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歧视现象的危害及对策
2009-11-04石德良
石德良
新课程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关注个体,重视个体差异,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可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虽然依法执教意识逐渐增强,体罚、变相体罚现象越来越少,但是教育教学中的歧视现象却越来越突出、越明显。它已严重地阻碍教育的发展、严重影响到下一代的身心健康,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广泛的关注。
一、日常教学工作中歧视的现象及危害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不经意间的教学细节中透射出对学生的不尊重,老师有意或无意地强迫学生做他们不喜欢做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发生,说到底这就是对学生权利的一种侵犯,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歧视。
1.教师权威歧视。
(1)话语权歧视。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出错,学生给予指出并纠正。教师觉得很没面子,会说“我是故意写错的!”“难道老师不如你!”在学生提问、讨论后对答案或结果持不同见解,要求教师给予明确答复而教师由于课前准备欠充分不敢妄加断定,适逢学生究根问底,说“老师,大概你也不知道答案吧!”教师略带气愤地说:“我怎么不知道,难道你知道得比我多吗?那你说给大家听听。”……
危害:在大力提倡师生平等的同时,教师却放不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不愿在学生面前承认失误,不愿向学生暴露弱点或不足,面对学生的质疑巧言开脱,掩饰逃避或不屑一顾。久而久之,学生产生“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意识,形成不懂装懂、逃避、虚伪的风气,限制了学生个性思考,阻碍了学生质疑问难良好习惯的养成,培养的是没有创新意识的唯命是从的人。
(2)行为权歧视。“上课铃声响过很久了,老师还在喋喋不休地训导学生,正课却一直没有开始。十几分钟后,有同学终于忍不住小声问了句:‘老师,还上××课吗?”教师在家里或社会上遇到什么麻烦或烦心事带着情绪走进课堂;上课拖堂,影响学生下一节课的学习……
危害:这些现象实质上是对学生自主拥有的时间权利的苛求与剥夺,教师的不良行为和不良情绪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处于惊恐之中,无法集中精力投入学习;浪费学生正常的学习时间会给学生产生不负责任、没有责任感的消极影响,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负面影响。
2.教学权威歧视。
(1)层次性歧视。
①学生交流、体验歧视。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过程中,教师为达到最优或自己的预设效果只关注优等生或把活动主动权交给好的学生,学习较弱的学生只是盲从。
危害:剥夺了学生自主体验的权利,学生就会畏首畏尾,拘谨,不敢动不敢言,动手操作能力、交流意识弱化;而且失去宝贵的体验后学生的自主意识淡薄,依赖心强,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②辅导歧视。班级“培优补差”活动、兴趣小组人员的参与皆是教师指定,没有充分体现自觉自愿参加的原则。
危害:日常教学中在培优与补差同时进行的过程中已严重违背学生的意愿,使学生被动参与,消极学习,缺乏积极性、能动性,产生所学非我所愿的消极应付思想。
(2)评价歧视。
①语言评价歧视。“某某同学从来不发言,今天也能主动发言了。”“某某同学作业从来不完成,现在也能按时完成作业了。”“某某同学读得很好,谁还能比他读得更好呢?”……
危害:说是激励评价,实则暗含批评,使学生无所适从,如坐针毡,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学生失去自主发展的同时,也失去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②检测评价歧视。有个女孩考了97分,本以为会受到老师表扬,谁知老师却对家长说:“你女儿考了97分,瞎猫碰上了死耗子。”还有一个过去成绩不算太好的孩子考了92分,可是老师批评另一个同学时漫不经心地说:“某某都考了92分,你为什么不能考好?”
危害:透析个人隐性教育经验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在无意中还是在贬低、歧视学生。没有考虑学生的心理感受及评价过程和方式的人文性,没有去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只会给我们的学生带来较大心理压力,使他变得更自卑,厌学甚至逃学。
3.学生观歧视。
(1)座次歧视。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就是在教室里设置特殊座位,享受这样待遇的便是那些教师眼中的“另类学生”。
危害:使学生孤立、封闭、自卑,不敢与人正常沟通、交流,甚至自暴自弃,不仅使坐在这儿的学生倍受压抑,而且无形中也影响着全班每个学生的心灵,长此下去,学生会不断强化自己的弱势、缺点,越发没了自信 。
(2)情感歧视。
①老师对差生说:“你不应该打人、骂人”;当一位平时表现一般或良好的儿童,由于受到了意外的批评,受到了不公平、不符合实际的指责时,他们有时会本能的顶撞老师,会突然变得焦躁,变得固执或不听劝阻。
危害:不恰当、不准确的批评或表扬有三大害处。首先是破坏了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其次,影响学习者与学校和社会的关系;三是不利于师生正确认识当事人的真正缺点或优点,因而不利于他们发现问题,修正错误,也不利于他们发扬长处,持续进步。
②上课铃响了,老师已经来到讲台前,学生全然不顾老师的存在,依然说说笑笑,老师生气的说:“还没讲够,出去讲,讲够再进来!”“老师讲了这么多遍,你怎么没听见,长耳朵没有?”“你怎么又迟到,下次再迟到就不要来上学了。”“看你那双小脏手,真恶心!” “只有你一个人不及格,让全班都蒙羞!”“要是没有你这个笨蛋,我上课能省多少时间”……
危害:这些现象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屡见不鲜,这是对学生严重的情感歧视。教师的情感歧视表现在教师的三种态度:一是忽视。教师长时间把某些学生放在视线之外,不在意,不关心,不了解。二是轻视。对那些与自己闹对立或“屡教不改”、“没有长进”的学生,暗含不屑,认为“不可救药”、“没有希望”,因而把他们“打入另册”,有意不予理睬。三是偏爱。老师偏向几乎是学生的普遍感受,许多教师会有意无意地特别关照自己看中的学生,甚至放纵他们的缺点,极力在其他学生面前维护他们的优势地位等。这种偏爱,不但会引发一般学生的心理失衡或逆反情绪,同时会使受偏袒的学生在学生群体中受到孤立,甚至会影响他们的发展,让他们无法认清自己,不会正确对待自己。
二、正确处理、解决教学中歧视现象的对策
面对以上种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刻反思。教师应及时察觉此类问题,并尽可能在行为中加以纠正,以期有效地推动学生发展。
1.尊重,把学生放在眼里。被尊重是人发自内心的一种需要。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学困生”,他们都有自己的人格,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尊重学生,学生就学会了包容;鼓励学生,学生就学会了自信。
(1)尊重学生的质疑。教师不应认为学生处处都不如自己,一无是处。要虚心向学生学习,应答学生的问询,经常征求学生意见,采纳学生有益的建议,欢迎学生批评自己。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尊重,就会更加信任教师、尊重教师。
(2)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学生作为成长中的学习主体,不稳定、脆弱、敏感,而且充满幻想、渴望。“教师要关注每位学生的每个表现,善用批评和表扬,要恰当,这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也是十分困难且耗人心力的事情。因此,教师必须全身心投入、细心地观察,才有可能避免失误。”
(3)尊重学生的情感。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尊重儿童,了解童心;尊重、关爱学困生、有过错的学生、有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学生的特殊需要和动机,实现师生心灵和情感的对接,创造适切多样的教育方式;尊重学生的认知兴趣,欣赏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兴趣,以博大的宽容之心去接纳学生的一切。
(4)尊重学生的权利。教师要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每一个学生,不耽误、不占用、不浪费学生的每一分钟时间,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敢说、会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言权,都有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在“说”中累积成功,建立自信,学会学习,学会合作。要求教师把一切与教育无关的个人生活、情绪屏蔽于课堂、学校生活之外,把尊重每个生命的理念的权利渗透在自己的教学细节中。把学生自主拥有的时间权利归还孩子,让他们去拥抱自然,感受阳光,享受快乐的童年。
2.宽容,把学生放在心里。教育需要包容,“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宽容不但是一种仁慈和关爱,更是一种信任和激励,作为教师,我们要真正把学生放在心里。
(1)学会赏识学生。教师应通过对学生深入观察了解,适时抓住时机,用自己的巧妙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化”学生,通过“促膝而谈”、“心理接近”体现老师对学生的理解和爱心。教师必须真诚关心爱护学生,特别要注重关心爱护那些曾经犯过错误的学生,学会能容忍学生的过错,“忽视”他们的缺点,注意寻找他们思想上的闪光点及行为上的积极因素,善于利用赏识,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赏识,让每一个学生多一份被赏识的喜悦,使其充满自信地面对一切。
(2)实现课堂公平。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情境中,首先教师应把握好面向全体,关注差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主动参与课堂和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以达到师生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创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其次,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突出和尊重每个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平等性和个体的差异性,了解学生头脑里的想法,倾听学生的意见,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第三,教师应该敏锐地洞察和发现教学中能够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的“细节”,切不可由于教师的原因而限制和缩小了学生以自己喜欢方式学习的机会。
3.关爱,把学生作为主体。有位教育家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才能多方面地了解学生,掌握教育学生的主动权。
(1)“情感管理”。在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前提下,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体验学生的心态,以情动情来沟通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对他们的生活、学习多一份关爱,多一份理解。
(2)“人本理念”。
①给学生以关爱。关爱每一个学生的生活,包括生活水准、生活态度及家庭现状;关心他们的学习,包括学习的基础情况、学习的进步情况、学习的兴趣等;关心他们的心理,包括性格、气质、兴趣、心境、情绪等,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给予准确及时的心理疏导。
②给学生以理解。生活、学习中教师应多跟学生“零距离”接触,多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只有真正的理解才有可能建立平等、和谐、协作的师生间的人际关系。
③给学生以信任。信任是对尊重、关心与理解的集中表现。教师要有宽容心,要多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多理解学生的难处,多包容学生的缺点。
④给学生以自主。体现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能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不能只让儿童学习知识,真正的教育在于使每个儿童都有一种丰富而充实的精神生活,使他们得到智力、健康、情感、兴趣、劳动能力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师要学会关注,教师要真心关注每位学生的表现,关注每个教育对象,关注每项教育行为及其效果。请我们的教师善待我们的学生,让新的课程理念走进我们学生的心灵,让我们上课前对着学生眼中的自己笑一笑,给这些需要用爱心来呵护的孩子们一个快乐,让我们用我们的爱心去点亮学生的心灵吧!
参考文献:
[1]吴海燕.还给学生体验的权利[J].人民教育,2006,(5).
[2]尹振祥.错误,需要真诚面对[J].江苏教育研究,2008,(3).
[3]文摘.实现课堂公平的策略[J].现代特殊教育,2007,(4).
[5]李宾.正确认识“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J]. 江苏教育,2007,(4).
[6]凌解良.“爱”在心头[J].江苏教育,2007,(6).
[7]王金平.蹲下来看孩子[J].现代特殊教育,2007,(11).
[8]李惠芳.用爱心呵护孩子[J].人民教育,20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