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农村初中教育

2009-11-03陈榜勤

现代教育信息 2009年4期
关键词:转变观念与时俱进

陈 剑 陈榜勤

【摘要】 随着日益多元化社会发展需求,农村初中教育必须与时俱进,转变旧的教育理念,为广大青少年学生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以适应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以使广大青少年学生沿着党的教育方针健康发展。

【关键词】 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拓宽渠道、公平教育

Talking about the eduetion of the ciuntryside ptimaty junior middle school

Chen JianChen Bangqin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multiplic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demand, the countryside junior middle school educates day by day must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changes the old education idea, creates a richly colorful school edition teaching environment for the general young students, adapts the general young students' study interest demand, causes the general young students along party's educational policy healthy development.

【Key words】The transformation idea, keeps pace with the times, expands the channel, the fair education

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结的硕果,它对于80%人口的我国广大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来说确实是一件特大的喜事,近年来国家又实行“两免”“一补”的就读政策,这对于广大中小学学生来说更是件大喜事。这也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足够重视,以及以人为本的民生政策落实到了实处。事实证明了我国国力的增强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与伟大。

然而,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在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与当今多元化发展社会以及青少年学生不相适应的新的有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占80%人口的农村初中这一块,不少学生对初中学习感到难以承受沉重的课业,产生了厌学、懒散、不思上进的情绪。有的学生上网吧,抽烟,赌博,小小年纪谈情说爱,用钱大手大脚等一系列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的行为屡见不鲜,令教师和家长难以应对,更令从事了三十几年教育工作的笔者看到像现在这样难以教育的学生。研究这样一系列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解决好这一系列的问题,以使广大青少年学生沿着党的教育方针健康成长,把农村初中这一块教育搞好。笔者认为,它是一件关系我国能否造就一批批有社会觉悟的,有文化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大事。为此,笔者就目前甚至是未来农村初中教育工作谈一谈一些见解:

1.转变观念,创设一个公平教育的环境

笔者认为搞好农村初中教育首先就是要转变观念,就是要转变以应试教育为目标的变相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旧的畸形观念,与时俱进,适合多元化的社会发展和青少年学生的学习需要,否则我们的教育将永远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求。

据笔者调查发现,近年来,由于社会的进步以及知识经济的日益凸现,导致了这一观念又应运而生,并且在它的驱使下,学校教育唯升学人数论英雄,唯考上重点线人数论英雄。结果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成为了办学的正当借口,几乎所有的农村初中学校自然而然地把教师和学生分为了两大块,一块叫快班或者实验班,约占当届入学生的10%,另一块当然叫慢班或普通班了。教师也如此,领导认为好的,优秀的教师就安排任教快班,其余的就不言可知了,还有快班加班加点补课,资料成了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慢班则只求不出安全事故就万事大吉。这样的办学理念,笔者认为对当今多元化发展社会和新形势下的全体青少年学生来说很不适合的,理由如下:

1.1师生的心理受创伤

由于学校把师生分为快与慢两大块,快班教师认为自己得到了领导的重视和信任,而慢班的教师则反之,更有甚者,快班教师有各方面的优先考虑,如组织旅游、校际教研活动或各级组织的培训学习和有关补贴等。而慢班的则极少甚至占不了边。久而久之,确实给尽管在教学上付出九牛二虎之力,但学生成绩还是不理想的教师心理上严重的创伤。学生方面也如此,反正自己上不了重点中学,但求读满三年初中了事,有的家长也如此认同,于是学生学习不求上进,慢慢产生厌学情绪,导致出现了以上列举一系列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的事情,师生最终成了“瘦牛拉肚子,瘦上加瘦”,结果学生中途逃的逃,退学的退学。到中考时仅剩下入学时的一半,甚至不到一半的学生参加中考。像这样的素质教育能说是成功的吗?笔者认为这是完全否定的。

1.2不利于公平教育和竞争

笔者从事教育事业三十几年,期间80%的年限任教初中毕业班的英语功课,特别是近些年来,总是被安排任教一个快班和一个慢班的功课。不错,快班确实要多讲一些备考知识,原因是有升重点的任务,所以得到特殊享受似乎是合理的。然而,笔者从实践知道,教慢班也从未见得轻松,这里暂不说课外的管教,单从课堂上而言,有打瞌睡的,作业马虎不交的,听课注意力分散,闹事的事时有发生,作为上课教师能不管教吗?回答是肯定的。而快班则没有这种现象,还有在传授知识方面,慢班的教师尽管出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出力不讨好,原因就是课堂上随时会出现以上提及的影响授课的情形,而快班则没有。在教学效果上可想而知了,特别是在教书育人方面,笔者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上慢班的教师的付出远远超过快班的教师。最后,还有一个问题,笔者试问,有哪一间农村初中每年有10%的学生能考上重点中学呢?(按初中学入学时的人数计)。据笔者任教过的学校,每年有入学时人数的1%到5%就不错了,事实证明有何必要把一个教学的整体分为两大块呢?所以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为教师创设一个公平的学校教学环境,以利充分发挥全体师生的教学和学习的积极性和竞争性。

2.拓宽教学渠道,培养多方面基础人才

要使广大青少年学生沿着党的教育方针健康成长,必须拓宽学校教学渠道,破除传统的,单一的初中为高中输送人才的办学理念。也就是说农村初中办学要与时俱进,适合当今多元化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学习兴趣需求。要有计划有目标地设立一些非中考科目的业余或非业余性质的兴趣班,如体育班,艺术班,音乐班,医学卫生班,家电技术应用班,农业技术服务班等等,以培养适合新农村建设或高一级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需求的基础人才。通过这样的活动,目的使学校对学生更有吸引力,以满足各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这些班级的设立,可根据各学生的兴趣和自愿参与原则组合,每个班有各自的学习内容和目标。每学期进行一到两次的学习效果检查,体育的进行有关体育的知识或项目比赛。音乐的可进行歌咏比赛,美术的进行书法或图画比赛,农业技术的可亲身到农田去检验实习有关知识。总之各有各的活动竞赛,优胜者进行奖励,这样的办学好处有:

2.1为各学生兴趣提供一个平台,使学生从小树立一种多元化发展的意识,破除仅为高中输送人才的理念。

2.2有利于为各级各类学校培养更多基础人才,特别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深造的人才。

2.3真正体现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公平教育与学习。

2.4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特别是使对学习文化知识有困难的学生有用武之地,有目标可求。

2.5有利于制约学生受校外不利于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事情的吸引力,使之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净化校外周边社会环境

笔者认为净化校外周边社会环境也是重要的,各有关部门要从学校教育关系国家存亡的高度去考虑,彻底清除校外周边的娱乐场所,游戏室,网吧等一切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的东西,否则尽管学校天天教育,也比不过在这些场所里混一小时。总之这样的场所远离总比近的好,一句话,学坏容易学好难啊。

4.充实师资队伍

笔者认为要搞好农村初中教育,也必须充实教师队伍及提高教师素质,才能适应多渠道教学。就目前在应试教育为目标的情况下,应付极少数的重点线考生,通过加班加点,题海战术是可以的,但在拓宽教学渠道情况下就显得不相适应了。

难道不是吗?据笔者所知,大多数农村初中教师需兼课,如语文的兼音乐,上数学的兼地理,生物,体育等,总之,缺什么教师就兼什么。领导安排什么就教什么。上唱歌就抄歌词到黑板上,进行无谱唱歌,上体育的做做体操就"放羊"了。教师成了万金由教师,教得简单,学得也无味,。学校唯一体现的只有死教书者和死读书者,这样的学校在当今社会环境下不出事才怪呢!

但就目前情况下如何充实师资队伍,确实不是一两年能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除国家逐步配套完善外,还应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比如农业技术方面的可请农业技术员辅导,医药卫生的请医生进行辅导, 走出去实地登门学习等,总之各类的兴趣班都可以通过有关的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同时,也得到最切合实际的学习机会,在这些学习机会中也可以亲历社会,了解社会情况,增加见识,确实好处多多。

以上就是笔者对农村初中教育的几点不成熟的见解,总之,一句话,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农村初中教育已不适应当今日益多元化发展社会和青少年学生发展的需求,必须转变旧的观念,与时俱进,否则我们的教育将永远跳不出应试教育的小圈子,势必阻碍青少年的发展和给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收稿日期:2009-07-22

猜你喜欢

转变观念与时俱进
培养创新能力,打造高效课堂
如何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感情
电视台新闻播音创作空间的拓展探讨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创新研究