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道德教剞莫式刍议

2009-11-04王素华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9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情感

王素华

生态道德包括生态道德认识、生态道德情感、生态道德意志和生态道德行为等要素。心理学家伊扎得曾指出,情绪情感“是一个动机系统,一个人格过程,这个人格过程赋予人类存在的意义”。情感是人生命态度状况的重要表征,它影响着人的心理生活的各个方面,贯穿着人的一切交往行为中。在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以生态道德情感的激发为核心,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人与环境同处一个发展系统,人们只有激活了热爱生命、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在情感,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道德情感的唤醒,使人们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不仅是为了人类获得持续发展和生存的环境,也是内心本能的生态需求。生态道德情感不是由教育者强加给受教育者的,而应由学生自己在体验各种生态关系中逐步培养而来的。在环境中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在真实的活动中激发生态情感。

一、生态道德情感在学生生态道德形成和发展中的意义

1生态道德情感是个体接受生态道德教育的初始

情感是婴幼儿道德发展最重要的心理基础。婴儿前语言学习阶段是利用情绪信号来进行的,对于生态道德信息的接受,情绪具有先在性、早发性。儿童通过感情表明他们的需要,通过情绪的表达与判断来建立或间离与周围人、物的关系。初始的生态道德教育就是要通过建立孩子与父母、与家、家乡的联系感,积累孩子的生态道德情感,形成生态道德准备态势。

2情感在人格系统中具有核心作用,生态道德情感是培养学生生态人格的基础

学生生态人格的养成就是把生态道德的具体要求带进其生态环境、生活情境中,与其生活经验及其感受相联系,从而不仅体验生态价值,而且理解生态价值、力行生态价值的过程。“道德教育若要真正成为一种抵达心灵、发育精神的教育,一定要诉诸情感。如果不诉诸情感、改善情感,就不可能变成精神发育的活动、生命内在的精神活动。因为精神发育是内在的,是生命内部的过程,而不是外在的知识输入,也不是外部的行为强加和控制。既然精神发育是一个内在的过程,就一定会变化着人的情绪、情感系统”。情感对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内在支持性或阻挠性,生态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生态人格,必须要有情感上的认同与接纳,否则就不会真正内化为个人的品德.生成为良好的个体生态人格特征。

3生态道德情感是生态道德认识和行为的内在动力每个人都拥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但你去与不去使用这些知识和能力及其他资源,或用得好与不好,取决于你内心的状态,即情绪情感。生态道德情感是一个基本的动机系统,它可以驱动个体从事各种生态道德活动。可以作为人的认识和探究活动的动机,驱动生态认识和生态行为的完成。

二、生态体验是激发学生生态道德情感的基本方式

20世纪70年代,英国学者卢卡斯教授提出了著名的“卢卡斯模式”,倡导环境教育是“在环境中的教育”。生态体验就是个体置身于具体的生态情境之中,感受、理解、领悟和接受生态万物的运行规律,形成内心情感的过程与状态。通过生态体验,体验者认知和体悟生态关系的全部内涵和真谛,触发和生成体验者的生态情感、生态智慧、生态意识和生态能力。生态体验过程中体验者的身心状态发生着一系列变化,呈现融人的身心状态,生成一种欣赏的情绪情感,产生对生态环境的善意和亲近感、赞叹感,生态境界逐渐提升,生态人格逐渐形成。而在非生态体验状态下,体验者与其他生态元素间处于挑剔、对立的状态。

1生态体验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生态道德成长的过程

生态体验意味着体验者主体的觉醒、情感的激活、心灵的唤醒,意味着学生亲自参与自己生态道德的建构,亲历过程并在过程中体验生态道德知识、情感和行为的生成。生态体验是个体化的行为,有极强的主观性,鲜明的个性特点,不同的人对同一对象的体验是不同的。学生在生态道德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的是情感的丰富和满足,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注重学习者的感受、领悟和体验,教育者本身也是体验者,在学生学习中只起指导作用。生态道德成长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旨意不是先在于结果,而是先在于过程之中。生态体验是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是一种过程性学习。在过程性学习中充分显现学生的主体性。

2生态体验是以体验为基础、以反思为根本的过程

从道德发生的意义上来说,只有当人内心体验到一定的道德事件的某种价值,产生认同感、敬畏感或厌恶感、羞愧感时,才谈得上道德学习和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这个过程主要依赖于体验、直觉、洞察力和反思能力。生态道德教育的价值在于促发生态道德体验,触动生态道德情感。通过不断地体验、反思,逐步积累生态道德隋感、生成生态道德智慧。可以说,生态道德教育的真正奏效,有赖于能否有效促发师生的生态道德体验和反思。只有通过反思内省,才能将体验学习与生活联结起来,体验所形成的意义才可能与其他经验整合,从而形成生态道德观念和生态道德行为习惯。

3生态体验是学生与环境之间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过程

学生生活在环境中.并构成环境的一部分,意味着他们生活在一系列的情境中。学生与环境之间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可以用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话来解释:“经验在个体内部无法简单继续。它能继续是因为它影响着动机和目标的态度形成。但是这不是真实经历的全部。每一次真实体验都离不开在已有经验基础上改变客观条件的主动方面。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文明与野蛮的区别就是建立在后续经验发生时先前经验已经改变客观条件的程度。”“相互作用一词,确定了体验的客观外部条件和主观内部条件两方面平等的权利。任何正常的体验都是这两方面条件的相互作用,一言以蔽之,它们形成了我们所说的情境”。

4生态体验是学生生态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协调发展的完整过程

生态体验是以生态情感为核心,以体验为基础,整合生态道德规范的认知经验、行为经验与相一致的情感经验,从而形成自觉生态文明行为习惯的完整过程。从内容上说,它包括通过生态道德的反复体验与反思,构建以生态价值信念为支点、以生态情感体验为核心的知情意行一体化结构,在体验中实现事实与价值、思想与行动、情感与理智等等的统一。

三、通过生态体验激发学生生态道德情感的策略

1加强教师教育,全面提高教师能力

一直以来,我国的教师教育偏重认知素质,忽略情感素质;生态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过多地强调传递已有的生态道德规范知识,德育课堂崇尚道德知识的接受;教师往往没有激情,缺乏激发学生生态道德情感的意识和能力。缺乏组织和指导学生体验自然、体验社会生活、体验自我的能力,往往要求学生被动听从、盲目服从生态道德规范的要求。因此,要创建教师情感教育,让教师在职业工作中,“善于与学生顺利进行情感交往,能够胜任对学生情感导向的教育工作”。同时,在教师教育中要开设《体验活动设计》课,培养教师设计、实施、评价、研究体验活动的能力。

2改革生态道德教学内容,编写生态道德体验教材

在生态道德教学内容的编排上,要选择体现各种生态关系的具体事实、事件,设立科学健康、与学生生态道德心理发展水平匹配、有利于激发学生情感、便于学生体验的项目。突破既往注重生态道德认识的教材编写框架,把学生身边的城市社区、工厂、乡村、山川、河流、空气等放进教材内容,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体验资源,为学生参与到有利于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活动中,参与到生态环境规划的实施中,引导学生与环境亲近、融合,在环境中调动起学生的情感、直觉、体验,为培养学生的生态人格提供内容保障。

3设计丰富多样的体验方法

生态道德体验的方法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善于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具有吸引力的具体方法。从大的方面看,生态道德体验的方式有实地体验和模拟情境体验两大类。实地体验,可以通过远足野营、感受民俗民风与自然的关系、观察动植物、调查水文气象、回收可再利用资源、评估生态环境等方法,获得真情实感。也可以通过模拟情境,场景的布置,创设生态道德体验校园、舞台、课堂,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同样获得真情实感。以生态道德的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出发,有所侧重,既保证生态道德体验的实效性又保持体验方式的多样性,使每一次教育都成为学生对客观世界情感的激活,对生态道德意义的体验和对生态道德价值的体验。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道德情感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移植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