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美术教育沐浴人文阳光

2009-11-05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10期
关键词:人文理念美术教育新课程

魏 峰

【摘 要】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但传统的美术教育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专业知识和技能。文章从确立人文教育观、挖掘美术课程中的人文教育资源、营造融洽的氛围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美术教育中渗透人文意识。

【关键词】新课程 美术教育 人文理念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但长期以来,传统的美术教育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专业知识和技能,忽视了人文意识的渗透,偏离了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发挥。“人文”理念要求我们在整个教育活动中视学生为学习活动主体,注重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的心理指向;要求我们关注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创造性和自我实现,发展个性和特长。《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应“把美术学习视为一种文化学习”,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贯彻“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参与到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中来。要在美术教育中渗入人文意识,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确立人文教育观

人文教育的观念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教育”,它强调从人道主义出发,反对中世纪封建的、经院的教育,主张以“人”为中心,把人们的思想感情从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这里所说的人文教育是旨在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的教育。人文主义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增进人文知识(即对人的认识),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即具有人文精神)。

1.不断丰富自身的人文素养。过去有人把老师和学生比喻为“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如今放在新课程标准下去衡量,“一桶水”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是“常流水”。随着“大美术观”的形成、美术教学内容的扩大化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美术教学中所涉及的人文知识、自然科学知识越来越多,促使美术教师更加博学,要有全新的知识结构。处于信息开放环境中的学生,兴趣广泛、知识丰富、求知欲强,常会给教师提出一些超越范围的问题,教师若没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就将难以应对。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为此,美术教师要积极地学习,除了阅读大量专业书籍以外,教师还要多读其他学科诸如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社会学、民族学等门类的著作,广泛猎取, 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使自己成为一泓“活水”,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需要。

2.确立人文教育观。在我国,人文教育是目前现代社会的迫切需求。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社会的总体发展水平较之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在赶超西方、努力使中国尽快变成一个强国的心态下,我们大力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尊重科学、强调科学的重要作用,这当然是历史的进步。然而,在强调科学的大背景下,我们却忽视了人文精神的教育,使人文主义的基本理论未能得到普及和广泛传播。这一切导致了在当今时代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人们为追求物欲,无止境地改善个人生存条件而不择手段。理想主义和人文精神的旁落,使社会上封建的、迷信的、反科学、反人类的思潮沉渣泛起,人们信仰迷失,这一切与人文教育的普遍滞后不无关系。

在美术教育上,忽视人文教育的结果是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狭窄,文化底蕴不足,缺少基本的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缺乏想象力、创造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充其量是庄子所说的“游刃有余”的屠夫,他们只有技法,而无思想。正是由于缺少深厚的文化功底和人文教养,有的学生在一些艺术作品面前没有辨别、批判和选择的能力,只能“跟着感觉走”,人云亦云。把庸俗的美术作品视为“经典”,有的学生抵挡不住“袋袋书”的诱惑,荒废学业,甚至误入歧途……为此,美术教师应积极反思,充分认识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积极探讨通过美术教育中的人文因素,使学生学会“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二、挖掘美术课程中的人文教育资源

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上来。教师要注重挖掘新课程的人文内涵,积极创设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1.重视美术作品的鉴赏教学。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内容,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历史、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因此,教师要重视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以中国花鸟画题材为例,“岁寒三友”的松竹梅和梅、兰、竹、菊“四君子”是文人画家喜爱的题材,乃至于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在进行中国画教学时,就有必要让学生了解这些植物在画家眼里已经不再是木本草类,而成了忠贞不渝、高风亮节的象征,让学生了解这些具体物象所隐喻的人文品格等。在鉴赏作品的选择上,应改变过去一味“返古”的做法,适当涉及现代艺术的中外作品,使学生树立文化多元的意识。

2.挖掘技能课的人文内涵。渗透人文意识不是鉴赏课的专利,面对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教师要仔细研究新教材,深入挖掘“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三个学习领域所渗透的人文关怀、人文精神。如“剪纸”一课,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活动体验“移情入剪”,让学生认识与运用这些积淀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个人情感的人文内涵,像“喜上眉梢”、“竹报平安”、“抓髻娃娃”等都体现了我国民族传统的民俗文化信仰,表达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良好愿望。在“平面设计”一课中,有位老师就引用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先让学生体会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的形式美,激发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再引导学生用点、线、面等抽象形态表现出来,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入新课,又渗透了人文意识。

3.开发乡土美术教育资源。开发乡土美术文化教育资源,符合《新标准》的“利用当地文化资源”的要求。联系生活实际,可以使学生认识本地的民间美术或富有特色的建筑,让学生了解当地社会与经济文化的发展,领略、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体会劳动人民辛勤的劳动和高度的智慧。在进行乡土美术资源开发时,可以结合有特色的现代标志性建筑、城市的规划等,让学生了解现代人文景观的发展方向和美术文化的作用,使学生认识环境设计要与自然界和谐统一的设计思路,使学生树立现代环保意识,促进他们进一步了解社会、热爱生活。教师还可以把乡土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乡土景观风景写生作品展”、“摄影作品展”、“家乡美书画展”等,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

4.注重美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在沟通和形成各学科之间的各种联系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美术教学能够并且应该利用这一优势,注意“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连接点”,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实现由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变。美术与历史、音乐、文学、地理、物理等学科有密切的渊源,教师要把美术学习“视为一种文化学习”。例如,讲到中国画的落款时,就与文学中的诗词歌赋有关,如王冕的《墨梅》中借物抒怀的“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徐渭的水墨花卉卷《螃蟹》的抨击社会的

“若教纸上翻身看,应见团团董卓脐”等等。

三、在融洽的氛围中渗透人文关怀

人文主义就是以人为本。新课程特别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与沟通,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而言,交往也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弘扬、创造性的解放。

1.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人文氛围。教师要注意角色的转换,从“独奏者”过渡到“伴奏者”,尽量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要尊重他们的意见、想法,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与他们探讨、交流。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能够激起学生的无限学习、创作热情。在上“让我的飞机上蓝天”一课时,有位教师打破常规,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在操场上和孩子们一起做飞机飞翔的动作、折飞机、放飞机、共同排除飞机“故障”,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表演、制作、评价。在这样的氛围里,他们无所顾忌,畅所欲言,思维敏捷,无拘无束,每位学生的才华都能最大程度地得以展现,个性得到张扬。

2.在课外活动中,综合多种途径加强人文关怀。要充分发挥美术所具有的功能和作用,大力开展丰富、健康的课外文化活动。如引导学生设计美化教室、宿舍,突出个性文化特色,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要引导和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评价各种文化现象,如利用课余时间到书店翻阅图书,调查同学对中外卡通的喜好,撰写“中国卡通VS外国卡通”的调查报告、利用寒假调查年画内容和形式的变化……把被校园周围网吧、录像厅、桌球室、电子游戏室等吸引过去的学生重新吸引回来。师生一起动手组织画展、布置舞台等,这时教师与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显现,活动中有语言的沟通、有情感的交流、有意识的渗透,师生关系比在课堂教学中更加轻松自然,交流来得更容易,效果也更明显。

3.利用非教学状态,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人文情蕴。非教学状态指教师的言谈举止、衣着教态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是学生的直接楷模,学生的学习、品德行为乃至思维方式都潜移默化地受教师的影响。教师应体现出新时期应有的良好气质,如拥有文明的举止、翩翩的风度、优雅的谈吐等,这不仅反映着师德的高低,而且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那种以艺术家自居,衣冠不整、不修边幅、邋里邋遢的所谓“艺术家的风度”并不能代表其艺术水平和艺术气质。不能设想,行为粗野、不拘小节,性格阴冷怪癖、自私自利的教师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国家栋梁。

总之,人文精神在美术教育中绝不是可有可无或者是附加的因素,它是这门课程的一个重要本质属性与规定性。只有让美术教育置于人文阳光的普照下,美术教育才能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韩建伟.《世界古代神话与传说》序[A].世界古代神话与传说[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3]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4]何代福.论教师的基本素质[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0,(1).

猜你喜欢

人文理念美术教育新课程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听障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研究
浅析电视平民话语权的发展阶段
解读纪录片《第三极》的人文理念
2009年语文新课程《考试大纲》修订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