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案例教学法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践

2009-11-04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9期
关键词:案例心理健康教学法

庞 彬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我国中小学相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工作计划之中,并启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怎样才能使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有的功能呢?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指根据教学目标,把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加以典型化处理并进行客观的描述,形成供学习者反思与探讨的内容,以此为平台,培养学习者分析问题与处理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多门学科中都有使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案例教学应具有如下的特点。

1参与性

案例教学的参与性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收相关的心理学知识,而是在与教师、与教材的“对话”中生成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以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问题的设置、情境的创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参与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能力。

2体验性

案例教学的体验性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一种内化的情感上的净化与升华,以此提高自我效能感。心理的教育重在情感的体验,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战胜消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实现认知与情感,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统一,这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身临其境,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在体验中厚实个体生活经验的积累,赋予学生经验和感悟多种生活事件的能力,从而提高心理素质。

3动态性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通过师生的“对话”教学,知识的授—受过程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知识内容的选择本身具有动态性,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其次,在案例教学的师生互动中,学生处于活跃的动态过程中,他们凭借自己的视野去理解体验,可以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审视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结论。最后,教学的结果是动态的,对案例的分析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只有可能性的答案。这样,案例教学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创造了一个高度动态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

4启发性

在案例教学相对开放的空间中,要使学生通过自我主体去理解和吸收知识,并创造性地把知识转为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案例教学的启发性就显得非常重要。所选择的案例以及进行的案例分析一定要对学生具有启发性,学生通过案例的学习,不只是掌握此案例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一种发展。因此,在案例教学中要使学生获得心灵的共鸣,并能极大调动学习的兴趣,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案例教学的启发,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接受知识与运用知识,并在案例思考和分析中进行一系列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激发和彰显。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案例的选择

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案例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选择的案例应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又要密切联系实际。所以,选择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一定要围绕我国目前中小学生中出现的心理困惑和行为问题展开。由此,案例的选择具有如下的要求。

1典型性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是要教给学生关于身心发展的常识,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掌握关于自我调节的技巧和方法,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在课程体系方面要注重课程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既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又要有与学生实际密切相关的日常内容。因此教学案例要符合特定的教学目际,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真实性。案例取材于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这类问题由一个或几个问题组成,代表着某一类问题或现象的本质特征,学生在对案例的解读和理解中就很容易产生熟悉和亲近的感觉,引起共鸣,从而调动起情感,投入学习。通过典型性的案例教学,可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2时效性

不同案例承载着特定的时代性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当今中小学生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处在花季、雨季、诗季中的青少年正在尝试着走出历史、价值、意义的怪圈,他们不相信那些危言耸听的“巨型话语”和虚假的许诺。面对这么一个裂变、反叛、多元、对话、沟通相纵横的时代的演绎,面对着在这样的背景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案例的主题已在悄然发生变化,我们不能回避,应该直面这些关联与冲突。因此,选择的案例要具有时效性,才能更具有说服力。

3问题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传授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就是要解决心理问题的。所以,作为教学用的案例就必须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使案例更集中,更有针对性。这些问题又必须是学生常见的问题,使学生在对案例的分析中获得启迪,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规律。当然,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千篇一律的,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只是一种经验的准备,通过问题的设置,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对现实环境的问题能作出迅速判断。

4丰富性

由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不是通常意义的专业知识课,学生不会很重视,在课堂上很容易走神,或者是不积极,影响教学效果。可以通过丰富的案例材料创设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不断给学生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相关的抽象的心理学知识在丰富的案例中得以直观展现,提高教学效果。案例的选择可以是文字表述的材料,也可以是音像视频材料,既可以是学生自己的故事,也可以是他者的故事,等等。多方面的案例展示,将学生带入一个多角度、多层次互动真实的场景中,使学生在观看、讨论的过程中,反思自身的生活,以利于形成积极正向的观念和情感。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创建了一种再现的真实情境,通过学生的观察、体验、讨论、反思,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案例教学法在实施的过程中有其特定的规定性。

1案例的编撰

案例是根据研究与教学有关的内容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事件和处理方法所进行的客观描述。作为一种描述性的研究文件,必须经过选择精心编撰,不能信手拈来。案例的编撰要根据一定的操作程序,根据教学目的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进行客观的描述,由多种角度来呈现细节和必需的讯息资料。在此实际情境的描述中,也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掌握理论知识。案例不等于教案,也不是教学中的举例子。

2阅读

仔细阅读案例是教学实施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让学生进入案例的阅读中,分析案例的具体内容,思考案例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在理论学习之后应尽快进入案例情境,了解、掌握案例中揭示的有关事实、情况。通过角色换位,设身处地的分析思考案例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案例阅读中一定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真正进入案例的场景进行思考。

3讨论

案例教学法一般建议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一般根据座位,以四人为一小组。在小组内,每人就自己第一阶段阅读获得的感受发表见解,进行小组讨论。讨论方式多种多样,但要求小组每个成员都要发言,要学会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声音,预防小组中“权威”的产生。大家在平等、尊重的氛围中讨论、批评、切磋、补充,教师适时指导。

4假设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仅是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一种能力,所以把案例教学中的案例进行延伸也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以依据课程计划的具体安排,有重点地提出假设,供学生思考。教师通过假设的论证,分析案例中人物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预设案例中反映的学生可能设想不到的情况等等。以此丰富学生的经验,增强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得到不断增强。

5总结

总结评述是案例教学的画龙点睛之笔,不可忽视。总结可以由教师进行,也可以是师生共同完成。通过总结,使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有一个概要性的认识,帮助学生思考、提升从案例教学中学到的知识,巩固在案例学习中掌握的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生活经验的积累,从而提高心理综合素质。

(责任编辑孙晓雯)

猜你喜欢

案例心理健康教学法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