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文言实词备考方法谈

2009-11-05田士军

广东教育·高中 2009年10期
关键词:实词义项高考题

田士军

又是一年备考时。

在文言实词备考时,同学们最想了解的是到底考什么,怎么考,又该怎么复习。本文将集中探讨这三个问题。

一、考什么

《考纲》规定:“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一考点,既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知识掌握的情况,又考查文言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这里的“常见”指出了考查范围,即教材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文中”是指文言实词含义的具体语境。从高考试题来看,就是要考查考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况,但又不是对原来知识的复现和回忆,而是借助上下文意,考查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知识的迁移能力。此考点又可通俗地理解为,用课外的语言材料考查课内的知识点,所以我们平日应该掌握好课内的知识点。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其他的解题技巧只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技”。同学们手头上的“120个常见实词”的材料,可以集中复习,筛选出重难点,各个击破。这样才会“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二、怎么考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还是一起来回顾一下近六年(2004-2009年)来,广东语文高考中对此考点以及整个文言文阅读题的考查形式及变化(见下表)。

从这张简表中我们可以得出三点结论:

1.文言文阅读部分的考查的分数在逐步增多(04-05年20分、06-07年21分、08-09年22分)权重在逐步加大,表现出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命题和教学导向。

2.文言文阅读部分的考查的难度整体上在下降,难度较大翻译题的减少(由04-05年3题8分变为06年后的2题6分),难度较小句读题的分值逐步增加(由04-05年的不考查到06-07年的3分再到08-09年的4分)可为明证。

3.文言实词考查的难度在加大。从08年至今此考点的考查题干变为“选出正确的一项”,其思考的量显然比“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增加了,难度也增大了。

同为教改实验区的山东省,09年文言文阅读的总分值在06年20分,07-08年22分的基础上增加到24分,其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命题和教学导向也是显而易见的。

为此,同学们应该在高度重视文言文的前提下,在文言文阅读考查难度整体降低的喜悦背景下,增加文言实词复习量与难度。

三、如何复习

根据该考点《考纲》的规定:“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复习方法应围绕“常见”和“文中”展开。

围绕“常见”的要求,同学应做到:

1. 回归课本,重点掌握。

熟读必修1-5中的文言基本篇目,直至成诵。在此过程中,同学们要梳理书下重点注解,并尽可能扩充、完善每一个实词的义项,形成局部的知识图解,图图相连,终成体系。以至循序渐进,强化语感,学会迁移。例如:粤教版必修2《阿房宫赋》“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中的“族”,书下注解为“灭族”。通过查阅工具书,同学们还可以补上它的其它常用义项。

【名】家族。例: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动】灭族。例: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形】众。一般的。例:族庖月更刀,折也。

【名】(筋骨)丛聚集结之处。

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这项工作是繁琐而艰巨的,一点点坚持下来,终会受到很好的成效。

2. 多多积累,讲求方法。

吸取教训可以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从这个意义上讲,总结教训的过程就是一个能力的逐步形成过程。而“错题集”便是一个被反复证实行之有效的积累形式。同学们可以把平日练习、考试中遇到的典型错误题积累起来,消化吸收,形成能力。

3. 多练习,保持复习的高效。

扩充、完善每一个实词的义项,形成局部的知识图解,图图相连,终成体系的过程是单一枯燥的。同学们可以通过多多练习的方式,以练习检查积累,以练习促进积累,从而保持复习的高效。

围绕“文中”的要求,同学们应具备根据具体的语境对实词的推断能力。这是对同学们的文言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提出的要求。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活的,但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或现有的语境对实词的词意进行推导却是有法可循的。常见具体的推断方法如下:

1. 从行文的对称中寻求。

古人审美观念中有对称美的意识,作为古人思想、意识载体的文言文中也保留这种痕迹,表现为行文中的对称句或短语中的对称结构。据此,同学们也可以反过来寻求所考查的实词的意义。2008年广东高考题实词考查题中有一选项“周穷振乏,家无余财”,其中“周穷振乏”为对称结构,“周”和“振”应为同义词或近义词,而“周”有“周济”义,故大约可以推出“振”应为“赈济”类意思,所以选项中给的“振”解释为“振作”应该是错误的。2006年广东高考题实词考查题中有一选项“奉糜食母,抱衾寝母”中的“食”的解释可以用此法推出。这种解题的方法也可以应用到句读题上。

2. 从语法的功能中探求。

从所给的需要解释的实词所处的位置可以判断出该词所充当的语法成分,从而推断出该词的词意。2004年广东高考题实词考查题中有一选项“昔者帝舜巧于使民”,其中的“巧”解为“灵巧”是错误的。因为从“巧”所处的位置看,其应当充当谓语。如果“灵巧”之类的形容词如果充当谓语,它前面一般还应有“很、非常”之类的副词来修饰,而此句却不具备该条件。“巧”在这里解释成“擅长”才是恰当的。

3. 从旧文已学的知识中迁移过来。

在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中,有很多用陌生语料考查的知识点是同学们熟悉或应该掌握的。这种考查形式最能体现同学们的知识迁移能力。2005年广东高考题实词考查题中有一选项“自往候之,晖避不见”的“候”解释为“等候”是错误的。其原因我们可以从粤教版教材选修9古风余韵单元《苏武传》中“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的“候”的注解“拜访”得知。

4. 从文章的整体中推测。

文言文的解读有“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章”说法,所以同学在确定实词的解释时也是不能离开文章语境的。文言文实词大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要想对其进行准确的判断、精确地理解,需要同学借助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断。2008年广东高考题实词考查题中有一选项“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其中的“留”解释为“收留”,根据全文的感情基调可知这种解释是错误的。因为所给语段中有“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从全文看,周访是一个谦虚、果断、热心助人有情有义正面形象,据此周访不可能做出下文的“奋起痛击收留他的人”这样无情无义之事。要想理顺此段文意,“留”应作“扣留”解,否则周访的“奋击”的无名火就无从发起。

5. 从现有的成语的比对中推断。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其来源有历史故事、寓言故事、古典文学作品、神话或其他传说。因其形式的整体性及形成的历史性,成语中保留大量词的古义。因此,同学可以从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测试卷中所考查的实词义项。2006年广东高考题实词考查题中有一选项“谭谢不纳,母大困”中的“谢”解释为“道歉”,从整体语境和成语“敬谢不敏”中“谢”的义项(推托),可以推断出选项中“谢”的解释是错误的。

当然,在具体应用中,这些方法的使用是整体综合的,而非单一割裂的。

推断文言实词义项的方法还可以总结出更多,但无论多少,也只不过是“技”的东西,归根到底,同学们还是要回归课本,把琐碎繁多的积累与整理工作做好。只有这样,这些实词的推断方法才可以有用武之地。否则,任何犀利的推断方法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责任编校彭琳

猜你喜欢

实词义项高考题
一道2017年高考题的解法与推广
等差数列各项绝对值的前n项和
掌握文言文阅读中的“实”与“虚”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高考专题复习之文言实词词义猜想与推断
高考文言实词释义的误区与对策
高考英语短语分类展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