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代新农具的推广看汉代农业进步
2009-11-04董守贤
董守贤
中图分类号:F3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8-024-01
摘要:农业生产中重要的一个要素即农具,对汉代新发明的五种农具的考古材料和文献材料加以整理分析.从而进一步对汉代新农具产生的社会根源、技术进步等探讨,引起对当今环保的重视。
汉代的农具有很多改革和创造,下面根据考古材料和历史文献主要介绍几种新农具的推广,第一种是耦犁;第二种是三脚耧车:第三种是翻车;第四种是舂谷机械即水碓:第五种是风扇车。
关于耦犁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说:“其耕耘下种田器,皆有便巧。率十二夫为田一井一屋,故亩五顷,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缓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从文献中可得知“耦犁”用二牛抬杠拉一犁,一人牵牛。一人扶犁辕,由于当时犁剑还没有发现,因此必须有一人控制犁的深度,“耦犁”和以前犁在功能上相比不仅能破土,碎土,还能开沟起垄,这样以来可以减少人力节省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汉代改进的“耧车”既能耕地又能播种。“耧车”的考古材料非常多,例如,在山西平陆县枣园村壁画墓中曾发现了一幅耧播图,在河南渑池的铁器仓库遗址中发现有束腰式的汉代的耧足;在北京清河镇朱房村汉城遗址出土的铁耧足:最令人兴奋的是在河南郑州古荥镇汉代铁工场遗址中出土有一件西汉晚期的耧足。通过上述考古材料可以看出在当时社会使用三脚耧的地域范围较大并且数量也较多。文献中也有记载耧犁,例如,《齐民要术》引崔实《政说》曰“武帝以赵过为搜栗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犁,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辅犹赖其利。”这种条播方式既可以垦耕土地又可以播种,并且这种三脚耧一次可以播种三行,上述特性可看出这种新式农具能省时省力,特别是在抢种保墒时作用更能显现出来。
汉代灌溉工具有很大发展,所创造的翻车在整个传统农业生产工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翻车现在在有些农村仍在使用,翻车的发明比西方早一千五百多年。范晔在《后汉书·张让传》中说:“毕岚……又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魏略》中也有记载:“马钧居京都城内,有田地可为园,无水以灌溉之,乃作翻车,令儿童转之,而灌水自复。”而有些专家对上面的解释为毕岚创造了人工提水机械——翻车,后来经过马钧的改进,广泛使用到农业灌溉上去。翻车考古材料发现不多,可能有以下原因:第一,与制造翻车的材质有关:第二,考古工作做的还不到位,但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有复制的翻车模型。这种农具是利用水来驱动翻车从而达到农业灌溉的目的,是一种既无污染又节省人力的先进工具。
水碓是汉代重要的粮食加工工具,实物及模型皆有出土,在汉代有踏碓,畜力碓和水力碓,特别汉代发明了利用水利为动力激木轮舂谷机械一一水碓。水碓主要用于加工麦粉及破谷。在河南、江苏等地的西汉墓中出土过多件陶碓模型,推测水力碓有可能发明于汉代。桓谭在《新论》中说:“役水而春,其利乃百倍。”而孔融在《肉刑论》也记载:“水碓之巧,胜于断木掘地。”从中可见水碓不仅省人力,并且效率与其他相比提高许多,水碓是典型的利用水利来驱动的机械,也能看出水碓使用的广泛性。
汉代创造的风车是专门用来扬弃谷物中糠瘪杂物以清理籽粒的农机具。《急就篇》:“碓硙扇春簸扬。”颜师古注:“扇,扇车也。”这种扇车在西汉已经通行,考古材料已得到证明,在河南济源县泗涧沟西汉晚期墓中发现两件陶风车和陶舂碓模型;另外在河南省洛阳市、山西省芮城县城南、山东淄博县金岭等地的东汉墓葬中都出土过陶风车模型,这足以说明在汉代黄河流域已经使用风扇车。可以得出风车使用的地域非常广泛,风车在日常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从以上看出,新农具的种类比较全,从垦耕,播种,灌溉,加工和清洁等方面都有;我们从文献中可以清楚看出当时从地方一直到皇帝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从而使农业生产工具不断进步,正如《齐民要术》引崔实《政说》曰“武帝以赵过为搜栗都尉。教民耕殖。”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认识了机械运动及机械的功能与效率,可以减轻人力,提高生产效率。秦汉以来尤其是汉代在生产工具的创造发明及改进上,在机械工程学上,有了不少的成就。汉代几种农具的创造和使用,从而使我国的农业生产从手工操作工具生产的时代过渡到半机械化工具生产时代:从汉代新创造的农业生产工具的动力来考虑,我们应该借鉴古代劳动人民使用无污染的动力,做到生产与环境相和谐,众所周知当今社会不论农业还是工业生产都给我们的生存环境造成极大破坏,我们当代的科学家在发明机械时应该更多的考虑使用无污染的动力。
总之,本文通过对汉代几种先进生产农具从考古材料和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揭示新农业生产工具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外在动力,进一步为当今社会的发展起一定的借鉴作用,特别是要树立环保意识,争取做到社会生产与自然环境相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