
2009-11-06刘主光张建民
刘主光 张建民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金融机构出现巨额亏损,并且向实体经济延伸。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加大了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政策支持。这些都为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提供了良机。截至2009年2月,中国企业今年的海外并购总额较去年同期增加40%,涉及金额达到218亿美元。但同时也应注意到金融危机下实施海外并购存在比平时更大的风险,中国企业只有选择好相应的并购策略才能在危机下获得海外并购的成功。
一、妥善选择海外并购的重点目标国家
中国企业目前选择的海外重点目标国家可分为三类。
1.各种自然资源丰富但资金紧缺的国家。这类主要是非洲、拉美、东南亚这些比较贫穷的发展中国家。这些相对落后的地区很需要资金,他们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去开采资源。金融危机对他们的打击也很大,许多企业和金融机构纷纷以较低价格出卖资产甚至整个企业。政府也放宽对外商投资的限制,市场更加开放。他们是非常欢迎中国企业去那里投资或实施跨国并购的,而中国企业也只有在这些比较贫穷的国家才能以较低的价格买到我国需要的资源性物资,确保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所需的重要资源的长期供应。
2.美欧韩等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较高的国家。这些国家基础设施好、技术领先、市场体制健全。中国企业去这些国家主要都是获取高新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手段或是销售渠道。具体来说,现在去英国并购比较好。英国政府几乎对于海外并购不会有干涉,企业之间决定就行。德国、法国和韩国在这次危机中受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制造业。这些国家目前很欢迎中国企业去投资。美国虽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最大,但是其市场保护比较多,各种关税非关税壁垒,尤其是非关税的政治性壁垒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企业的并购。中国金融机构去美国,也要经过美国政府的许可,他们担心中国金融机构会对当地的金融机构有竞争。当然,美国也并不是对所有的行业都采取保护的作法。对于一些关系到就业率较高的行业也放松了保护。2009年3月美国纽约和洛杉矶两家位居行业前三位面临破产的无缝内衣企业被来自中国的浙江美邦纺织有限公司现金收购,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无缝内衣并购案。
3.综合型的目标国。即既能从该国获取丰富的自然资源,还能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销售网络。这类国家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矿产资源非常丰富而管理和技术水平也较高的国家。2008年澳大利亚上市资源类公司股价大幅下滑,矿业公司和资源公司资金周转不灵,要价也比2008年大大地下降。2008年初中国首钢公司提出每股2.60澳元总计约2亿澳元的价格收购吉布森山公司的股票,遭到拒绝。然而随着金融危机的加深其股价一路下跌,2008年底首钢公司以不到年初价格的1/4的每股收购价0.6澳元总计约1.625亿澳元收购其约2.70亿股的股票。去这些国家实施并购,不仅能得中国急需的矿产资源而且也能获取其丰富的管理经验和部份高新技术。
二、正确选择海外并购的投资领域
当前,对我国企业来说,有两类并购领域可供选择。
1.金融类资产领域。金融资产是虚拟的,随着金融危机的加深其价格还存在下降的空间,中国企业对金融资产的可控性比较弱,不知道这下降的空间到底有多大。因此当前对金融资产收购应放在比较次要的位置。
2.对外依赖度大的石油、天然气和重要矿产资源等能源、资源领域。中国是资源紧缺型的国家,而资源是实在的东西,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大部分资源的价格已经降到其价值之下,现在是很好的时机。所以,中国应该趁目前自然资源价格比较低的时候在石油、铁矿石、稀有金属等领域进行并购活动。
3.以软件、计算机、精密仪器、通信技术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金融危机的影响使欧美等科技水平比较高的企业也面临亏损甚至破产的压力,在研发方面也只有大幅缩减资金投入。例如,为进一步降低2009年费用支出,戴尔与惠普决定在研发费用上大刀阔斧,将研发人员予以部分删减。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在欧美等科技资源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设立研发中心,加强与海外企业的科技研发合作,也可能比较容易获取目标企业的某项或某几项核心技术以发展新的业务。最近中集集团出资3000万欧元并购了全球能源行业顶尖的设计机构——卢森堡TGE公司,从而获得了过去难以得到的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形成了新的竞争优势。
4.先进制造业领域。金融危机给国外先进的制造业带来很大的影响。许多制造企业如汽车等企业开始大规模地削减生产规模和裁员。美国和加拿大的汽车制造商已停掉了很多工厂,大幅度裁员。这是近几年来产量削减幅度最大的一次。中国有相当部分先进制造企业己经形成一定规模,但在国外的人才、品牌、渠道等缺乏,很难进入国际市场。此次金融危机给中国实现国际化经营提供了一次好机会。2009年中联重科携手弘毅投资、高盛公司和曼达林基金收购世界第三大混凝土机械制造商——意大利CIFA公司100%股权,中联重科跃居全球混凝土机械制造商的龙头地位。
三、优先选择合适海外并购的目标企业
此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造成在世界范围内值得并购的企业要比平时多许多。这其中有些是优良企业遇到暂时的资金短缺,偶然陷入困境的;也有一些是早已漏洞百出的企业,只是这此危机加速了衰退。中国企业如果抱着拣便宜的心理,只考虑价格便宜而随便并购的话,可能会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选择好合适的目标企业。
(一)明确对目标企业的基本要求
通常情况下,中国企业需要考察目标企业所在的行业目前竞争状况、未来发展前景;目标企业在该行业中竞争地位、优劣势;目标企业的产品、技术、企业规模、经营状况和人力资源、文化等因素。
(二)中国企业应结合目标企业和自身的情况,考虑选用目标企业的条件
1.战略管理的互补性。中国企业都希望通过并购弥补自己在战略上的某些劣势,并从中获益。德国科堡公司数控龙门镗铣床和导轨磨床技术世界领先,北京第一机床厂正是看中了其技术和市场优势,买下科堡公司,实现了双方优势互补,提升了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2.业务经营的相关性。业务相关程度高的横向并购比较容易成功。中国企业不需要对目标企业进行大的调整和改造便能很快地对之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并购后可利用目标企业原有的供产销渠道,扩大规模,降低成本。
3.并购整合的可融性。并购将给目标企业带来震动,要事先考虑并购后的整合问题,分析其在文化、管理、人事、财务等方面与自身的可融性。我国TCL兼并法国汤姆逊的失败,首先就表现在文化整合上的失败。由于双方的思维相差较大,合资公司成立后很长一段时期, TCL仍然按国内的惯例行事,导致法国原有员工不配合TCL的管理指令,双方协调困难。
4.潜力发展的高速性。企业跨国并购应选择发展潜力大的目标企业。即使目标企业在金融危机下经营困难,但只要其具有一定高速的发展潜力,则并购成功的可能性也较大。当然在金融危机下估计企业发展潜力比平时要困难些。
(三)根据并购目的,确定目标企业
如果是为了进入或增强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应该选择目前处于经营困难但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同行业的海外企业。如果没有金融危机令其无法得到银行贷款来支持日常资金周转,这些企业现在应该是盈利的。
多元化经营动机下的并购目标选择。可以通过跨行业并购达到这一目的。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的行业是决定行业选择的重要准则。但多元化的国际经营风险很大,且并购后的整合很困难。2003年我国民营企业德隆集团收购德国道尼尔飞机公司,因属非相关行业收购,完全不熟悉其业务,2004年底就宣告破产。目前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目前应围绕自己的主营业务进行,这样并购的成功率高些。
如果为了获取某些特定资产(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技术、品牌和渠道)而并购的话,通常选择具有这些优势资产的企业,只收购其仍有利用价值的那部分资产,而放弃其他价值过低的资产。
对于出于上市动机的并购目标的选择,中国企业应该选择那些在危机下股价下跌较大但仍不至于出现被停牌的上市公司。但由于这类上市的“壳公司”并购中涉及债务处理、人员安置等问题在金融危机下更加突出,操作难度更大,因此对这类目标公司的选择要更加小心。
如果是为投机而实施并购的话,其并购目标是那些在金融危机下价值被市场严重低估了的企业。对这类企业等到其市值恢复或是上涨时转手卖掉。但对这些企业在金融危机下的估值是比较困难的事,如果估计不准确会增加风险。对于中国企业而言目前这不是并购的重点。
如果是出于财务协同动机下的并购目标在金融危机下是比较多的。这些企业在危机发生前后都存在严重亏损,但目前还能继续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企业或者享受税收减免优惠的企业,以充分利用它在纳税方面的优势,减少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成本支出。
四、注意选择海外并购的投资方式
按获取目标企业的目的和其规模的大小不同,采取投资并购的方式也不一样。
1.以经营企业为目的,兼并海外中小规模的目标企业。中国企业所要获取的是对目标企业的整体吞并,其法人地位消失。中方将目标企业的资产、债权债务、人员都接收过来,然后按照自己的经营管理方式进行管理经营。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大部分的从事实体经营的行业。目前这类目标企业是很多的。中国企业若想在海外市场扩大份额,完全实施自己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理念,对目标企业实行绝对控制,采用这种方式的并购是最合适的。
2.以经营资产为目的,收购拥有某些特定资产的海外企业的资产。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并购形式,即只获得目标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资产。主要适用于拥有某项特定资产的高新技术、资源类海外企业。中国企业主要利用其特定资产在海外打开销路,或是将海外的能源、资源开采运回国内,为国内提供比较稳定的供给,以保证国内生产、消费和储备的需要。在目前金融危机下,海外资产价格下跌远低于其价值之下,中国企业实施这种方式的海外并购最为有利。
3.以分享利益为目的,采取控股或有限参股方式收购海外目标企业的股票,对于全球“500强”企业则只需购买小比例股权即可。在这种形式下,中方取得目标企业一定数量的股票。目标企业照常存续下去,但其股东和控制权构成却发生了变化。这种方式适合于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国企业通过控股高新技术企业,吸收海外企业的人才、技术等。而对于中国金融机构来说,由于国际化经营经验缺乏,金融掌控管理能力相对较弱,现在不是最佳并购时机,因此不适于花较大的代价去谋求控股,应更多采取参股方式。金融危机造成华尔街自去年以来已经丢失了12万个工作岗位,今明两年还将进一步裁员24万人。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参股方式熟悉先进的国际金融业务,将稀缺的金融人才掌握在手中。
总之,此次金融危机虽然会给中国外向型经济带来一定冲击,但同时对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而言是一次较为难得的机遇。只要注意采取合适的并购策略,中国企业就可以化“危”为“机”,进一步实现走出去的战略,为中国经济的增长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