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诗歌教学

2009-11-04张黎霞

魅力中国 2009年24期
关键词:意境意象诗人

张黎霞

中国是诗歌古国,诗歌是中华文明的精粹。诗歌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像,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国诗歌教学自古以来就耸立在中华教育殿堂中的首要地位,正因为教诗学诗的教风文风长盛不衰,才有诗客骚人辈出,造就了辉煌的中华诗坛,建筑起宏伟的中华诗歌的金库。如今诗歌教学成为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当前中学诗歌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探寻诗歌教学的方法,规范自己的诗歌教学行为非常必要。针对诗歌的特点,我们可以采取下列教学方式,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重视朗诵

诗歌富有鲜明的节奏,讲究押韵与平仄,富有音乐美朗读具有表情达意、唤起想像的功能,有增强语感、加深理解、巩固记忆的作用。通过朗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诗行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画面,很容易把人带入一个诗化的境界,所以我们在进行诗歌教学的时候要结合一定的篇目进行朗诵训1练,使学生通过朗诵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理解作品大意,把握作品主题,以达到对作品的真正掌握。例如教学(春望)我们要通过朗诵去把作者在国家分裂、山河破碎时内心的那一种忧国忧民、伤心感怀之情表现出来,而在朗诵《望岳》时我们就要把作者那一种对泰山的赞美与自己的雄心壮志表现出来。诗是诉诸人的感情的,只有多读,思想感情才能跟诗人接近,才能“入境”。

人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不可言传的入微之处往往可以凭借各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去意会。当我们深切了解到诗的内容,并被诗人的感情所激动时,就能带着真情实感去朗读,倘若又掌握着一定的朗读技巧,那就有助于在学生面前再现诗中的形象,使学生受到感染与熏陶。

二、理解词义

诗的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词句入手。面对一首新诗,首先碰到的困难是词义的理解。词义弄不懂,当然谈不上欣赏。教学中,应发动学生,调集以前所学的古汉语知识、修辞手法以及特殊意象的内涵,去感知诗歌内容,破解阅读中有难度的地方。只有克服了语言障碍,才能”登堂入室”,进而领略诗的意境;如若对语义不甚了了,那就好比入宝山而空回。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力图降低难度,化深奥为浅显,给学生创设一个台阶。

1借助词语的已知义

杜甫的《月夜》诗,颔联“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未解”二字可能成为阅读障碍。引导学生回忆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由此推断“未解”是“天真无知”之意。教《孔雀东南飞》时,出现了“可怜”一词,让学生回忆初中所学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可怜身上衣正单”,通过比较判定。

2利用修辞推测

修辞方法总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主题,强化情感表达,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比拟、夸张、对比、衬托等,这里主要说说借代。

苏轼的词《江城子密州出猎》“左牵黄,右擎苍”,“黄”与“苍”词义学生不知所云,但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应是绿肥红瘦”,学生耳熟能详,已经对照,难题就会解决,李词借色彩“绿”“红”分别借代绿叶、红花,那么,出猎的苏轼,牵的“黄”当是黄狗(猎犬),擎的”苍”即是苍鹰(猎鹰)。这便是借代手法的运用。

三、把握意象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客观的景物即“象“与主观的情致即“意”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例如“兰花”本是一种自然物象,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并融八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了诗歌的意象。由于诗人们的反复使用。“兰花”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脱俗的意趣。诗人可以通过各种意象,含蓄地表情达意。阅读诗歌时,一个重要的任务是把握诗歌的意象,唯有如此,进入诗的意境,领会诗的主旨,感知诗人的情感。意象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是景象,或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事物。人物形象。古诗词中人物形象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如:“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描写船家男女青年初次见面时情景。刻画了一个热情大方、聪明伶俐的少女形象。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塑造了幸福美满、英俊儒雅、功成名就的周瑜和屡遭不幸、早生华发、功名未遂的苏轼。

某些事物。指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赋予事物以人格化,含义相对稳定。在不同的诗人笔端,那些特定的意象都可能表达相同的情感和内容。如“菊花”傲霜之花,屈原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菊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洁。柳”和“留”谐音,于是“柳”就有了惜别的意义在里面。它常常出现在送别诗里。例如,唐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音柳色新。””柳”就是思念,柳就是离情别意。这一特点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最为常见。

只有对意象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我们才能对诗歌意境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对诗歌产生全面而深入的把握,我们才会有深挚的审美情感。

四、领悟意境

意境包括“意”和“境”两个方面, “意”就是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境”就是诗中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两者结合,相辅相成,虚实相生。它既包含鲜明生动的形象,又包括了形象中蕴含的发人深思的思想和令人激动的感情。因此,意境就是作品中描写的某种事务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读诗的过程,也就是进入这一艺术境界的过程。换句话说,只有进入了诗的意境,才算是真正读懂了一首诗。可见,讲诗要扣住意境,是由诗歌的特点决定的。将学生引入诗的意境,在他们面前再现诗中描绘的各种艺术形象,使他们直接受到诗人感情的熏陶与感染,从而认识诗中反映的客观现实而受到教育,并学会赏析领悟其深蕴,这是诗歌教学的关键。诗歌教学,就是师生进入这一艺术境界的过程。只有将学生引入诗的意境,并加强悟性训练,才能获得应有的教学效果。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诗歌意境该如何体现呢,

1品味语言

以杜甫的《登高》为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作者连写六景,每景以一精当的词限制,写“风”用“急”,状迅速、力劲、声厉。结构上,“风急”又启下,猿哀、鸟回、木萧、江流,皆由此生出。“天”用“高”形容,显示秋色,联系“风急”想像,真有“高天滚滚寒流急”之势。写“猿”叫用“啸”,是拉长声大叫,突出其尖厉、凄彻,真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之感。由猿“哀”,可启发学生进而想到诗人面对悲凉秋景,忧国忧民之情何等深沉凝重……。只有让学生理解了凝练的诗语,才能在柳暗花明中曲径通幽,进入意境。

2研究方式

在”意”与“境”的结合中,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寓情于景物,把感情间接地寄寓在景物里。如北朝民歌《敕勒歌》:这首诗似乎只在描绘西北草原浩瀚的风光,实则通过此描绘,形象地反映了游牧民族的生活和环境,揭示了塞外草原的辽阔和畜牧业的发达,它激励了人们保家卫国。有的借物抒怀,像明朝著名爱国将领于谦所写《石灰吟》:这首诗表面上句甸写石灰,实则语意双关,甸甸写人,诗人通过对石灰的赞美,表现了自己立志艰苦磨炼,准备献身祖国,就是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的崇高理想。

3理清脉络

引导学生弄清诗篇的构思脉络,经历一番作者经历过的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的构思过程,了解是怎样起承转合的,才能理解作者用心之良苦,构思之巧妙。例如李白的《蜀道难》,要让学生懂得,诗人是把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巧妙地结合起来构思的,其意脉是:由远古的蜀道,说到当今的蜀道,由剑门以外的蜀道,说到剑门内的蜀道,由自然的蜀道,说到人生仕途的“蜀道难”,开头、中间、结尾又用三次嗟叹。把全诗缀连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懂得“蜀道难”实则指仕途艰难、进取艰难这一主题。这样,学生就会觉得全诗的意境层次分明,映照烘托十分得体。

总之。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她从来就代表着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目前,教育改革高潮迭起,语文教育正在逐渐回归诗性和人性,朱光潜说得好:“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够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诗歌这笔财富,它的矿藏永无止境,让我们这些在语文教学上挥洒汗水的同仁们再去靠近些,掘的再深些,定会有一片新的天地。

猜你喜欢

意境意象诗人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诗人”老爸
春色满园
愤怒
一朵花的意境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No.3 最佳小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