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引领 教育强盛

2009-11-05陈昭庆等

广东教育·高中 2009年10期
关键词:西关荔湾区建设

陈昭庆等

主持人:

陈昭庆:广东教育杂志社副社长,《广东教育·高中》杂志执行主编

嘉宾:

江东:广州市荔湾区政府副区长

关治雄: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局副局长

黄大谷: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局副局长

廖晓翔:广州市第一中学校长

刘衍萍:广州市美华中学校长

赵令源:广州市陈嘉庚纪念中学校长

陈秋兰:广州市第四中学副校长

何冰:广州市真光中学副校长

潘燕霞:广州市乐贤坊小学校长

马丽:广州市耀华小学校长

余敏:广州市何香凝纪念学校校长

时间:2009年8月18日

地点:广州市荔湾区政府常务会议室

传承文化创新文化

陈昭庆:今天,非常高兴来参加这个座谈会。三年前,我们来过这里,对荔湾区的教育作过报道,开了我们《高中》杂志创办以来的一个先河,就是以对话的形式对某一个区域的教育进行全方位的访谈,文章的题目是《文化高低决定高考成败》,文章在2006年《高中》第4期刊登之后,引起了广泛的反响,被多家网站以及报刊转载。同年《高中》第7、8期,我们作了第二次报道,题目叫《文化立校文化立人》,同样引起了巨大的关注。三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次来召开座谈会,是做一个跟踪报道。因为近年来,荔湾区的教育发展趋势很好,今年高考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今天的会议延续三年前的主题,叫做“文化引领,教育强盛”,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和校长能够发挥自己的智慧,畅所欲言。

江东:我先来谈一下我的想法。当前有两个论调:教育的发展,是以文化论输赢还是以功能论输赢?换个角度来看,也就是功能重要还是文化重要的问题。我个人觉得,它是一个不同层面的问题。因为文化探究的是最高层的问题,讲人的道德、品质以及精神,而功能探究的是某一具体的问题。我们重视教育的发展,重视高考的成绩,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只看分数。我们在进行教育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文化的建设。

廖晓翔:教育是文化的具体体现。发展教育,实质上就是进行文化建设。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主要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那么,应该如何传承和创新文化呢?我认为,应该从历史上寻根,然后赋予现代的精神。比如,我们一中原先的校训是“立志、勤奋、求实、奉献”,这八个字缺乏文化底蕴以及缺乏个性特点。后来,我在文献中发现了一中1928年建校时的校训是“勤、诚、勇、毅”,这四个字有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烙印,并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所以,我们把这四个字作为了一中的校训,在传承的同时,也赋予了传统校训新的时代内涵。最后,以“一中”两个字高度概括了一中精神:“一者不二,中者不偏;不二不偏,至中至正。”此外,发展文化,必须要重视制度层面的建设。

潘燕霞:近年,荔湾区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文化的引领下,荔湾区发展迅猛。所以我觉得,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发展。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比如,我们学校结合自身的特点打造乐贤文化,结合学校的德育特色,培养“现代贤人”,打造“贤师、贤生、贤家长”。

品读文化设计文化

陈昭庆:刚才几位嘉宾谈到了文化与教育的关系,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我们顺着这个方向,可以挖掘更多深层的东西。

关治雄:如何进行文化建设?我觉得,第一,文化是需要品读的。品读的过程是一个对文化的思考的过程。第二,文化是需要品质的。进行现代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建设,需要有核心的社会价值观的理念。第三,文化是需要设计的。2009年我们的高考取得好成绩,高考上线率仅仅低于越秀区。这是我们三年来文化建设的结果。三年来,荔湾区的教育在文化的指导下,发展迅速。一是用文化的方式发展,把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教育的灵魂,在文化建设当中抓最核心的精神建设,如一中,抓“勤、诚、勇、毅”来作为师生员工的行为准则。二是有理论,“三品工程”建设是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三是有标准、有机构以及活动,这成为了三年来我们进行文化建设、推动学校质量发展,培育全优人才过程中的具有特色的实践活动。四是有评价,如品牌学校、品牌学科以及品牌教师的产生等。

何冰:我觉得,文化应该是一种行为习惯,需要有层次地不断深化。比如我们学校的校训“乃尔世之光”,蕴含着两个很有深意的文化核心:一个是爱,一个是行动。我们以这一文化核心推进学校的文化建设。例如,我们学校通过课程建设,把道德教育渗透在课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操。

解读文化文化引领

陈昭庆:我们在解读文化,因为文化在引领着我们学校的发展。

刘衍萍:对,文化引领着我们学校的发展。荔湾区提出的“三品工程”,给我们学校的发展指明方向。当时我们思考,美华学校的核心是什么?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们认识到了两方面:一方面,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里面去继承和创新;另一方面,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从传统的文化里面,认识到“仁义礼智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美德的一个核心内容,是我们中华民族进步、社会发展以及国家稳定的一个精神支柱,可以作为我们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经过讨论,学校决定以中华传统的“仁、义、礼、智、信、健、美”作为德育基准,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同时,我们进行了新的解读,把“仁”理解为仁爱之心,尊敬师长,关心他人;把“义”理解为承担责任,服务社会,培养学生为人正直、挑战困难的勇气;把“礼”理解为遵守行为规范,恪守公民道德,“智”就是穷究事物的原理,强调掌握知识,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信”就是诚信,诚信就是当今德育育人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健”就是健美,即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健是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的一个基本的要求,也是美华中学的特色。我们是体育特色学校。“美”就是一种高境界地去欣赏美与创造美这样的能力。

陈秋兰:今天,感觉自己在品味着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我深受启发。2009年的高考,我们学校本科率达到76%,上重点率达到18%。我觉得,这是文化的力量起的作用。著名作家龙应台曾经说过:“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但文化就是那根细弱强韧的细丝,它把珠子串起来,就成了社会。”西关独特的文化以及四中发展的厚实的历史就是一根强韧的细丝,把四中人联系在一起,推动了四中的可持性发展。

四中的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判断与选择。正如关副局长所讲到,文化是需要品位的。建设校园文化的同时也就是品味着学校的历史。我们挖掘了四中人办学的核心价值取向:解放和发展人的个性,体现人的自由发展。围绕这个核心办学理念,我们在新时期,又提出了一个办学目标: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的国家级普通示范高中。二是设计与执行。分别从表层文化、中层文化、深层文化三个方面进行文化建设。三是反思与提升。

另外,刚才翻看《 高中 》杂志的时候,我看到了题为《 人,诗意地应考 》的卷首文章。文章把高考的考试放在了一个文化的背景下,抛弃了很多功利性的东西:“把功利之心去掉,可能就获得了功利;把求胜之心淡薄,可能就获得了胜利。”我觉得,像这些文化的启发,使得我们走过了一条以文化孕育质量、用文化经营学校的道路。

延续文化提升文化

陈昭庆:解读得非常有深意,非常好。刚才你所提到的文章,是鄙人的作品,请大家多多指教。的确,文化是需要延续和提升的。

马丽:荔湾区提出文化引领的时候,我们耀华小学也进行了思索。我校地处西关腹地,周边玉文化资源丰富。我们把民族精神和现代结合起来,提炼出玉石精神:“以玉比德,锐意磨砺,精雕细琢,玉耀光华。”要求教师要做到修身如玉、慧眼识玉、精心琢玉以及大爱赏玉;学生做到以玉立德、挖掘自我、经受磨砺以及自我雕琢。荔湾区的德育在广东省是非常有名的,因此我们通过校本活动来体现玉石精神的时候着重德育方面。

赵令源:我认为,文化是教育的内涵,文化通过教育得到延续和提升。而教育是关于人之生存、家之兴衰、国之荣辱的事情。文化的延续与提升,它在于氛围;教育的影响,在于潜移默化,因此这个氛围是需要营造的。我们在荔湾要营造一个西关的文化,作为学校,要营造一个有个性的校园文化的氛围。

如何营造有个性的校园氛围?必须结合我们学校的情况来谈这个问题。我们学校以嘉庚精神来引领校园文化,提升文化。比如,我们现在在校园文化景观方面有嘉庚小广场,体现嘉庚精神的长廊,编了《嘉庚精神伴我行》等校本教材,让学生能够时刻感受到嘉庚精神。现在我们学校还在继续努力,让嘉庚精神引领学校继续发展。

余敏:关于文化的延续和提升,我觉得作为教育工作者,主要抓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文化,二是自身的资源以及学校的独特资源校园文化。对于传统文化,刚才大家也提到了,这是一个传承,中国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份非常珍贵的财富。

我们学校是以何香凝先生的名字命名的。何香凝先生是我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也是伟大的爱国者。我们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情况,利用名人的精神、内涵,走自己特色的名牌学校道路。何香凝先生的精神是爱国爱民,耿直坚贞,博学多才,自强不息,我们用这16字来统领学校的管理。近年来,我们学校发展得很好,就是这个文化建设引领的结果。所以,文化必须要延续和提升。

品读有品质的品牌教育文化

黄大谷:听了大家的真知灼见,我谈一下个人的思考。

第一个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去深化我们的“三品工程”,怎样去提升文化的引领功能?我主要想说一下品牌教师和品牌学科这两方面。比如,去年我们跟杂志合作,以博客的方式推出一些名教师的教育理念,发挥了品牌教师的作用。品牌学科,很多学校以活动形式反映学校的办学特色,刚才各位校长也说了很多,以特色支撑品牌,这是非常好的。从活动的开展方面来看,应该继续以“三个围绕”来提升区域教育的内涵。哪“三个围绕”呢?第一,围绕三个学院:少年科学院、何香凝艺术中心、荔湾区奥林匹克学院。第二,围绕我们的冠名活动。第三,围绕读书活动。通过这三个围绕,提升我们区域的文化内涵。

第二个思考,就是我们的机制方面,需要专门的统筹小组来提高区域文化的广泛度。第三是对于今后荔湾区文化的发展的思考:一是用标准去引领,调优理念,以此来深化“三品工程”,以文化引领荔湾教育的新发展;二是继续用机构来推动,因为对于学校来说,更重要的还是管理;三是用活动促进,品牌需要靠宣传,但宣传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靠活动反映出来。

江东:三年前的会议,我们主要是谈思考,但现在更多的是谈我们成功的实践。今天这个座谈会真的是一个思想碰撞的盛会!

西关的文化包含了几大块,如陈家祠代表书院文化,十三行标志着商贸文化等。这些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刚刚听了大家这么多创新的理念,实际上就是站在祖先的财富里头去获取,然后结合现代理念,把它提升。我想总结一下自己的一些思考:

首先,怎样让文化成为引领的功能?借用广州市的“中调战略”,文化引领也有三个功能:调优、调活以及调强。我们必须把这三个功能放到教育里面去进行文化建设,“调优”是对文化进行品味,“调活”是挖掘文化的内容,“调强”是要打造文化品牌。

第二个问题,“三品工程”,它有一个很明确的理念,那就是“文化是办学的灵魂”。所以,在推动“三品工程”的过程中主要是做三件事情:寻根、构魂、拓源。“寻根”是立足于历史文化来寻科学发展之根;“构魂”是构筑最舒适的书香校园之魂;“拓源”是拓升教学质量提升的资源。我认为,荔湾的教育必须要站在文化层面上来提升教学质量。

最后,我想说“三品工程”的实效,一是激发了活力;二是培育出了品牌;三是呈现了跨越式发展。我们现在正在策划出书,向教育界介绍我们“三品工程”的经验和成果。最后,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把荔湾的教育做好,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奉献,通过我们的努力,创造出我们荔湾区独特的魅力!

陈昭庆:非常感谢大家的踊跃发言。今天我们比较全面地对西关文化、荔湾教育做了回顾及展望。这里,我想用一句话来反映今天的会议精髓,就是:我们在品读有品质的品牌教育文化。

荔湾是我们广州文化的一个品牌。我认为,荔湾是一种非常有代表性的文化。这个文化从长远来讲,就是珠江文化,珠江文化的核心在岭南文化,岭南文化的核心在广府文化,广府文化的核心在西关文化。西关文化的传承、传播,它的核心在我们的学校。

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我在思考:首先是文化对教育有哪些功用?我想,第一,文化让教育充满了活力。通过三年来品牌学校的建设,荔湾区的学校充满了文化,展现出各自的光芒。而打造新的荔枝湾的蓝图非常吸引人,假如再现的是“一江春水绿,两岸荔枝红”的情景的话,那么我们每个学校就是一棵荔枝树;假如我们整个荔枝湾是一个金盆,那么每所学校就是一粒一粒的珍珠——颗颗珍珠落玉盘。第二,文化让教育富有实力。这从刚才大家所说的都可以看出来,三年之后,学校的高考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另外就是,我们的学校,包括我们的小学以及各个层面的学校,通过文化建设之后,学生的素质、气质、品质都不一样。这是一个内涵的、素质的层面。第三,文化让教育更有魅力。通过文化这个灵魂的引领,通过文化对人本质的、潜在的价值的体现,展现出了每个人的魅力,如西关小姐的魅力,我们在艺术教育方面的魅力,等等。在不同的学校的文化建设当中,体现不同的人的特色。

其次是教育对文化的影响。办好教育,对文化是有促进作用的。第一,教育使文化更有生气;第二,教育使文化更有底气;第三,教育使文化更有人气;第四,教育使文化更大气。

我看到荔湾区,通过文化的引领、文化建设的打造后,确实是有吸引力的地方,荔湾肯定会成为广州的一张名片。我们知道,西关文化有五个“好”:好吃、好玩、好乐、好看、好读,其中与教育有密切关系的是好看、好读。如关副局长所说的,这确实是一种品读,对西关文化,怎么看也看不厌,怎么读也读不完。

对于“三品工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确实有几个方面的特色,我总结出“六有”。

一是有理念。二是有设计。三是有保障。这个保障有一系列的措施、制度。四是有创新。西关是一个历史文化比较深厚的地方,假如我们不在原来的基础上创新的话,就没有时代的特色。今天的座谈会和三年前是不同的,三年前我们在寻找,当时很多校长在问,我们学校的文化特色到底在哪里?现在找到了,这就是有创新。五是有收获。六是有意味。意味深长,符合我们文化的特点,它的影响将会更大、更深远。

(录音整理 朱守锂)

责任编校彭琳

猜你喜欢

西关荔湾区建设
“老西关”的新活力
寒露
广州市荔湾区环市西路小学作品集
荔湾区家庭教育学院分院挂牌仪式暨家庭教育专题讲座盛大举行
西关艺术课程架构刍议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广州鲜切花市场最新价格
素描西关
广州鲜切花市场最新价格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