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2009-11-04张莉
张 莉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8-164-01
传统的语文教学,老师一上课就是识字、解词、释句与分析课文,而不注重引导学生去学习生动活泼的课文,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然而学生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必须从每堂课做起,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做起。
语文课堂教学一般包括预习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几个环节。因此,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抓住这些环节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在预习课文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独立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预习课文不是漫无目的的跑马观花,也不是粗略的读两遍扫除生字障碍了事,更不是如有些教师那样“课上三分钟。速读一遍文”的形式主义做法,而应当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首先应当由教师在深入研究课文之前提出具体目标让学生作尝试性的理解和探索,使学生在预习中独立解决目标中提出的问题,并提出自己感到疑惑的新的问题。其次,教师应在学生预习之后。上课之前检查学生预习效果。预习得好的予以表扬,差的给予鼓励。然后鼓励同学们提出旧的问题(质疑问难)和学生通过思考而无法解决的目标中的疑难问题,教师再将这些问题归纳起来加以整理。最后,教师再结合学生实际与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备课,为课堂上有针对性的教学做好准备。
在预习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积极思考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见解,并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动心,积极自觉主动的去获取知识,还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了学生智力;另一方面,学生在预习实践活动中,善于开动脑筋而发现问题,并向老师提出问题(质疑),从心理上看,便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有欲望就会在教学过程中集中精力,注重教师授课。这样又培养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化被动听讲为主动求知。再说,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等各个方面存在着差异,因而提出的问题也就深浅难易不同,这样反过来又能促使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和备课,不但要备好教材,还要备好学生,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知己知彼。如做到“抓中间,顾两头”,既突破文章的重点难点,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并从教师的释疑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在讲授新课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能力
人教版的语文课本中,课文前都有训练重点和预习提示(自读提示或阅读提示),课文后面有练习题(理解、分析、揣摩运用和积累联想)。因此,我们在讲授新课时应在这些方面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能力。
1明确训练重点,勾画出文中的重点内容。例如《故乡》鲁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人物、景物及生活等的对比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学生在学习中能勾画出来,也就明确了学习的重点,抓住了主次,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2预习提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预习提示是课文内容的梗慨,是文章写作时间、背景和主要线索思路的提示,有的也交代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能明确目的,抓住主次,把注意力集中在主要方面,能回答提示中的问题,也就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作思路和线索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培养学生能力。朗读有利于深入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文章读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心境情态和文章的情调意蕴也尽在其中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方式如:教师范读,学生随读;学生个人轮流当众朗读,集体评议;以小组为单位依次接读:分角色朗读或举行朗诵比赛等。使读和写,语和文联系起来,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朗读时注意指导学生咀嚼文字的意义,揣摩说话的神气,懂得音节和情结的关系,到学生自己写和说的时候,就会采用适当的语言、音响和节奏来表达思想感情,不知不觉间,内容和写作方法就化为学生自己的了,而且在朗读过程中还对学生的语音、语调、说话的力度和速度进行了训练,有助于提高说话能力,有助于增强语言的感受力,提高对语言规范化的敏感程度和鉴别能力。
相反,如果不加强朗读,学生对课文理解不足。讲析会介入太快,缺乏雄厚的三维基础,就会使分析流于空泛,结论没有根基,由于结论太快没有根基,所以学生很难联系生活和知识的实际来体味和吸收,以达到感情的介入,学生也就因此觉得乏味而毫无兴趣。
三、利用课堂小结和课后练习培养学生能力
1课堂小结是教学环节不可忽视的一环。一堂课必须进行课堂小结。课堂小结可由学生自己理解和归纳,既对学生进行了归纳概括能力的训练,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2课堂练习和作业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方法。我们通过练习填空造句释句以及仿写,改写等,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使所学的知识得到运用和扩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记忆力、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对语文知识的消化和运用的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要放手让学生去学习生动活泼的课文知识,指导学生去听说读写,使其在感知、理解和运用的过程中,一刻也离不开自己的实践活动,并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来完成,使学生借助自己的耳、眼、脑、手去感知、思考和运用,并形成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